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文习作,铸就精彩

2009-07-17 03:49罗志群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6期
关键词:随文习作想象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文应当有机地挖掘文本资源,通过读读、背背、读书积累,把书上的材料和思路印入脑中,把文本的营养化为己有,在日积月累中提高语文的素养。让文本资源成为作文写作的源头活水,与作文教学有效链接。

一、链接文本,开拓想象

新课标提出“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方式等,进行改写”,教师应培养学生有创意地写出作文的个性。

许多文本存在着很大的阅读空间,文章多变的情节、开头的悬念、结尾的余音、人物心理的揣摩,学生对文本理解的多元化……链接文本,打开阅读的新思路,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拓展空间,找准读与写的结合点,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想象,让他们在研读过程中情动辞发,随文而作。

所谓文章留有“余音”,不过是作品给读者留下了空白,预设了想象的空间。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不拘泥于文本,开拓想象来填补这项艺术上的空白,以自身的理解、生活经验和独到的思维方式,进行大刀阔斧地续写、扩写、改写,故事新编,微观上进行补充相关的外貌、动作、神态、心理,或者相应的情境等,使文本有更深层次的意味。

随文习作,续写是再造情节的一种练笔形式,而想象则是续写的灵魂。当读者需要对文本说时,有兴趣把故事延伸下去,这也就成了续写的需要。续写是创新,又是在原文的基础上的想象。例如,《清兵卫与葫芦》的结尾是意犹未尽的,“……清兵卫现在正热衷于绘画,自从有了新的寄托,他早已不怨恨教员和用锤子打破了他十多只葫芦的父亲了。可是他的父亲,对于他的喜欢绘画,又在开始嘀咕了。”小说的结尾是值得读者去回味与联想的,清兵卫的父亲、教员对于他的爱好是否如先前那样粗暴干涉?清兵卫的爱好能守住或再变吗?后来的故事怎样?学生在续写这篇小说时,注意构思出完整而又曲折的多变的情节,在原汁原味的品读中既保留了人物个性又是有所延伸的,描写依然具体生动又有细节上的出彩。

随文习作,改写是另一种诠释作品主题的练笔形式,可以加深对主题的理解,又可以训练我们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例如,改写的《我的叔叔于勒》结局:正当我们一家人在船上闲聊和幻想着哲尔赛岛的美景时,眼前走来了一位穿着西装革履、风度翩翩……不管于勒在莫泊桑笔下是贫困潦倒的狼狈形象,还是在改写后的绅士气质,其主题都反映出了资本主义唯利是图、金钱至上的社会现实。再如,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诗歌常常用最精炼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写复杂的思想感情,而古诗文的改写,更让我们欣赏到语文的精华。例如正因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苏轼)所以把王维的《山居秋暝》在改写中细致描绘一番,更能体味诗的意境,《十五从军征》的改写更让叙述详尽而淋漓尽致,根据《邹忌讽齐王纳谏》《强项令》进行改编的课本剧,这些都让学生充分利用了课本资源,在尊重原文,主题不变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想象,填补了艺术上的空白。

随文习作,故事新编是丰富作品内涵的一种练笔形式,古为今用,针砭流俗,讽刺世事,批判社会。如学习《愚公移山》后启示学生作文:《假如我是当代愚公》或《假如我是当代智叟》;读完《孔乙己》后,可以尝试写《孔乙己新传》,等等。其实,三国人物、水浒人物等都可以成为学生笔下的主人公,尝试故事新编,不断丰富作品的内涵,突出新的主题。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适时练笔,放飞了想象的翅膀。

二、模仿创新,促读文本

语文课本中经典名篇荟萃,蕴含丰富的信息,是学生习作的范文,以读促写,寻找写作的契机。广泛的阅读可以为写作积累大量的材料,写起作文来才会得心应手。为此,教师要多方联系、系统思考,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文本。

