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 超
【摘要】任何一项技术的发展都难以呈现线性的演化,纵观教育技术学发展历程,每一次技术的革新和应用都呈现出周期循环现象。当前移动学习也正步入周期循环的平台期,从技术发展周期的视角审视移动学习有利于我们更合理地看待移动学习,以促进移动学习健康地发展。
【关键词】移动学习;周期循环;反思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05—0021—03
基更曾预言“无线移动技术在90年代的迅猛发展,必将导致在21世纪初首次通过移动学习授予大学学位。学生们可以通过他们的电话或移动电话,最终应用语音综合和语音输入技术无线接入因特网,学习大学提供的学习材料,远程学习大学的学位课程。”[1] 时至今日,基更的预言仍激励着我们不断探索技术支持下的学习方式。从E-learning(电子化学习或数字化学习)到U-learning(泛在学习)再到M-learning(移动学习),技术支持手段不断推陈出新,技术支持体系也不断完善,发表的研究论文更是不胜枚举,然而,冷静的慎思一个不得不让我们承认的事实:移动学习并未对传统的教育教学产生革命性的影响,甚至没有实现人们预期的价值。教育技术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任何一项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都不是短时间内能被广泛采用和推广的。笔者认为移动学习要真正起到深刻的变革作用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它遵循技术发展周期现象的原理。因此,本研究拟从技术发展周期的视角审视移动学习,旨在避免移动学习领域揠苗助长式的研究和实践。
一 教育技术学领域中技术的周期循环现象
曾有美国学者Sandholtz 、Rinstaff和Dwyer提出技术融入教学的演化遵循入门、采用、适应、习于使用和创新等线性阶段,然而,诸多研究表明技术的应用并非如此。每一种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和发展,都是由很多因素产生的,而不是突如其来的,并且这一发展过程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性到多样性的过程,都会出现技术的周期循环现象(发展周期问题)。当一种新技术出现时,人们会给与它极大的关注和期望,各界专家学者都对其进行大力推广和研究,由此逐渐进入其发展的高潮,在经过充分的试验和应用,该种技术的应用却并未产生预期的效益,其缺陷和不足逐渐显露出来,发展的速度逐步放缓,不知不觉进入其发展的平台期和反思期,这种不间断的曲折发展便形成了技术发展的周期循环现象。
教育技术作为技术的应用领域之一,亦为如此。回顾世界教育技术发展史,电影发明与应用对视觉教学运动的兴起和发展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对当时的教育教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成为教育技术历史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里程碑。众多学者对电影教学异常热心。大发明家Thomas Edison在1913年曾作出预言:“在学校里,教科书将很快过时。不久,学生将通过视觉来接受教学。使用电影教授人类知识的每一门分支学科是可能的。十年之后,我们的学校系统将彻底改观。”[2] 然而,在他预言后的10年里,这种变化并未出现,直到现在,电影教学也未成为学校教学的主流方式。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程序教学迅速发展,各种教学机器纷纷问世,各式的教学机器达83种之多,无不表现人们对程序机器这种新的设备的狂热态度。无论是设备制造厂家、教育工作者还是程序教学的理论推动者,都极力推崇程序教学机器。但是好景不长,经过一番热烈的推广运动之后,一些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开始指责程序教学的机械性,一些程序教学机器的设计也初显穷尽之感,而且对于复杂的教学问题也无力处理。于是,程序教学的发展,在经历了50年代末60年代初这一兴旺时期之后,一度停顿下来,到了60年代后期,便开始衰退。
网络教学也是如此,美国学者埃林•瓦格纳(Ellen•Wagner)对美国1996年到2003年网络学习项目进行统计,发现1996年到2000年是网络学习一个缓慢爬升的过程,到2000年达到了顶峰,而2000年以后就快速下降,2002年底到了谷底,再往后到2003年以后又重新出现缓慢的爬升。[3]
