古诗词审美能力培养方法谈

2009-07-24 08:51李秀艳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9年6期
关键词:领悟梅花古诗词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殿堂中一朵奇葩,其整体优美的形式,和谐动听的韵律,含蓄精炼的语言和深沉炽热的感情,成为中华民族文学艺术的瑰宝,也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极好素材。

那么在古诗词教学中,如何去培养和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呢?

从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诗词鉴赏技巧入手。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结合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一.识记著名作家作品及人生态度等知识

诗歌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作家的生活经历不可避免地与作品发生联系。理解作品大多要联系作家的生活经历,写作背景。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像杜甫生活在唐由盛转衰之时,历经安史之乱,居无定所,流离漂泊西南,伤时感事,亲眼见到祖国的强盛,亲身体验到“国破”的痛苦。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真切地描绘出爱国者的内心痛苦;“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三千笛里关山月,万国兵前草木风”(《洗兵马》)极为形象地概括了战乱时代诗人的漂泊生涯。了解了杜甫的生活经历及时代背景,就不难理解这些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我们必须联系当时的背景: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感情笃厚,但是“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刘逸生《宋词小札》),并抓住一问一答进行分析,我们就不难领悟到这首词的感伤情怀,既有爱花惜春的遗憾,又有红颜易老的伤感,更有惜别怀人的烦闷,几股愁思扭结,于“短幅中藏有无数曲折”。所以,教师要加大对这方面知识的引导,使学生重视这方面知识的积累。

二.推敲词句

首先,推敲重点字词,展开联想想象,领略其中的艺术美。如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首句用一“铺”字,颇有动感,妥切至极。若改用“映”、“洒”、“照”等字,均不能再现残阳入水的柔弱之美。第二句的“半”字,是传神之笔,读后,江中那半红半绿的别致颜色顿时映入眼帘。若用“一”“满”等字,就会破坏这霞染半红、明暗相间的独特景致。可见,要鼓励学生品读推敲,使之如临其境,在感情上产生共鸣,从而准确把握诗词的内容和中心。其次,古代诗词在音律、对偶等方面有严格的要求,使得古诗词有不少特殊之处。了解这些特殊之处,可以帮助我们读懂并进而鉴赏它们。如语法方面,倒装是一种常见的现象。王维《山居秋暝》一诗中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是“浣女归而竹喧,渔舟下而莲动”的倒置,其目的,前一句让人先闻其声,后见其人,后一句让人先见其动,后睹其物。先果后因,隐显结合,写得十分生动优美。如格律方面,近体诗要求颔联和颈联对仗(对偶)。同样拿王维的《山居秋暝》来说,其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形容词对形容词,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方位结构对方位结构,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上下词性一样,结构相同,对得非常工整。

三.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

古诗词常引用典故,化用诗句,以丰富的内涵,引人联想。鉴赏古诗词,一定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诗句的来源和含义,发掘典故及诗句在古诗词中的妙用。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连用了五个与京口有关的历史典故。我们理解这首词,应首先结合注释弄清每个典故的内容,进而联系全词进行分析:上阕怀念孙权、刘裕,表达了对英雄业绩的向往。下阕借谴责刘义隆,表明自己的抗金主张;借佛狸,揭露南宋王朝的腐败无能;借廉颇,表明自己怀才不遇,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全词运用这些典故,既紧扣了题目,又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如姜夔《扬州慢》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即化用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此处化用,使扬州城昔日繁华与眼前萧条形成鲜明对比,伤今怀古更深一层。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是准确领悟古诗词的基础。

四.明辨技巧

古诗词中,因形象性与抒情性的需要,常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如直抒胸臆、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象征暗示等表现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鉴赏诗歌时必须把握这些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在作品中的具体运用,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诗句的深刻内涵。

