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009-07-22 03:35宋培迅
商情 2009年7期
关键词:创新能力培养

宋培迅

【摘 要】“形象教学”是以学生的心理活动为基础,以情感为动力的一种教学策略和方法。以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和良好的近新知识点的联结,用符合学生最近思维发展区域的生活情景,激起学生积极的良好的,有推动作用的情感体验,促使学生有效的合作探究、交流、感悟新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取新知识。实践证明以形象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识,易于激起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形象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情感是激励人的活动、提高人的活动效益的动力因素之一,适度的情绪兴奋性,可使人的身心处手活动的最佳状态,能促使人积极地思考和成功的解决问题,进而推动人有效地,创造地完成任务。”快乐、祥和、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和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对人的创新思维具有扩展、强化的功能,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构建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激起学生积极情感的体验,能够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形象教学”是以学生的心理活动为基础,以情感为动力的一种教学策略和方法。以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和良好的近新知识点的联结,用符合学生最近思维发展区域的生活情景,激起学生积极的良好的,有推动作用的情感体验,促使学生有效的合作探究、交流、感悟新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取新知识。“形象教学”实践证明:以自己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规律,设计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寻找新知识点的原型,来引导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识,易于激起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形象教学”从学生的个性张扬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如果所学新知识可以从生活实际中找到自己熟悉的原型(即知识体系的实践模式),那么教师引领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去学习新知识,就更容易让学理解和掌握,大量事实证明:知识是通过人们长期对生活内容进行总结、提炼后最终形成的。因此,任何知识点在生活中都有大量的具体的原型。“形象教学”就是教师设计程序让学生根据新知识特点,引领学生反应或寻找符合自己心里特点的,自己熟悉的近新知识的知识“原型”(实践模式),对反映的符合思维发展且又符合新知识形成的最近的实践模式(建成思维的最近发展区的知识点)进行探究学习。在形象教学过程中,教师所设计的只是学生普遍认知的生活事例,让学生产生探究的情感,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实际反应的还是他自己熟悉的情景,因而,每个学生的反应因人而异,通过合作、探究、交流构建起的新知识模式仍然是具有个体性的。因此整个教学应该是具有相对的开放性。处处根据学生自我反应的生活情景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的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展示自己的个性才能,从而根据个性化的情景反应解决问题。整个教学探究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自己生活情景的个性展示,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合作探究获取新的解答方法,形成碰撞的火花,使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使学生对个性得到了极大的张扬,不受约束,使学生产生原始的创造力,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创新的能力。

二、从强调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结合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形象教学不仅强调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通过想象、操作实践来学习新知识,还要通过这一过程来指导运用新知识。学生学习新的知识过程是从生活实际中选择符合认知新知识的客观的、实际的实践模式来认知和理解的,将新的特征进行主动与实际、客观的模型进行组合,重新建构并生成具有新知识特点意义的实践模式,进而个性化地掌握所学新知识。在整个过程中,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以引起、激活学生记忆中与新知识结构相关的客观实际的模型联系,使学生从记忆中提取客观的实际的模型表象,并呈现于视知觉中,就如头脑中有一屏幕一样,把已有的近新知识特点的实践模式投影于脑屏幕上,进行实际的操作、修改,与新知识进行整合,最后顺应成新的赋予了新特点(新知识)的客观的、实际的新知识的实践模式,即新知识表象。学生在学习时,实际也是在想象运用旧的知识。形象教学关注的是个性化的既有经验,从既有经验中提取的近新知识形象的实践模式,选择的实际经验模型受已有知识经验所左右。实际经验模型说得直接一点就是实际生活中活动操作事例的表象或者是现场的操作实践活动,只是所提取的表象或现场活动的范例是曾经在生活中存在过的或操作过的活动,为了新知识的学习理解而重新以表象的形式在脑屏幕中进行操作修改或者现场重新操作一遍,在操作、修改过程中,有的是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修改过的路径,其现场的活动过程也是对原有知识体系的运用实践过程。因此,形象教学策略是学习与运用知识相结合的教学策略,而且在学校与运用时学生是按自己个性化的认识和理解来进行的,而每一个学生所提取的实践模式都是相异的,是自己所理解的。在学习、运用中新、旧知识的整合、顺应过程实际是一个创造性的活动过程。他的创新、创造体现在不同的实践模式(实践活动或活动表象)中按自己的思维模式和个性特点去整合、修改顺应新旧知识,形成新的活动方案和活动表象,整个过程大多是伴随“想象”完成的。因此,形象教学策略是学生在知识的学习和运用中主动培养了创新、创造意识和能力。

