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铮 钱德高
摘要:本文旨在把企业员工当作内部顾客,根据内外部环境的不同,以一种“权变”的思想为他们提供差异化的绩效计划、差异化的激励以及差异化的绩效考核等服务,从而提高员工的绩效,在提高员工绩效同时也实现了整个企业绩效管理水平的提升和战略的实现。
关键词:差异化;绩效管理;内部顾客;员工激励自助
差异化指厂家为顾客提供独特利益,以获取竞争优势。实行差异化绩效管理源于客观事物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外部环境的差异性;另一方面是企业员工(内部顾客)的差异性。在绩效管理过程中,外部环境的差异性从客观上要求绩效计划的差异化;内部员工的差异性要求激励以及绩效考核的差异化。
一、绩效计划差异化
绩效计划是指被评估者和评估者双方对员工应该实现的工作绩效进行沟通的过程,并将沟通的结果落实为订立正式书面协议,它是双方在明晰责、权、利的基础上签订的一个内部协议。绩效计划是一个目标分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战略目标从公司最高层开始,逐层分解到各级子公司及部门,最终落实到个人。
绩效计划是一个沟通协调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上下级就目标以及评价目标达到的标准达成一致意见。
绩效计划差异化源于处于不同地域的子公司面对外部环境的差异性,这种环境的差异性表现在经济、文化以及消费习惯等。从客观上要求对处于不同地域的各个子公司的相同部门,相同岗位的员工制定不同的绩效计划。绩效计划差异化指对处于不同地域的子公司的相同部门和相同岗位制定不同的绩效计划,制定绩效计划时上下级要充分沟通协调,就绩效计划达成一致意见。(换句话说总任务和总资源不变,改变分配任务和资源的方式。)以烟草公司为例。由于专卖法的保护,烟草公司属于国企,烟草行业属于垄断性行业。目前烟草行业的绩效计划大都采取指令性计划(国家烟草局→各省烟草局→各市烟草局→各县烟草局→各个部门→各个岗位);在战略目标层层分解到子公司各部门以及岗位的过程中,讲求目标任务的相似性以及实现目标任务资源的平均分配(处于同一级别不同地域的子公司所得到的资源和实现目标的相同),表现在给各个子公司制定的卷烟销售任务相同以及分配给各个子公司的卷烟数量和结构相同。这种绩效计划方式非常不合理。首先单向指令性的绩效计划不一定为员工所认同。由于员工没有参与到绩效计划的制定中去,上级也不一定非常清楚下面的情况,导致制定的绩效计划没有基于实际情况;其次由于地域的不同,各个子公司面临的消费需求也不同。这种需求差异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需求数量的差异,另一方面是需求种类的差异。一般而言经济较发达城市和旅游文化城市对卷烟的需求数量较多,档次较高,而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就刚好相反。指令性绩效计划会造成经济发达地区卷烟总量以及高档次卷烟量的需求大于供给从而断货,而经济欠发达城市和非旅游城市对卷烟总量和高档次烟的需求长期处于供给大于需求的状况,负责销售卷烟的地区烟草局就很难达到上级指派的绩效计划,从而也绩效考核也很难达标。除此之外由于地域不同,消费习惯也不尽相同,不同消费习惯的人将选择不同品牌的卷烟。这种指令性绩效计划以及平均分配资源的方式已经严重束缚了烟草行业绩效管理水平的提高。
为了提高烟草企业的绩效管理水平,首先就要改变原有的指令性绩效计划的方式,实行绩效计划的差异化。即根据经济不同、文化不同以及消费习惯不同差异化地分配卷烟数量和结构。在经济发达地区由于潜在需求大在制定计划的时候,销售总量和高档烟的总量可以高于平均水平,低档烟可以低于平均水平。至于应该高多少,应该低多少可以根据经济文化发展实际情况经过层层上下级协商达成一致意见,并将达成的协议形成书面文件,做到痕迹化管理。与此同时,经济欠发达地区在总量和高档烟的销量计划上可以低于平均水平,而低档烟的销量水平可以高于平均水平。这种“高”与“低”的幅度同样也要达成一致意见,形成书面文件。这种绩效计划使得市场的供给更接近市场的需求,在使经济欠发达地区境况得到改善的同时也使经济发达地区的境况得到改善,在使整个企业销量利润达到最大的同时也让各个部门各个员工的绩效达到绩效计划要求,从而实现企业和内部顾客(员工)的双赢。
二、绩效计划实施过程中激励的差异化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告诉我们不同的人在同一时间具有不同的需求,相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具有不同的需求。在一个企业中,存在各种各样的人,具有各种各样的需求,我们就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去激励。需求的差异性导致激励的差异化。
对于企业的高层管理者而言,他们是不确定环境中的决策者,是改革生产方式的实践者,他们掌控着企业未来发展方向,对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激励高层管理者的工作积极性,在物质上应该给予他们部分剩余索取权。对于上市的国企可以实行高层管理者持股;像烟草公司这种未上市的国企,政府可以采取将企业“出租”给高管收取“租金”的方式来实现高管对企业部分剩余价值的索取,在这个过程中,国家控制产品的价格,管理者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必然会削减开支,降低成本,加大对市场需求预测力度,提高对客户的服务水平。目前我国对烟草企业高管实行年薪制,他们的年薪远远低于自己经营企业的预期收入,为了弥补机会成本,他们一般采取在职消费和灰色收入来提高他们的收入。国企高管用公司付账的信用卡消费、公费旅游等在职消费、回扣、提成、红包、兼职收入等灰色收入不计其数,给予将企业出租给他们的方式可以减少他们的在职消费和灰色收入,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效率。在精神上应该给予他们弹性工作时间、带薪休假、职位晋升等方式激励。
