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正好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改变了原来的教学结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展。信息技术为我们提供了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与学的互动过程的有利条件;信息技术为学生主动学习、培养能力提供了更多机会;信息技术的运用,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学教学;运用
Mathematics Teaching in the use of multimedia
Zhang zhenghao
【Abstract】Of modern in formation technology in mathematics teaching, teaching to change the original structure, has stimulated interest in student learning, promoting active learning and initiative developm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provided us with the initiative to allow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the interactive process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conditions;information technology forstudents active learning, capacity-building to provide more opportunities; the us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hich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learning.
【Key words】The us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Mathematics Teaching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改变了原来的教学结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积极主动性地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下面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谈谈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2.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的某些问题是抽象的,这与小学生认识事物的形象思维相互矛盾。教学实践证明:要使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就必须提供必要的感知材料。同时,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相交流,思维碰撞,更为重要。因此,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是我们要积极研究的课题。可喜的是,信息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实现这种效果的有利条件。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的过程中,利用Power Point的动画功能,设计了由平行四边形演变成长方形的动画环节。当然,这个演变过程是由老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
先复习长方形面积
师:请看大屏幕,这是什么图形?(出示一个长方形)
师:怎样求长方形的面积?
生:长方形面积=长×宽
接着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
师:这是什么图形?
生:平行四边形。
师:那么,怎么使它变成一个长方形呢?
学生陷入了沉思。实际上,有的学生已经想到了解决的办法,这些学生大都说“剪”、“移”,这说明学生基本已有了空间感知和形象思维的能力。为了让更多学生感知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之间的关系,教师接着演示这个平行四边形演变成长方形的过程——通过“剪”、“拼”、“移”的办法。其实,这组动画只是设置幻灯片的切换效果,就把平行四边形演变成长方形这个抽象的过程非常形象、直观、具体地表示出来,并配上悦耳动听的音乐,做到整体融合、图音并茂。学生们看了这组动画,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过程有了一个深刻的印象。
再如,在教学北师大版《有趣的图形》(一年级下册P38-39)时,首先设计了这样一组画面,一群鸭从池塘上岸走过,留下了一串脚印;一队骆驼在沙漠中行进,留下一行脚印;几个孩子在雪上玩耍,留下一片脚印。然后,师问:这些是什么?生:脚印。师伸出右手,谁能把自己的手印留在黑板上呢?这时,有说可以用笔描,有说可以手沾上水后,摁在黑板上。师:好,我们就用笔来描一描自己的手印。接着,用这种方法,分组在纸上描出三棱柱、圆柱、长方体、正方体的面。让学生动手实践,通过“摸、看、描”,在获得感受的基础上,辨别三角形、圆、长方形和正方形,体会“面在体上”。
2.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师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进行教学实践的前提条件,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充分信任,相信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如在教学《简单的统计》这一课时,对学生而言,这是一节利用电子表格主动的学习数学知识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数学课。电子表格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因此,首先要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的基本模式,充分利用电子表格的优势,让学生自己去找数据、输入数据,分析、概括、推理,从而找到问题的答案。这节课不仅仅让学生认识了解简单的数据整理的两种方法:统计表、条形图,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和科学习惯,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又如,在一年级下册探索如何计算28+4时,首先课件出示情境图,让学生提出问题,然后重点引导讨论“《汪汪乐园》和《海底世界》一共多少本?”进行讨论,得到“28+4”,让学生尝试练习计算。这时,有的学生用计数单位的直观模型操作,8个小方片加4个小方片等于12个小方片,把其中的10个换成1条,得出32的结果;也有的在计数器上拨珠;也有口算出得数的,还有用竖式的。师结合学生的汇报,利用课件逐一演示,重点与笔算竖式进行对照。这不仅体现了算法多样化,而且从多种角度揭示了“相同数位要对齐、满十进一”的道理。同时,使学生体会到利用模型(如计数单位的直观模型、计数器)、转化等是进行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通过课件的演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决定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要想牢固地掌握数学,就必须用内心创造与体验方法来学习数学。”多媒体具有信息容量大、检索快、传播效率高的功能优势。教学中一些复杂的图形、总结性的文字、部分操作演示可以事先制成教学软件,根据教学的需要放映出来,可以省去大量时间,加快学生的感知进程,从而有有效地提高单位时间的学习效率。
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为了让学生掌握“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媒体显示一个长方体,再把长方体的前面、上面、右面分别涂上红、黄、蓝三色,然后移动前面至后面、上面至下面、右面至左右,并且在操作过程中配上音乐,学生发现前后两个面、上下两个面、左右两个面完全重合,从而掌握“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的特点。接着,再用前后方向、上下方向、左右方向中的一条棱,依次去度量与它相对的其余三条棱,结果发现“相对的棱长度相等”的特征。这样,就有效地省去了传统教学中学生的度量、比较的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学生也学得轻松愉快。
再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9的乘法口诀”这一课中,主题图是一幅静止的五角星表格图,编者意图是要让学生发现“几个9比几十少几”的这一特殊规律,但这一规律比较隐蔽。无疑,能做到让学生主动地发现和深刻感受这一特殊规律,是本课学生学习的关键。因此,在教学时重组教材,变静为动,提高学习效率。
课件演示一行小鱼很快地游过,让学生猜测有几条鱼,学生有猜9条的,也有8条、7条的。教师出示一行10个圈,向学生介绍这行小鱼准备进行钻圈表演。接着演示每条小鱼同时钻入1个圈,共有9个圈被小鱼钻过后,将9条小鱼隐去,屏幕上只留下10个圈。提问:“小朋友们看清了吗,有几条鱼啊?”“有9条鱼,因为多了一个圈,比10少1是9。”课件显示出钻入9个小圈内的9条小鱼进行验证。接着出示两行小鱼钻两行圈,再隐去这两行小鱼,留下2行圈,问学生这回有几条小鱼在表演。学生回答:“有18条鱼,2排是20个圈,比20少2是18。还有一种方法,9+9=18。”课件验证两行18条鱼。现出示三行小鱼钻圈表演,学生马上说道“有27条,3个9比30少3是27。”接着出示九排小鱼钻圈,让学生独立填写书本上的表格并交流想法。
这样,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水族馆小鱼表演,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利用知觉的差异律,学生经历了猜想验证的过程,非常清晰地体会到“几个9比几十少几。”提高了学习效率,学生学得轻松又有活力。
在利用信息技术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努力创设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参与并乐于敢于表现自己的民主氛围,创设自主、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这对发现新问题、发展创新和实践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全方位地调动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
[2]《我教小学数学》李烈著,北京教育出版社
[3]《低年级数学的教学艺术与实践》纪晓林著,北京教育出版社
[4]《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著,教育科学出版社
[5]《中国著名特级教师的课堂魅力经典解读》周成平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
收稿日期:2008-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