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多元文化 构建和谐校园文化

2009-07-22 03:35宋元明
商情 2009年7期
关键词:多元文化和谐校园文化

张 明 宋元明

【摘 要】多元文化是历史的必然,中国社会呈现出多元文化碰撞与融合的格局,不可避免地体现在高校校园中。在构建社会和谐文化的背景下,要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必须理智应对多元文化,认真做好中西文化、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整合。

【关键词】多元文化 和谐 校园文化

一、当代中国的多元文化格局

当代中国的文化状况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是主流文化,以儒释道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以工业文明为背景的西方文化和后工业社会文化的融合与共生的格局。

1.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融道家文化、法家文化、墨家文化和佛家文化为一体,绵延几千年,形成灿烂辉煌的中华民族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中华文明演进的过程中对它们的融合与偏执演绎着时代的兴衰,已深深植入中华儿女的思维、行为方式中。

2.被动迎来的西方文化

西方文化以希腊文化和基督教文化为标志,倡导“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追求自由、平等、人权、博爱,主张“物竞天则、适者生存”,讲究个人至上,崇尚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和纵欲主义。近代西方列强的入侵给国人带来了西方的进化论和天赋人权思想,冲击了传统国学儒道释文化的缺陷。为了实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国人掀起新文化运动,广泛的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

3.积极接纳的主导文化

我国当今的主流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吸取中华民族和世界优秀文化遗产的、为人民服务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旗帜,是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文化是我国的主导文化形态,在我国文化体系中居于指导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大量吸收西方文化的过程中仍然坚持以社会主义文化为主导。

4.势不可挡的后工业社会文化

20世纪70 年代,西方学者宣称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主要工业国家进入“后工业社会”,他们宣称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是生产力的代表,他们是人间的天堂、自由的乐土。于是,他们把他们的价值观念甚至带有病态的、腐朽的生活方式作为所谓的“精英文化”、“现代文化”、“世界文化”,并打着“自由、平等、博爱、民主、人权”旗号向世界传播和倾销。

二、高校校园面临多元文化冲突

高校校园是中国社会的集缩地,多元文化的冲突不可避免地存在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高校校园面临着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本土文化与留学生文化、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的冲突,中国高校校园文化就是在这种多元文化的冲突中渐趋形成与发展的。

1.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

两千多年来,儒家文化起着支配我们民族政治、思想、伦理、道德的作用。传统文化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面对西方文化浪潮的汹涌涌入,许多学生缺乏对西方文化的判断、选择和认同,缺乏对民族文化的理解、接纳,缺乏对丰富文化资源进行选择的能力和跨文化的交流能力。部分学生对西方文化充满猎奇心理和新鲜感觉,出于一种普遍存在的大学生本能的逆反心理,他们产生了全盘否定传统的民族虚无主义倾向,从而使一些人淡漠了国家意识和爱国情感,消解了民族身份,失去对传统的认同感。

2.本土文化与留学生文化冲突

东西方文化的冲突对大学生的冲击体现于本土文化和留学生文化的冲突中。来自于世界各地的留学生可能有着文艺复兴传统的欧洲文明,可能来自多元文化高度发达、兼容并包的美国文明,还可能来自于第三世界的非洲文明。这些留学生群体之间本身往往因为文化的差异产生隔膜和冲突,再加上这些文明又汇入带有中国传统的且具本土特色的校园中,本校学生与留学生之间往往因为中外文化的差异而产生一些误会和冲突。在这种文化语境中,如何正确吸收西方文化中科学的成分,如何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并形成融合多种文化的校园文化,这是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一大考验。

3.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冲突

精英文化主要以表达知识分子主体的理性思考和理想追求,崇尚高雅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大众文化是指利用工业化生产手段批量复制的,通过市场化方式运作的,借助大众媒体传播的,适合都市大众消费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大众文化能快餐式地满足大学生对娱乐文化的需求和口味,大学生喜欢流行文化,紧跟文化潮流。这种文化随着对外开放和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实现了从无到有,并一跃成为当前最显眼的文化类型。它不仅轻易地将精英文化挤向边缘,也构成了对主流文化的挑战。