对于企业的中层管理者而言,他们介于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和普通员工之间,既是战略目标的执行者也是战术决策的制定者。对战略目标的执行要求他们承担相应的责任,对战术的决策要求他们拥有相应的权利。然而现实中大多数国企中层管理者担负的责任比较多,权利比较少,他们在企业中充当一个任务传达人的角色,这会挫伤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为了调动中层管理者的工作积极性,应对他们授权进行激励,让他们参与公司重大事务的决策,使管理者感受到自己对企业的重要性,从而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对于企业的基层员工可以设计一个包括物质和非物质激励的组合,实现员工激励自助。当员工的工作达到某个阶段就可以让他在这个组合里任选一项符合他需求的激励。以烟草行业的客户经理为例,当他的销量达到或者超过绩效计划的时候,她可以选择得到一定数量的奖金;也可以选择休假公费旅游;还可以选择接受培训或者轮岗等。除此之外,设立基层员工孩子教育基金,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不对基层员工裁员,提高他们的安全感也是很好的激励方式。
三、考核方式的差异化
1.考核指标差异化
如今还有相当一部分国企对员工的考核还是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进行考核,希望所有员工品德好、能力强、出勤率高、绩效高。这种面面俱到的考核方式很不科学,会造成样样抓样样都抓不好的情况。科学的考核方式应该做到重点突出。对企业的基层员工应主要从德、勤、绩三方面考核。首先道德是必须的,以烟草行业“基层四员”的客户经理为例,如果客户经理品德不好他就会把无法完成销量的卷烟拿到邻近县市去销售,从而扰乱整个市场;基层员工勤和绩通常是联系在一起的,高出勤率是高绩效的基础;对基层员工而言能力应放在次要位置,能力是可以培养的。对于企业的中高层领导应该应主要从德、能、绩三方面考核。德对国企领导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品德不好就会滋生腐败;企业家才能是高绩效的保证并且无法复制;出勤相对于其他三方面而言就显得次要一些,对于企业的管理者尤其是高层管理者所从事的工作是创造性的活动,出勤与绩效没有必然联系。
在确定考核方面以后,再将这几个方面归类:德、绩归入关键绩效指标;勤归入行为过程指标;“能”归入素质指标。因此对于基层员工而言考核的指标主要是关键绩效指标和行为过程指标;对于中高层管理者而言考核指标则主要是关键绩效指标和素质指标。
2.考核主体差异
目前我国的一些国企强调层级,强调上对下的管理,也强调上对下的考核,对于每一个层级都强调直接上级对他们的考核,然而由于每个层级的差异性,考核主体也应该差异化。
当前职能部门普通员工的考核主体一般是他们的直接领导。直接领导根据企业整体绩效和他们平时的表现给他们的关键绩效、行为和素质进行评分。这种考核主体的设置不太科学,因为职能部门普通员工的工作还包括对下级工作的支持,所以考核主体中也应该设置相关的下级对工作支持程度有所体现。在国企中存在官大一级压死人的情况,职能部门的一些员工官僚作风比较严重,对子公司相关部门的员工爱理不理,当子公司员工要求他们进行资源上或者其他方面给予工作上支持的时候经常出现推诿、拖拉的情况,这样会影响子公司员工的绩效,同时也会影响整个企业的绩效。因此,在职能部门普通员工的考核主体中应该加入子公司的相关下级,当这些下级有权对他们进行考核,涉及到他们的利益的时候,他们就会快速响应。除此之外职能部门的普通员工还应该树立一个观念:他们的工作性质本身就是服务,下级是他们的内部顾客,内部顾客的高满意度是他们的工作目标。
对于基层业务人员考核主体可以分为内部考核主体和外部考核主体。内部考核主体由直接上级组成;外部考核主体由客户组成。以烟草行业客户经理为例。他的考核主体由直接上级市场经理、市场营销部同事以及顾客组成。内部考核主体主要从业绩和行为对其考核,外部考核主体主要从服务对其考核。
3.考核周期差异化
一般而言可以将考核指标分为关键绩效指标、行为过程指标和素质指标。目前在一些国企中存在着所有考核指标考核周期相同的情况,在企业准备发放绩效工资和提拔员工的时候就把所有考核指标制成表对员工进行考核。这种考核方式非常不合理,忽视了考核指标的差异性.差异性的考核指标要求差异化的考核方式。一般而言,关键绩效容易受时间、环境的改变而改变,所以考核周期不宜过长,一般以月为周期。行为和素质一般比较稳定,不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所以考核周期可以适当放长,行为指标的周期可以为半年,素质指标可以以年为周期。
参考文献:
[1]张维迎:所有权,治理结构与委托—代理关系[J]经济研究,1996,(9).
[2]平新乔 范 瑛:中国国有企业代理成本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5,(11).
[3]蔡周宽:我国烟草公司客户满意度问题分析与对策探讨[J]时代经贸,2008,(7)
[4]胡君辰 郑绍廉: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