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凤英
2009年1月1日,经过13个小时的辗转奔波,我们终于踏上了地球的另一端——美国,带着些许疲惫与倦意,以及满怀的渴望与憧憬,开始了我们的教育考察之旅。在那样绝对西化的课堂上,我是如此真切地感受到了中美两国教育的差异。差异缘起太多,抑或国情,抑或体制,但是,我更愿意去反思本该属于我们教育者的责任,去汲取自己所需要的一切精神养料。
一、校长篇:离师生更近些,对师生更细致些
结识这样一位优秀的校长Mim,是我此行最意外的收获,能够与他的学校——哈德姆基令沃斯学校结为姐妹学校,也更让此行有了非凡的意义,让双方的交流得以在更广、更深的层次上完成。
Mim是一个很有教育理想的人,她想办一所自己心中那样的学校。经过努力,她成功了——哈德姆基令沃斯学校成为一所高起点、高质量、高品位的精品学校。而这样的收获不是偶然所得。都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Mim的伟大并不仅仅在于她办了一所“理想”的学校,而在于她科学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智慧得以实现。
第一次与该校的学生们见面,是Mim随我一同进入课堂的。我给趴在地毯上或随性坐在课桌上的学生拍照,Mim似乎总是面带微笑,她很自然地与每个学生打着招呼,我惊奇地发现她竟然可以叫出每个学生的名字。Mim用她那似乎最微不足道的举动给我上了深刻的一课,校长不仅仅要和教师交流,而且丝毫也不能放松对学生们的关爱。事后,我也了解到,Mim在校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课堂上度过的,她不仅仅关注每位教师的教学,而且也在关注着课堂上学生们的一举一动。也许记住学生的名字微不足道,但是我看到的却是她对学生的另一种尊重和细致。
同样,那里的每位老师也都感受到了Mim的亲切与细致:在清晨的校园,你会看见她与教师在晨曦映照下的笑脸;在教师的案头,你会不时发现她不乏鼓励的留言便条;如果今天是你的生日,也许你会收到一份温馨的礼物……
在她的学校里,我们看到了她“关注每一片绿叶”的细节,更解读到她“胸有一片森林”的情怀。她营造了一片蓝天,她的校园、她的教师、她的孩子们“像树一样,沐阳光雨露、经风雨雪霜,吸天地之精华、取日月之灵光”,健康地发展和成长。考察中,只要学生们在学校,Mim就和学生们在一起,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当学生们离校以后,Mim才会处理她的文案工作。
喜欢和Mim一起合影,因为她的感染,连我的笑容都是那样甜美,且她的笑容中比我蕴藏更多的是,那份已近耳顺之年的童稚和纯真。
我只是一个校长,如果没有足够的能力与智慧去思考全民的教育问题,那么,把眼光收回来,注视现在,关注自己的学校,回想一下自己是否已达到足够的细致。不以国情为借口,不以体制为盾牌,再一次反思:在自己触手可及的范围里,到底还有没有可以更完美的空间?有没有可以更贴心的举动?自己的做法是否能像她一样向师生传递温情,让师生感受到校长时刻和他们在一起?
看见了,记住了,明白了,更要努力去做到:让自己离师生的距离更亲近些,让自己对待师生的心思更细致些。我期待着。
二、教师篇:满怀对教育的专注和热忱,在教育道路上引领前行
在和当地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我们看到的是学生自信而又得体的行为举止,听到的是学生精彩而又生动的语言表达。看到了存在的“现象”,于是我们在细细地寻求“现象”背后的“本质”——优秀的学生背后必定有一群不同凡响的教师,一群敬业更专业的教师。
之一:每位教师都是一门精彩的课程
有人会说,相比中国,美国学校有那么好的硬件设施,我们能比得了吗?的确,我们比不了,但是我更相信教育是一番取决于“教师”的事业。在那里,几乎每个教师都十分敬业,而正因为他们的敬业,每个人也都是一门精彩的课程。每位教师在参考多种版本教材的基础上,选取最优方案,制订课程计划,按自己的理想“精雕细刻”校本课程,在他们专业的课堂上给学生以最广阔的天地——“开放学生的眼睛,提供观察的机会”“开放学生的嘴巴,提供表达的机会”“开放学生的大脑,提供思考的机会”“开放学生的双手,提供操作的机会”“开放学生的空间,提供表现的机会”“开放学生的教材,提供参考的机会”。
之二:注重实效的教师培训
中国教师往往是从师范院校毕业生中挑选的,这些师范学生大多不是高中成绩的“佼佼者”,而且也不乏无意于担当教师者,于是刚刚毕业的师范生往往还不太愿意教书,不太会教书,不太懂教育。毕业前短短的教育实习,远远达不到任教的要求。于是就这样,一批批教师的“半成品”被送到学校,送到教育教学的一线,在还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便“仓促上阵”。