三、从操作实践的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形象教学”是利用生活中现实的实践活动或事例、鲜活人的具体“形象”(①意为人或事物的具体形状、形态、样子;②意为有语言提示或回忆激发人思维在大脑里浮现的生活图景,这类形象具有一定的思想和某种感染力,是具体生动的图像,称为“表象”。)进行现场感知分析理解和想象在脑屏幕中呈现表象进行再感知分析理解为主要手段的新理念下的教学策略。这两种分析理解学习新知识的操作模式均离不开对生活实践活动的再操作修改,对新知进行整合顺应形成赋予新知识特点的新的实践活动模式。教师的工作是运用“画、演、做、影、说”的策略去“引起”和“激活”学生的想象,提取既有经验进行“现场”和“想象”的操作分析,因此,整个教学对学生记忆的经验(包括知识基础和实践经验),是教学新知识的基础和前提,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是拉动课程学习前进的动力,学生对问题的操作实践探究是其经验生成和形成新知识增长的过程。在操作实践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将运用大量的近新知识的生活素材,根据自己的个性品质加以创造性地整合创新,以达到新旧经验的个性化顺应,形成具有个性化的新知识模式。有时,在操作实践中易于激起学生的灵感,产生新的课堂生成,形成一道道美丽的创新“图景”和创造性解决问题“意外通道”,使操作实践引发的创新创造过程更具理想化。现场对经验的再现操作和想象化表象性操作修改在教师形象化的“引起”与“激活”中形成,学生的形象性操作实践需要合作和交流来进行。

四、从形象反应的个别性、思维的独特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形象教学”中不只强调教师用实际生活中的事、物、活动等“引起”和“激活”学生的思维,而且强调学生反映和提取既有经验的近新知识的事、物、活动场景等。这里学生反应或提取的形象首先是要与新学知识有必然的联系,且可通过对反应或提取的形象进行修改可以形成新的知识体系或新知识结构,而学生所反应或提取的形象是学生自己熟悉的或自己所理解的,具有其个体差异性,“千个读者就有千个哈姆雷特”。这一过程实际是学生对新知识在教师的引起和激活过程中形成的个性化的解读与已有经验的个性化的再创造、整合过程。修改、整合、顺应的过程实际是一个形象思维的过程,由于形象反应与提取的个别性,因此,其思维也有其各自独特的一面。这一过程亦可以“主体运用个性形象直感、想象等形式,对研究对象的有关形象信息,以及贮存在大脑里的形象信息进行加工(分析、比较、整合、转化、顺应),从而从形象上认识和把握研究对象的本质和规律。”整个过程是从已知形象出发创造有新知识特点的新形象的过程。因此,形象教学中形象反应的个别性,思维的独创性有利于培养学生个别化的创新、创造能力。

五、强调引领学生展开现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想象是在感知的基础上,改造旧表象,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主要处理图形(既形象)的信息,即以直观

形象的形式呈现在人们头脑中的表征,而不是词或者符号”,“形象教学”中学生学习新知识,首先是通过教师形象教学方法的“引起”和“激活”,通过想象才能反映和提取既有近新知识特点的经验形象,再通过对提取或再现的形象进行想象,在表象中进行修改创造,赋予新知识特点的新形象。

心理学认为: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科学家的各种发明创造离不开想象,想象是创造发明的翅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因此,擦亮学生想象的火花,对培养学生创新创造的能力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形象教学中强调通过形象的“教”和学生形象的“学”,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把新知识与既有知识经验有机整合、顺应形成新知识形象,积极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张万兴.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完全手册.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11.

[2]徐巧英.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览.新华出版社,2003,1.

猜你喜欢
创新能力培养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教研协同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武术搏击训练的运动反应能力探讨
浅析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