创新也始于模仿,作文之所以能够写好,也需经过由仿写到创新的过程。仿写的过程,达成学生语言、思维的积极转化,有启发性的东西,总能受到激发。从中可以有了读书的积累,知识的沉淀,再到能力的提升,仿写自然在促读文本中有了它实在的意义。

文本确实为习作提供了参照,教材中是以单元整合课文的,有一种体裁多个版本,而每篇课文又形成各自的写作特色,提供了多种参考模板,可以指导学生利用仿写进行写作实践。

例如,仿照《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这则消息的体裁来播报校园新闻,也可以采用《别了,“不列颠尼亚”》的“特写”抓住事件的镜头;依照说明文《桥梁远景图》,写想象中的桥,或现实中的桥;学习新诗单元,讲讲诗歌的节奏和意象,引导学生多模仿课文,让学生仿写,实现诗歌写作的起步;还有童话、议论文等写作形式,这些丰富多彩的体裁都为学生熟练掌握各种文体,提供了借鉴。

摹得技能,悟得技巧。从词、句开始,让学生模仿文本语言的风格特色(或幽默诙谐,或细腻委婉,或平实质朴,或铺陈夸张)和句子的结构,以求用词的准确性,句子的生动性;从段、篇开始,轻车熟路摹得章法,从布局思路、过渡照应求得作文的骨架,让学生模仿手法,综合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如对比、衬托、欲扬先抑、动静结合等),以求形同神似,言之有序。读别人的文章,说自己的话,有自我的思想。

模仿的形式,为写作打好基础。

二、解读文本,推陈出新

深入地解读文本,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一方面以教师独到的眼光去审视和欣赏教材,从整体从细处抓文本的精妙之处,寻找有价值的文本资源;另一方面从学生的视角和生活的体验出发,更多地去感悟学生的心灵物语。有了全面的把握,对课文由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写作的实践上也会有更多的出新。

由读来的熟悉,必须通过自己的笔才能明朗、巩固,成为熟练。这样既训练了作文,又更好地解读了文本。走进文本,融入文本,使其精神与学生的感触撞出火花,产生共鸣,从而获得启示。

从评价中去解读文本,获得习作的深刻体会。例如,《〈论语〉十则》涉及了许多方面的道理,可以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谈谈有关做人的道德修养方面的问题,如曾子所言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结合自己的实践评价反思自己,谈谈自我。其实每个学生通过学习都会有自我的剖析,有话可说,也就可以通过“一事一议”的方式,确立议题,充分讨论,收集资料,自然深有体会去写文章,来获得深刻的见解。

从归纳中去解读文本,探寻文章外更广泛的内涵。例如《鱼我所欲也》,“舍生取义”的思想,让我们学会思考现代人生,人的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在功利面前无时无刻不在经受着考验,影响着人生的价值取向。从文章的领悟中我们归纳出这次话题作文:舍鱼而取熊掌,舍生而取义,不过是人的一次次的选择,你过去一定也做过许多次选择,其中哪一次对你的影响最大,给你的印象最深?请以“选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新课标提到“重视在写作中运用已积累的语言材料,使课内外阅读与写作相联系,学与用相结合”,利用和挖掘课本的资源,为写作的实践提供广阔的空间,搭建平台,在阅读中习作,在习作中促进理解。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展开心灵的对话;走出文本,勇于创新,铸就精彩。

参考文献:

[1]曾蓉蓉.挖掘文本资源,链接作文教学[J].语文教学之友,2006,(11).

[2]齐雅萍.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J].语文教学通讯,2008,(7-8).

[3]邱静秀.从课文中学写作[J].语文教学之友,2008,(4).

(罗志群 广东省韶关市始兴县墨江中学512500)

猜你喜欢
随文习作想象
快乐的想象
让随文练笔回归语言本位
随文仿写:由读到写的有效迁移
随文练写,汇滴成河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随文活色 练笔生香——小学语文随文练笔实践举隅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