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情感与智慧并重

2009-07-17 03:49李琳琳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6期
关键词:笔者课文阅读教学

长期以来,语文阅读教学盛行以文章学为理论指导的阅读教学法。其主要表现有:主要由教师讲,满堂灌;普遍采用“三大块”教法,机械地划分段落大意,笼统地归纳中心思想,抽象地概括写作特点;从积累语文知识入手整理文本所提供的零碎的语文知识点。把课文当作阅读理解题的范本,进行大量繁琐机械的知识讲解和训练,将原本充满人类美好情感、最具趣味性的语文学科,变成了枯燥乏味的阅读技巧之学,变成了僵化繁琐的解题技巧训练。过分注重语法、逻辑、修辞等理性的东西,过分注重起承转合、前后呼应等结构技术的训练,使得最具情感性和人文意味的作文教学,也成了单纯的语言文法和写作技巧的操练。这种阅读教学违背了阅读的根本目的和阅读教学的能力培养目标。这种阅读教学实质上是一种情感与智慧双重缺席的阅读,在这里,阅读与学生的个人情感与个人体验无关,与学生的精神世界无关,与学生的创造智慧无关。从而也导致了学生思维、情感的综合贫乏,成为学生语文能力低下的主要病因之一。因此,寻找一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使学生个人的情感与智慧参与到阅读当中的阅读教学将是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的途径之一。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推进,语文课本有了重大的调整,语文教学越来越趋向于人文性,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在此形势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当让学生真正地参与阅读,以语言使用者的身份进入文本的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一个人没有在少年时期就体验过面对书籍进行深思的激动人心的欢乐,那就很难设想会有完美的教育。”[1]所谓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这就是追求思想的美,享受文化的财富,使自己变得更高尚。

我们现在的阅读所缺乏的恰恰就是“面对书籍进行深思的激动人心的欢乐”的体验,就是“追求思想的美,享受文化的财富”的体验。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既是从作品中了解作者思想,了解作品中描写的人情世态的活动,同时也是读者在自己的生活经验、文化修养的基础上,运用想象而使作品内涵在头脑中具体化的活动,这就涉及到读者再创造的问题。在西谚中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之说,中国古语也讲“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诗无达诂”,所以,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应让学生进入文本之中,在阅读中融入自己的生命体验和理解。

笔者在教读诗歌时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诵读来体会诗词的情感,让学生有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在学习柳永的《雨霖铃》这首词时,笔者是这样做的:首先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了解“雨霖铃”这一词牌的由来,让学生基本能把握词的感情基调。然后让学生先自读,再让个别学生读,然后对他们的朗读加以指导。接着笔者有感情地朗读全词,以此带动学生,然后再让学生朗读,这时的学生已经进入词的意境中,感受到了作者内心的愁苦。笔者给他们配上《梁祝主题曲》,进入情境的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起来朗读。接着,笔者让学生从词中找出他们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踊跃参与,各抒己见,感悟独到,精彩纷呈,很多学生的语言文采飞扬。整堂课,学生一直沉浸在对这首词的想象、体验和赏析中,甚至到下课了有很多学生仍然意犹未尽。

“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是一个自身独立、向每一时代的每一读者均提供同样的观点的客体。它不是一尊纪念碑,形而上学地展示其超时代的本质。它更多地像一部管弦乐谱,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新的反响,使本文从词的物质形态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2]在认识到这一点以后,笔者在课堂中加以实践,收到了出乎意料的令人惊喜的效果。在教读川端康成的散文《花未眠》时,笔者就在自己对课文进行理解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生命体验和自我理解参与这篇散文的学习,让学生参与每一个环节,使教学走向深入。

首先,笔者以“美是什么?美从何处来”导入课文,让学生初步参与,让他们先谈谈自己对美的认识,然后介绍川端康成,主要介绍他的思想和对美的追求,他说:“我们的美,在我的书桌上已经存在一二千年以上了,今后还会继续存在一二千年以上吗?”让学生产生进一步探究文本的欲望。接着笔者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用感情带动学生,并让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随手勾画出表达作者感受的句子。然后让学生自己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进一步体会感受那些表达作者感受的语句,并写出自己对这些句子的理解,在学生朗读并思考后,接着就让他们交流自己的思想。于是,整个课堂就成了学生思想和作者思想碰撞交流的舞台。学生争先恐后地站起来表达自己的见解和体验,理解感悟得非常全面。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仅做适当的点评,让交流更趋深入。最后,在学生热烈交流碰撞,思想层出的基础上,笔者把学生的观点加以总结,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入。接着,笔者又让学生谈谈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对美的体验,又掀起了学生思想交流碰撞的高潮,想象力无限,到了下课时间起来发言的还是一个接一个,课堂气氛非常热烈,充满生命的朝气。

后来,笔者又用这种方式教学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同样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由此,笔者深深地体会到:阅读教学,必须有学生心灵的参与,有个人的生命体验和自我理解的参与,也要有教师本人情感的参与。一句话,真正的阅读教学是智慧和情感双重参与的教学。

注释: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姚斯.走向接受美学[A].李泽厚主编.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李琳琳 江苏省兴化市第一中学 225700)

猜你喜欢
笔者课文阅读教学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老师,别走……
背课文的小偷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