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不是建筑

2009-07-18 07:30
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 2009年6期
关键词:香樟景物习作

朱 炜

接受了上一堂习作观摩课的任务,反复考虑,决定上一堂扎扎实实的习作指导课一《记校园的一处景物》。

正值早春时节,我先在校园里好好地“考察”了一番,虽然没有万紫千红的景象,却也处处春意盎然:树上新绿点点,草坪青色若现,花枝上花蕾蠢动……一切都预演着春的前奏。我激动不已,要让孩子们好好地观赏观赏美丽的春色,为习作做好材料的储备。于是,我组织了“寻找校园最美的地方”的小队活动。孩子们如春天的小鸟般扑进了校园……回到教室,看着他们叽叽喳喳兴奋地议论着,我不禁一阵窃喜,学生不会“无米下炊”了。

而后,我反复地查阅资料,钻研教材,揣摩习作难点,最后确定了以下教学预案:

一、信息交流。有条理地介绍小队活动中所发现的最美的一处美景。提示介绍顺序可以是“定点观察”或按游览顺序“移步换景”。

二、指导抓特点,写具体,写生动。

1以“花坛中的茶花”为例,明确把一个景物写具体可以分部分,有重点地介绍,体会调动多种感官具体观察的方法。

2根据事物的特点进行合理想象、联想。

看“香樟长廊”图,比试想象力。体会写生动的方法:用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把景物当做人,进行对话:动静结合描写……

三、总结写法,练习习作,并提供自我评价标准:

附:评价标准:

十星级

语句通顺

介绍有条理

☆☆

描写有详略

☆☆☆

想象合理、丰富

☆☆☆☆

课上得很顺利,学生交流很热烈,尤其是在以“茶花”“香樟”为例,学习“写具体、写生动”这一环节,学生在“比试”的激励下,在信息交流的相互启发下,思维灵动,言语精彩。我心想:这回无论是新课程所倡导的“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还是传统作文教学的“写作技巧…‘章法”的指点;无论是写作素材的积累,还是学生的写作兴趣的激发,我都进行了有效的指导,可谓面面俱到,细致入微呀!学生的习作也一定“情动而辞发”,水到渠成了。

可是,学生的习作却让我大失所望,大部分学生选材类似,语言雷同,描写过细,毫无个性。为什么会产生这“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结果呢?经过如此精心设计的指导,学生习作为什么竟然不如平时让学生自由习作精彩呢?我不禁进行了深入的自我反思。其实这堂课总结起来,至少有三方面的缺憾。

1强调了习作的“共性”,忽视了“个性”。

在习作指导中,我注意了学生习作的心理历程:认知(寻找校园最美的地方)——强化(回顾交流印象最深的景物)——建构(写作顺序、写作方法、技巧的学习)——表达(写作)。整个过程就好像是一个建筑流程:设计图纸——材料准备——建地基——造房。全程细致周到,似乎无懈可击,可恰恰忽略了学生的“个性特征”,忽视了我面对的是一群不一样的学生,有着不一样的心情、不一样的感受、不一样的言语特征。如此教学,难怪会出现风格类似、毫无个性的习作“公寓”。

2追求范例的具体性,忽略了“留白”

为了避免学生的习作言语干瘪,我把指导“写具体,写生动”作为写作的重、难点进行突破。以学校中最普遍的“茶花”、“香樟树”为例,以“比眼力”、“比想象”的竞赛活动为载体,既调动了学生的交流热情,又不露痕迹地强化了写作技巧:用修辞、联想、对话、动静结合等方法将景物写具体,写生动。指导可谓“精耕细作”,“具体形象”,在学生的交流描述中,的确看到了不断进发的智慧言语:春姑娘在茶树姑娘绿色的衣裙上绣上了一朵朵艳丽的茶花;一排排的香樟枝叶相连,像巨大的绿色屏障;漫步在“香樟长廊”,耳边回荡着香樟爷爷的叮咛:……可在学生习作中问题出现了。许多学生的习作选择的景物只是茶花和香樟,描写过于具体,遣词造句如同一辙。

习作为何会如此整齐划一呢!这其实是我“精细指导”的结果。因为我选取的是校园随处可见的茶花与香樟,对话互动的内容又如此的集中,交流了一段时间后,学生原先的个性感悟不是变得丰盈了,而是被相互同化了,原先觉得最美的事物也被这两者所代替。由于在教师的引领下,对景物的枝、干、叶各部分进行了细致的观察、交流,学生对二者的了解也更为全面,难怪写起来洋洋洒洒。过于详细,写景也误入状物的歧途。如此精细的指导其实是把学生的个性思维空白处都填满了,它引领学生进入的是“羊肠小道”,而不是天高地阔的“罗马大道”。

