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课改背景下激发语文兴趣的课堂策略

2009-07-17 03:49王国栋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6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新课程生活化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究竟在教育工作中什么是最重要的,最主要的?答案只能是:促进儿童学习,激发他的学习兴趣。”所谓兴趣,在心理学上,指在认识事物或者参与活动中,人们表现出的一种积极倾向。进言之,学习兴趣是学生有选择地、愉快地力求接近或探究某些事物而进行学习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是与人的情感相联系的,它表现在学习方面,就是对某种科学、某门学科、某类书籍、某种课外活动等特别喜欢,千方百计地去接近它。鉴于此,学习语文的兴趣就是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语文活动所表现出的积极的心理倾向。

在历史长河中,我国语文教育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学生的语文兴趣仍有较大的空间有待拓展:一方面,“忠实”的课程观视课程为规范性教学内容,视教材为学科知识载体,在这种观念的导引下,教学以书本为中心,注重知识传授,注重结果,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最终,导致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发展经受不必要的负面影响。不难看出,这背离了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具体表现之一在于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学术界从理论高度已做了精辟的阐释,与之呼应的实践领域也有了一定的进展,但在课堂实践方面还须进一步深入。着眼于此,笔者试着从课堂氛围民主化、课堂教学生活化、课堂评价主体多元化三个层面来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

一、课堂氛围民主化

民主化课堂氛围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相互作用而生成的,是由大多数学生的共同态度和情感的优势状态所形成的平等、对话的课堂气氛。而课堂实施中的民主离理想线还有一段间距,日常教学中还是能见到老师动手或罚站学生的现象,至此,营造民主化课堂环境势在必行。

(一)民主式管理

教师的管理直接影响课堂气氛的优劣。研究表明,民主式管理呈现出友好的课堂氛围:师生关系融洽,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

首先,师生共同设定学习目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从本质上要求学生必须参与教学,即不仅参与学,还要做“教”的参谋。将之移位到语文课堂上,作为主旋律的学习目标也就成为师生商讨和磨合的话题。在教学实践中,教学无不渗透着师生共同参与教学与管理的精髓,并表现出独具一格的优越性——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变强,这样才能从源头上顾及到我们学生的心声。

其次,师生间互动性学习。的确,民主化的实现必须有一个内外融洽的集体,而这一集体的构建,必须以教师与学生的合作为基础,要想语文课堂富有生机,就离不开师生意念的碰撞与感情的沟通。这就要求师生建立起语文课堂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一方面,教师应该适当地下放手中的权力。不妨把发言权与表决权让一些给学生,将黑板也留点给学生,必要时讲台也可让位给学生。这将有助于突破以往学生对教师的心理防线,有助于他们直接参与课堂并融入其中;另一方面,教师是学生的导航员。真理的征途上困难重重,学生的探究不免会进入窘境,这时,教师的导航员角色应充分发挥作用,通过一种潜移默化的“旁敲侧击”,使学生能够体味到成功的欢欣与语文的乐趣。

(二)尊重学生

尊重学生,就是教师从人本思想出发,维护学生尊严,想学生所想。

首先,维护学生尊严。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此时,不是以极端的言行来激化,而是运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人性化方略来感化、说服。在语文课堂上,学生唱反调的现象屡见不鲜。实际上,一个关注的眼神、一个诚挚的微笑、一阵短暂的沉默,足以冰释一切。相反,假若代之以讽刺言语或过激行为,则会使之白热化,更为甚者,则极易酿成悲剧。

其次,想学生所想。学生纯真的心灵和丰富的想象力离不开教师的呵护与培养。换言之,教师应该想学生所想,而不是用标准答案来度量。身为语文教师,我们更应关切学生的人生体验和努力建构与其对话关系。当学生的回答新颖独到时,教师要放下架子,虚心请教。在这个崭新的年代,学生们没有传统的重负,具有较强的进取心和创新意识,我们教师如果不想成为时代的落伍者,就必须摒弃那种自以为高明的想法,和学生之间开始真正地位平等、推心置腹的交流,也就是向学生学习。

二、课堂教学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一度强调教学是社会与学校、生活与教育的重要化合手段。基于此,语文课堂教学理应反映现实生活内容,让学生用真情实感认知社会、体悟人生。就现实而言,我国课程内容较少注重学生生活中的知识与技能。因此,语文教师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

(一)问题内容生活化

问题内容生活化要求语文课堂的问题内容汲取生活养料,增强自身生命力。作为一个课堂组织者,教师要做生活的有心人,且善于创造课堂新生活。这样,学生就会情不自禁地走进生活,并接受感化和洗礼。

例如无锡市某教师正在津津有味地讲课时,外面降下了一场罕见的大雪,学生都被雪景所吸引,这位教师终止了按部就班的课堂教学,而是带学生们去操场滚雪球、打雪仗、观察雪花的形状。学生们玩的尽兴,仔细观察了雪花的形状,这时再叫他们去写作文,每个学生有了写的“资本”,都有了一吐为快的欲望。