美国教师入职之前,先要具备本科文凭,这点和中国似乎很相似。但是美国准教师在入行之前不仅有着两年的专业师范培训,而且还有由来已久的教师职业感和坚定的敬业精神,所以,选择教师是他们的“人生理想”,这绝不等同于我们现在中国教师行业中一些人的“谋生手段”。在他们的脸上,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教师的职业幸福感——累并快乐着。
中国教师职业的近似“终身制”让很多教师在后期培训上应付了事,培训仅是为了职称评定所做的“学分积累”。而在美国,新老师进入学校还必须经过两年的实习期,学校委派一名教师帮助新教师进入角色,从准备到上课,负责指导,新教师完成任务就可以成为一名正式教师了。但随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如果连续两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就会被辞退。这是一种强化式教师培训,使得教师从业资格比其他从业资格更难取得,也为日后的教师发展进行了有效的铺垫。为了帮助教师分阶段、分层次成长,美国教育部门也设置了目标长远的培训计划,使教师能在幸福中不断进取。
都说教育是件良心工程,教师真的应该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去帮助学生们实现他们的人生理想。在他们慢慢行走的路上,需要的不仅仅是我们“无心”的“陪伴”,更需要我们“有意”的“引领”,使得师生一路走来,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而且让教师看到自己的专业成长。
三、学生篇:培植学生对国家的热爱,尊重每一个孩子独特的生命
镜头一:无处不在的爱国主义教育
漫步美国街头,看到四处悬挂的美国国旗,我们无一不感到惊异,在追求个性的美国文化背景下能有这样的“整齐划一”!这绝对是美国街区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我总不自觉地去看看那些星条旗,隐约感受到了很多东西,也许就是这个,让他们的孩子接受着无时无刻不存在的爱国主义教育。
在他们学校的每一个教室中都悬挂有美国国旗,学生每天的课程也都是以唱国歌和对国旗宣誓尽忠开始。在升旗仪式时,学生把手放在胸前,神情虔诚,庄严地念道:“我效忠于国旗和美利坚合众国。”在访问交流期间,我发现不少美国人都会将美国国旗的小徽章别在自己胸前,而小学生的美术课第一节课通常也是教学生画国旗,虽然他们画画的技法很拙笨,但作品却让人心生欢喜和温暖。生活即教育,美国就这样在学校生活中渗透着美国精神和爱国主义的教育,而每个美国人也在这样耳濡目染中成就了自己最真诚的爱国情感。
也许在不同的国家,爱国主义的表现形式可能千差万别,但其中所蕴含的感情却是相通的。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没有天然的民族基础,只能靠理想维系,所以国旗在爱国主义的教育中,发挥了“国家钢筋”和“社会水泥”的作用。
镜头二:因为一个学生的半天会议
在哈德姆基令沃斯学校考察学习时,我非常幸运地参加了他们学区每月一次的特殊教育教师会,参加会议的不仅仅只是教师,也包括学区内的学校领导。会议的主要内容是讨论本月需要确定的特殊学生名单,会议过程让人受到感动,整个学区的教师和领导认真地对待定的特殊教育学生一个个排查,在座的每一个人都是那么投入、那么激情澎湃,对于每个特殊学生都那样谨慎,会议结束时已过了下班时间,那种一切为孩子的健康和发展的教育理念就在这样的举手投足间展现得淋漓尽致……
其实我们知道,有些孩子是永远也教不会的。对于这样的孩子,什么样的特殊教育也很难使他们的学业有所提高。但当这些需要一对一帮助的孩子坐在教室里时,当正常的孩子与他们坐在一起时,正常孩子认为这是正常的,这也就达到了教育的目的。社会没有抛弃那些有问题的孩子,同学给予他们特别的帮助,老师给予他们特别的关心,也许这才是特殊教育的真正意义所在。
生命是至高无上的。每一个孩子的生命个体都迥然不同,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秘密与神奇。每个学生都是一本书,作为教师,我们不仅仅要尊重,更要读懂。对于孩子的理解、关爱和信任,不能仅停留在理念上的表达和理解上,而是要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来。我们要学会接受他们各自独特的生命,让每个人都能在阳光下骄傲地生活。
有的生命,需要你引领上路,乘着风浪,扬帆远航;有的生命,需要你慢慢地、耐心地等待与陪伴,并让他明白:只要努力,他也会到达。
一首优美的诗,人们往往只看到了华丽的语句,却很少有人注意到“诗”背后的“故事”。在美国考察的每一天,我们无一不感受到校长、教师、学生之间的和谐,而这样的和谐背后所承载的是学校与教师对孩子们的关爱。都说“一个人的童年生活极大地影响着他的成长”,而作为教师的我们,责无旁贷,应该努力让孩子感受生命的美好,引导他们对未来持有美好期待并不断相信自己。
(作者单位:山东省威海市第七中学)
(责任编辑:乐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