通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方法抒发诗人思想感情的,以情景交融为最高境界。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上片描写赤壁古战场的“如画”景色,下片由景而人,想到在此建功立业、年轻有为的儒将周瑜,又由周瑜想到自己被贬谪的处境,从而抒发了诗人理想不能实现的无限感慨。所以我们鉴赏古诗词的时候,一定要弄清楚:1.这首诗写了什么——什么人(包括作为抒情主人公的作者)?在什么地方?在什么时候?写了什么“物”“景”?抒发了什么“志”“情”?2.怎样写——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这些“物”“景”?3.为什么这样写——运用这种手法写这些“物”“景”,对抒发这种“情”“志”有什么作用?把握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能更好地体会诗词的形象,领悟作者的感情。如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作者以巧妙的比喻,为我们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首句以“碧玉”(指乐府《碧玉歌》中一位名叫碧玉的美丽女郎)喻树,使诗歌开篇即以崭新的形象引人入胜。次句,写柳树万千柔弱下垂的枝条,恰似女郎身上条条绿色丝带在披拂,以丝带喻柳条,突出轻柔披拂的特征,活画出春柳如丝的形象,给人以生机盎然的美感。末两句一问一答,再次用巧妙的比喻赞美春柳。一“细”一“裁”,把新柳嫩叶的细长柔软、清新可爱加以精心传神的描绘,透露出作者惊喜赞美之情。“二月春风似剪刀”,把春风喻为碧玉巧手中的剪刀,变虚为实,想象奇特。贺知章把柳树比作一个袅娜多姿的女郎,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流露了对春天生命力的赞美。

五.领悟古诗词的意境

意境是作品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是鉴赏的最高层级,可使鉴赏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灵的净化,从而主动自觉地去创造、拓宽古诗词的艺术境界。领悟意境要注重比较、挖掘求新、联想创新。如:陆游《卜算子·咏梅》与范成大《霜天晓角·梅》两首咏梅都偏重于虚写,以梅喻人,借梅抒怀,但意境不同。从环境看,陆词选了一个风雨黄昏,突出环境的凄苦,奠定了梅花的“寂寞”形象;范词为笔下的梅花选择了一个雪后月夜的环境,烘托了梅花的幽独形象。从作者的感情寄托来看,陆词写了梅花的“寂寞”形象之后,以“独自”、“如故”两层含义深化梅花不邀宠.不取媚,独自承受风雨打击,孤独凄苦的主观精神。“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作者依据梅花开于百花之先的特点,升华为梅花的精神境界,她并不追求在春天开放与百花争宠斗艳,任随百花妒忌,甘愿独受凄寒,赋予梅花不求荣华的高尚情操。“如故”进一步赞美了梅花高洁刚强的可贵品格。“零落”、“成泥”、“碾作尘”逐层强化地假设出梅花的惨烈命运,反衬出“只有香如故”的可贵。作者以咏梅言志,花品人格融为一体。范词中的梅花没有陆词梅花的多层次品格,诗人用“胜绝”, “愁亦绝”来表现梅花的神韵:美到极点,而忧愁也到极点,并以独倚画楼之人的形象来与梅花互相映衬,渲染了愁思,梅花的形象是幽怨动人的。一经比较,两词意境深浅尽出。

古诗词鉴赏是富于创造性的复杂的精神活动,“不仅作家在创作,读者也在创作,他们是创作中的伙伴,而且往往读者比诗人更像诗人。”(易卜生语)所以,真正的领悟,必须建立在对古诗词透彻理解的基础上。如果没有对作品的透彻领悟,便不可能有真正的鉴赏。“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歌德的名言一语道破了古诗词鉴赏的真谛。从而,古诗词学习要反复吟诵,也可阅读一些诗歌鉴赏短文,以有效提高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

李秀艳,鲁东大学在职教育硕士,山东潍坊市经济学校教师。

猜你喜欢
领悟梅花古诗词
藏在地图里的古诗词
我爱古诗词
本期主题:莲
多么痛的领悟
梅花
梅花
为什么梅花能在寒冬开放
猜诗词
领悟数学思想 做好期中复习
“浮”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