与学生生活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这种生活化类比缩短了师生情感距离,为学生吐露自己的生活体验提供了条件,为教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创造了机会。另外,学生在感知生活、思索问题的过程中,也丰富了自己的情感世界,领略了生活的真谛,感受了语文的人性化魅力。

(二)问题形式生活化

传统语文教学偏向于师传生承,形成了课堂组织形式单调、乏味的格局,学生的语文兴趣也随之淡化。在杜威看来,学校课程必须提供一种环境,在这种环境中,一切的学习都应涉及共同生活的问题,都应增进学生的社会见识和社会兴趣。因而,问题形式生活化要求语文课堂的问题形式融合生活固有模式,让学生在现实化的环境里扮演相应的角色,在亲身体验中体认社会生活。例如某教师在教授《七根火柴》时让学生们自己做一回讲解员,要求他们根据这篇课文的内容,向自己的观众简要介绍这七根火柴的来历。学生都很积极地翻书、思考。

在这里,学生扮演讲解员上台解说“七根火柴”的感人故事。毋庸置疑,教师在课堂形式上模拟现实生活环境,学生在其中演绎生活中的人物角色。也许,有人认为这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形式主义”。其实不然,这种问题形式生活化不仅为学生由局外人走近局中人,由课内文本走向课外实践,切身体味生活奠定了基础,还使学生能够无约束地投身文本、创造文本,分享语文课堂的生活趣味。该教学片断的成功演示就是一个典范与缩影。

三、课堂评价主体多元化

我国的课程评价仍有待进一步完善。长期以来,我国学生评价的主体是他评为主,忽视了学生的自我评价。在这种被动接受评价的过程中,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消极的地位,大都持冷漠、应付、对立、讨厌、拒绝或者害怕、恐惧、逃避的态度,甚至出现弄虚作假的行为,不但自尊心、自信心得不到很好的保护,甚至连学习、生活的勇气也在评价中丧失。面对这种尴尬的局面,在学生评价中,新课程改革倡导评价对象的参与和互动、自评与他评的有机结合。被视为师生主阵地的课堂,则应责无旁贷地挑起这副重担。

(一)学生自我主动评价

评价描述的并不是事物真正的、客观的状态,而是参与评价的人或团体关于评价对象的一种主观性认识,是一种通过“协商”而形成的“心理建构”,因此,评价中应充分听取不同方面的意见,协调各种价值标准间的分歧,缩短不同意见间的距离,最后形成公认的一致看法。这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学生自我主动参与课堂评价,全体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并就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展示他们的自我个性与人生风采,促使其深刻认识到自我存在的价值。

教师根据情景的需要设计一个问题,学生全身心投入其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提出自己的见解。在评价中,学生的见解得到教师的认可,自我价值的实现使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也为今后的课堂学习增添了信心。这一切都有助于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二)学生互评

如果说学生自我主动评价是学生参与课堂评价的一个方面,那么学生互评则是不可或缺的另一个方面。教师有意识地构建问题情境,让学生参与互评。在互评中,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不断得以深化,并提出一系列有建设性的意见,这对培植学生创新精神是大有裨益的。再者,学生在互评中不仅掌握了知识,还培养了他们的民主意识。须说明的是,学生参与课堂评价并不排斥教师的课堂地位。也就是说,要想使学生参与课堂评价的激趣功能达到最大化,就离不了教师鼓励性课堂评价所给予的合力。

(三)教师鼓励性课堂评价

教师鼓励性课堂评价是指教师用鼓励的口吻促动学生不断超越自我的课堂评价方式。同时,新课程提出的发展性学生评价思想特别注重学习过程和学生特长的展现——发挥评价的激励效能。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并予以肯定,同时多用一些鼓励性的语言来激励学生,如“你的反应真快”“回答完全正确,表明你思维活跃”“读书仔细,发现问题快”等。无疑,鼓励性课堂评价不但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而且能够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一味地鼓励往往会产生误导。为此,适度的批评也是必要的。重要的是,批评与鼓励的优化组合以及“度”的把握并不是一件易事。要能做到鼓励为主,批评为辅,二者的有机组合是关键。

总之,通过对新课程改革国内背景的透析,我们发现,学生语文兴趣的现状还有待于改善。虽然如此,但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引下,越来越多的语文工作者正在这块待于开拓的空间里辛勤地耕耘——一个个鲜活的课堂实例足以说明一切。我们有理由深信:伴随新课程理念的深入,更多有志于语文教育的工作者的加盟,我们的语文课堂终将成为面向全体学生的民主化、生活化的知识殿堂,我们的学生也终将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整体的人”。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漷.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屠大华.现代教育理论[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2.

[3]孙春成.语文课堂问题教学策略[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

[4]肖远军.教育评价原理及应用[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5]刘显国.激发学习兴趣艺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王国栋 江苏盐城市广播电视大学射阳分校224300)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新课程生活化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高中体育新课程实施“碰壁点拔”式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