3推崇结构模式,轻视了“童趣”

在汇报寻找到的最美一角中,我就“好心”地强调:按定点观察的顺序或移步换景的方法进行介绍。在这一要求下,学生的自由表达一下子提高了要求,他们既要关注介绍顺序,又要想到介绍的景物。原先举起的手一下子就少了许多。本来自主的、自由的、自在的交流一下子束缚了舒展的手脚和感官。快乐的介绍强行负重,美丽的景观再也不是愉悦的分享与交流。其实“最美的一处景物”介绍又岂止只是这两种介绍顺序,时间顺序不可以吗?分类介绍不行吗?而介绍前的前置性要求,一下子就凸现了写作的目的与思路,禁锢了学生观察交流的乐趣,愉悦身心的参观活动变成了一种负担。教师的指导牵制了学生的思维,也造成了学生的习作结构模式的单一。

反思当前的作文教学,以上三方面的缺憾是存在于习作教学中的普遍现象。随着课程理念的转变,人们越来越重视儿童在习作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作文教学的突破,既要强调对儿童天性的张扬,又要重视对传统教学中作文技法的渗透。如何让学生习作能力与习作兴趣相得益彰,共同增长,避免出现以上的缺憾呢?我在不断反思中认识到应让习作指导中的习作知识、技能、习作范例成为写作兴趣激发、写作思维创造等方面的重要载体,有效地促进学生习作能力的发展。下面我以本次习作为例,谈谈我的认识与思考。

1习作范例——言语兴趣的“生发点”

在习作中,我们常常运用习作范例来启发学生,但又往往会被学生误为“模版”,学生的个性一下子就走进模式化的套路中。就如我的习作指导范例,校园有如此多的优美风景,学生却只写范例——茶花与香樟。这主要是因为我的范例选择不当。我选择的是校园最普遍的代表性景物,学生无论在哪里都能看到。这无意中把学生的注意力与言语引向同一目标,学生不约而同地将其信手拈来,为我所用。所以它的范例作用不但没有得到有效地发挥,而且起着消极的教学作用。试想,我如果选择以较特殊的“升旗台”为例,让学生体会写生动写具体的写作技巧:联想、对话、运用修辞;再提供学生畅所欲言的交流平台:“校园处处是美景,你发现的美景是怎样的?你会怎样介绍它们来吸引别人呢?”学生潜在心底的情感、表达欲望被激发,在范例的引领下,言语表达一定会更加精彩纷呈。

范例是学生习作的“原型”,具有启发作用;范例是一种先行的认知“图式”,是学生可以借鉴的表达模型。我们选取的范例有的是“例文”,有的是“片段”,无论何种,除了注重写作方法的启发性,还要为学生表达“留白”,提供载体,激发学生的言语兴趣,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习作知识——个性的“提升点”

习作教学不仅要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更要提升习作的能力。写作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的知识,学生可以在阅读课上习得,又需要在写作中强化。在习作指导中,我认为这些知识的指导应该放在学生习作的评改之中。

在上述作文指导课中,我在交流之前就强调了观察顺序,这看似“友情提示”,其实牢牢地锁住了学生的思维和感官,学生尽管有考察后的快乐,却因有了规定的要求,个性的认识、表达被束缚了。试想,如果没有这项指导,创设一个轻松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兴致勃勃地交流,不拘一格地书写自己的感受,那一定会千人千面,个性勃发。当然,也可能语言表达苍白,毫无章法。而我们的评改环节恰好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有效引领。在学生个性表达的基础上,选取几条习作方法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评讲,然后进行二度创作——修改。习作知识在评改环节的后置指导,既能张扬学生的个性表达,又能让学生在实践中习得“言之有物”、“言之有序”的作文之“道”,提升习作的能力。

习作不是建筑,有了材料的储备、设计的蓝图、建筑的技术,并不一定能让学生构筑起习作之“厦”。我们的习作指导应在激发学生放飞个性、自由习作、乐于习作的基础上,提供一个提高的平台,学习如何更好地表达,领悟一些章法。

猜你喜欢
香樟景物习作
江南的香樟
香樟 香樟
香樟树,樟树香
习作展示
写好家乡的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