美国学者罗米佐斯基给这个现象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凤凰现象”(Phoenix Phenomenon),借“凤凰再生的传说”来比喻新技术在发展过程中所经历迅速发展、急剧下滑、再重新发展的曲折过程。[4]这种所谓的“凤凰现象”符合“上升——跌落——低谷——再缓慢上升”这一趋势,这种情况在我国尤其突出。无论是在教育电视、多媒体教学还是网络远程教育方面都出现过这种情况并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二 移动学习慎思
移动学习的概念一经提出,就凭借其“可随时随地接入网络进行学习”的理念受到了各国政府及教育人士的关注。自2000年国际远程教育学家戴斯蒙德•基更(Desmondgan)首次将移动学习的概念引入我国至今已有近十年的时间。在这期间,有关于移动学习的论文不胜枚举,移动学习不仅得到了教育技术界和计算机通讯界学者的大力吹捧,而且在技术市场也广受好评,一些知名的移动学习设备生产厂商也在移动学习设备的制造和资源的开发方面大做文章。
刘建设等人在《电化教育研究》杂志上撰文《移动学习研究现状综述》,分析了移动学习研究的现状。[5]为研究方便,本文引用该文中的一个表格(见表1),该表格反映了近年来有关移动学习研究论文的内容以及发表的数量。从该表我们可以看出,2000年至2002年关于移动学习文章不到10篇,内容也偏重于理论的介绍,笔者将这个阶段称之为“潜伏期”。自此之后的五年里,有关移动学习的文章呈爆炸式的线性增长,论文数量已达到百余篇,尤其是在2007年,移动学习论文的数量竟达到40余篇,笔者将这一阶段称之为“爆炸期”。这一期间,研究论文的内容也涉及到诸多方面,研究者开始探讨其技术可行性并开始尝试研究终端软件研发、课程资源开发以及标准化研究。但是,从今年期刊杂志中有关于移动学习的研究论文数量上可以看出,2008年(截至7月)有关移动学习的研究论文为10余篇,移动学习已进入“跌落期”,移动学习的研究热潮已退去。我们或许可以大胆推断,再过不了几年,移动学习也会进入一个低谷。虽说移动学习彻底打破了时空限制,相比之前的学习媒体也有很大的改进,但是任何一种技术应用于教学领域都有适应期,这个适应期可以很长,也可以很短,取决于生产商对移动学习相关技术的开发以及各类学校对移动学习的正确预期等若干因素。从上述分析可见:移动学习的研究和实践也呈现出周期循环现象。
三 移动学习发展周期循环现象的原因
移动学习发展的周期循环现象产生的因素有很多,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 技术哲学告诉我们:技术的发展呈现累积式模式,技术的更新是在原有技术之上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新技术应较之原有的技术有突破的地方,但同时也有自身的局限性。一种新技术最早被引入教学系统时,人们似乎并没有全面的考虑它的优缺点,也就是说,新技术开始出现的时候,人们往往较多关注它的优点,或许这种新技术确实具有原有技术无法比拟的新特性,比如移动学习的无线连接和传输(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特点,但是一旦被应用于教学,随着实践者的适应和提高,它的缺点就会暴露。实践证明,一种技术能否促进教学的很一个重要的标准就在于它是否可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等方面的提升。然而移动学习兴起后的这十年时间里,并没有对教学产生很大的影响,教学方式和手段也并未因为移动学习而改变。
2 在教学改革的大环境中,近年来国家对于教学中技术的引进与推广提供了政策支持和财力支持,对支持学习的多种技术的研发提供了可观的经费,以期带动教育教学变革。但事实却不如人意。从1999年我国第一个关于移动教学的项目(多媒体移动教学网络系统)开始,到2005年12月教育部高教司试点项目——移动教育理论与实践项目的结束,这期间我们并没有切实地感受到移动学习给我们的学习带来的变化。大量经费的投入并没有产生预期的教学效果,这必然让很多实践者和决策者失望,因此人们对移动学习的态度逐渐趋于理性。
3 任何技术的使用和推广必然受到环境的制约(这里指的环境包括硬件环境、人文环境等)。在移动学习引入之初,硬件环境例如支持移动学习的移动设备、移动资源等尚不具备,这不利于移动学习的推广,更不用说利用移动学习来促进教学了。另外,移动学习的使用者由于面临各方面的压力,难以保证十足的精力和时间来研究如何有效应用这种新技术,即便短时间内采用了这种技术,但最终会因为人们的倦怠而停止使用,这势必阻碍了新技术的应用。