4.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冲突

由于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元化的影响,以及校园文化主体的价值取向、知识结构、志趣追求等的差异,校园文化呈现出非主流文化日益盛行的趋势,如宿舍文化、课桌文化、服饰文化、网络文化等。这些非主流文化的传播和盛行给校园注入活力和激情,但它的消极因素也使许多尚未形成稳定价值评价体系的青年学子一时难以适应,甚至出现了一些不明是非,不知荣辱,不辨善恶,不分美丑的情形。校园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怎样融合与共存,是构建校园和谐文化的重要问题。

三、融合与共生——和谐校园文化的构建

在构建和谐文化的背景下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必须承认和尊重校园文化多元化,坚持“和而不同”为原则,以社会主义文化为主导,以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蕴,以西方文化为补充,促进多元文化的融合与共生,构建充分体现人文内涵,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和谐校园文化。

1.理智应对多元文化

承认和尊重文化多元化是文化融合共生的前提和基础。文化的多元化是一种必然。多元文化之间有差异,才产生相互的吸引力。多元文化的共处和交流是文化发展的巨大动力。文化之间也有共同性,汲取各种文化的有益成分,可以建设有大学校园自身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因而多种文化和谐相处,共生共荣是完全可能的。

既然文化多元化是必然的、必要的,和谐相处也是可能的。那么,我们就应遵循文化融合原则,在保持各种文化个性的基础上促进文化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建构和谐校园文化。

2.主流文化主导地位不动摇

中央16号文件号召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其中“体现社会主义特点”就是指当前的校园文化构建要坚持坚持社会主义文化的主导性,这是构建校园和谐文化、倡导和促进多元文化融合共生的前提。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旗帜,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不动摇,引导学生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科学发展观,掌握科学的方法论,增强理性思维和自觉精神。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才能对多元文化进行有效的整合、凝聚和引导。

3.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性

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就具有同化和包容外来文化的能力,就具有很强的整合功能,在高校校园中,只有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文化,才能创造出和谐校园文化。高校要不断探索和开拓传统文化在高校校园里的应用范围、空间和形式, 要用现代化的理念和模式来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不断增加传统文化的现代性。和谐校园文化只有把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化的潮流和步骤中去,传统文化才会对大学生产生吸引力,才会在新的环境下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4.西方文化融入民族性

我们在借鉴西方文化的基础上,要对其进行民族性改造,真正做到为我所用。一方面,校园文化要善于吸收和借鉴西方先进文化并抵制其落后和反动文化;另一方面,在吸收西方先进文化的基础上,校园文化构建更应该突出民族特色、突出自身特色。只有将西方文化融合到这种文化底蕴、文化特色中去,和谐校园文化构建才会取得成效,才会赢得人们的认同感。

5.非主流文化融入主导性

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在坚持社会主义文化的主导地位的同时,还要借鉴吸收非主流文化的传播手段和途径。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应将非主流文化中的合理成分融入主流文化,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在非主流文化弥漫的校园里,指引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深刻体会民族传统文化,深入了解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习俗,增强爱国心、忠诚心,批判地继承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积极向上,追求真善美,使得非主流文化融入了主流文化,并将其糅合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当中去。

6.大众文化融入高雅性

在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形势下,高校校园文化范畴中也会有大众文化的份额,增强校园文化的底蕴和内涵必须克服大众文化的世俗化、低俗化倾向,将大众文化不断融入高雅文化之中。首先,要积极探索多种形式来提高大学生对各种文化现象的鉴别力。其次,要大力提倡格调高雅、高品位的精品文化,把严肃性、理论性、思想性强的文化艺术引进校园。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落实到文化建设上,就是要承认和尊重文化的多元化,就是要建设和谐文化。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整体的一个分支,是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必然要求。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是一项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使命,我们应当有一种厚德载物、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自觉把人类社会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作为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坚实基础,促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当代多元文化的融合共生。

参考文献:

[1](美)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2]郑友军.德育视野下的校园文化建设[J].当代教育论坛,2006.

[3]陈刚.大众文化与当代乌托邦[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22.

[4]王磊,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刍议[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4):145.

猜你喜欢
多元文化和谐校园文化
智慧校园在中职学校校园文化中的建设与应用
持续深化校园文化建设 助力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
新生态学校的校园文化
论教育与多元文化的关系
浅析BJD人偶的艺术性
现代室内设计的多元文化表现探究
新课改下如何建立高效和有效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
构建社会主义新型和谐劳动关系实证研究
对班主任管理的几点看法
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