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个性 自主发展

2009-07-17 03:49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6期
关键词:人才观禀赋因材施教

韩 新

陶行知先生说:“我不是办天才教育,我办的是人才教育,是按照每个人的特点、爱好定向培养,对他们提出一定的要求。”陶老先生这一因材施教理论指明了人才培养的正确道路,对当前我们进行的素质教育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呢?笔者认为关键是我们的教师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创新,努力去实现以下三个转变。

一、转变人才观念,实施个性教育

教育学、心理学研究表明:由于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家庭文化背景的不同,以及禀赋、兴趣的差异,随着年级的提高、学识的增多,他们对世界万物各有所好,尤其是进入高中阶段后,学生的个性心理发展差异呈逐步拉大之势。开明的教师应当正视这种差异,否则就会人为地扼杀他们的个性特长和成长良机。因此,教师要有正确的人才观,全面地看待学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才观有了更加广阔的含义。科学家、文学家、发明家是人才,更多的是有一技之长的人,他们也在各行各业中发挥着各自的才能,是经济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作为教师须摆脱狭隘人才观念的束缚,针对学生的个性、禀赋和学习能力,培养他们各自的兴趣与专长。这也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初衷与归宿。

二、转变师生角色,改进教学方式

我们的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教是“传道、授业、解惑”,学生的学则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样教师成了高高在上的权威,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的对象,教学模式就是教师讲、学生听,造成了教学方法以讲授、灌输为主,学生的学习以记忆模仿、练习和背诵为主,导致了学生知识学习与思维发展的分离,学生的独立性、怀疑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尊重和培养。现代教育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与学的本质属性是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的辩证统一,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真正树立起学生是学习主人的观念,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教学视为学生通过自主活动主动建构学习意义的建构者,重点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上来,努力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具体应做到三点:一是研究学生,以学论教,研究学生内在的知识结构、生活习惯及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之间的关系,保证教学内容能适应并顺利地植于学生的知识结构中。二是帮助学生研究学习策略,实现有效的知识建构。三是研究师生的合作交往,实现交往互动。

三、转变评估方式,实行分类考核

能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关键是看我们的教学评估方式能否真正跳出以分数论英雄的传统考核模式,建立起新的适合个性发展的考核体系。作为教师一是在课程编排设置上要把必修课和选修课结合起来,搞好校内外结合、课内外结合、选课与特长结合,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健全课外基地,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并设置专业教师搞好辅导。二是根据学生的不同实际水平,开设不同起点、不同内容和不同目标的提高课和成功课,某科非常优秀者鼓励其参加提高课的学习,而某科一般或较弱者,鼓励其参加知识阶梯较密、难度较小的成功课,以实现逐步提高,不搞“一刀切”,使优等生能发挥其潜力,大踏步前进,后进生不丧失信心,“乐学”不息,勇于进取。

总之,作为实施素质教育主导力量的教师在因材施教的过程中,要努力实现以上三个转变,广开思路,创造条件,使每位学生的个性、禀赋、聪明才智得到进一步发挥,具备面向未来的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优势,“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为高一级的院校输送更多高素质的人才做出自己的贡献。

(韩新 山东省高密市城南中学261500)

猜你喜欢
人才观禀赋因材施教
讲故事的禀赋——梅卓长、短篇小说合论
小学作文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马克思主义人才观视野下的创新型人才培养
基于禀赋压力系统分析的水资源承载与分区管理
温文尔雅禀赋 中和为美书风
政府干预、资源禀赋与企业多元化战略选择:以煤企为例
龚自珍的人才观
以多元人才观为引导,深化朝鲜语专业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