4 有关领导组织方面的原因。如教育信息资源建设规划大为滞后,缺乏有效的设计、开发和组织工作。目前在某些地区或某些学校还存在某种片面的 “政绩观”等等。这些对教育技术发展过程中周期循环现象的形成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对形成教育技术发展周期原因的探讨很有必要。因为,作为一项事业或一个专业,大起大落的发展毕竟不是一件正常事。它不仅会带来一些经济上的损失,更会造成对教育技术的误解,产生一些不必要的负面影响。[6]
5 纵观技术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很少有媒体技术是专为教育实践而发明的。[7] 移动技术最初并非为教学专门设计的,最早也不是直接应用于教学。移动学习之所以被引入到教学中是因为它所具有的良好的“移动性”,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学习,充分利用人们宝贵的分散时间。技术作为达到教育目标的手段,本应以教与学的目标为出发点。然而,现阶段的情形并非如此,技术似乎不是为了促进教育教学而应用,反倒是为了使用这种技术而改变原来卓有成效的教学方式。人们为了追求先进的技术,不惜代价地设计学习方案和学习资源,结果事倍功半。经过数年的实践,人们开始反思到底这种技术是否可以促进教育教学,以何种方式应用更为有效,于是进入了反思期。
四 国内外移动学习研究进展
国外移动学习的发展迅速,并开始出现一些棘手的问题,如是否限制移动设备在学校中使用;学生使用手机上的摄像头对教师在课堂上出现的丑态进行拍摄并且上传到网上,对校内外造成了极大的不良影响;移动设备分散了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并且出现了一些破坏性的行为等等。另外,移动设备的普及对学校举行的考试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作弊情况屡屡发生,手段也越来越先进,这也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移动设备普及运用的弊端。所以,国外的一些学校针对这种情况制订了简单并且立竿见影的规章制度,内容如下:
1 不允许手机和其他移动设备在学校时间内使用,除非它们是一堂课必不可少的主要组成部分。
2 如果移动设备以任何形式扰乱或分散了课堂,它将会被没收并交由其家长或监护人看管。[9]
M-Learning出现以来,国内对移动学习的研究很多,研究的方面和层次也比较丰富。如有些研究从认知和教学角度出发,考查移动设备应用于实际教学和学习的可行性。一些研究者以学习理论为基础,通过实验来检验移动设备在辅助学习者进行阅读时的有效性,另一些研究者通过对学习者的学习特征进行分析,论证在何种学习情境下使用移动设备最为有效[8]等等。
五 结语
在技术与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要使移动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价值,我们应以全面、辨证的态度看待移动学习。从技术发展周期的角度来看,移动学习在教育技术领域的应用已经步入了一个平台期和反思期。在这个平台期和反思期,理性、审慎的思考有利于我们避免步入“技术至上主义”的误区,更加合理地应用“移动学习”。我们期待更进一步的研究以促进移动学习逾越当前的困境,走向更深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桂清扬.移动学习的奠基之作—基更博士新著《学习的未来:从数字学习到移动学习》述评,2003,(05).
[2] 伊俊华等.教育技术学导论[D].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6-7.
[3][4][6][7] 李康.论教育技术的价值取向和发展周期问题[J].中国电化教育,2006,(7):5-7.
[5]刘建设等.移动学习研究现状综述[J].电化教育研究,2007,(7):21-25.
[8] 刘豫钧,鬲淑芳.移动学习——国外研究现状之综述[J].现代教育技术,2004,(3):12-16.
[9]Dennis Adams,Rebecca Angeles.Mobile Device at school:Possibilities, Problems, and Tough Choice [J].Educational Technology,2008,(4):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