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丹 魏晓玲
【摘要】戴维•梅里尔教授是教育技术领域的著名学者,第二代教学系统设计的领军人物。文章回顾了梅里尔教授40余年研究工作的轨迹,对其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评述,以期更深入地了解梅里尔教授的研究工作,对我国当前教育技术的发展有所启发。
【关键词】戴维•梅里尔;学术思想;成分显示理论;首要教学原理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05—0005—04
Even though an instructional product may have high quality production with beautiful multimedia if it does not promote the acquisition of knowledge and skill and the ability to apply these to the solution of real world problems it has no value.Our job, as instructional designers, is to help develop instruction that is effective, efficient and engaging and that really does teach.
——M. David Merrill
一 M. David Merrill其人
戴维•梅里尔,教学效能咨询师、伯明翰青年大学客座教授、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客座教授、犹他州立大学荣誉教授,教育技术领域中最受人尊敬的学者之一。
自从1964年获得美国伊利诺斯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之后,梅里尔教授先后供职于乔治师范学院(1964-1966)、伯明翰青年大学(1966-1967, 1968-1979)、南加利福尼亚大学(1979 -1988)以及犹他州立大学(1987至今)。在研究工作的同时,梅里尔教授撰写著作12部,期刊文章65篇,独立与合作承担了100多项有关教学过程设计的研究项目,是一位耕耘不辍的学者。由于卓越的成就,梅里尔教授成为教育技术领域中第二代教学设计理论的先驱人物,并于1973年被评选为“杰出教育家”,于1989年被美国《教育技术杂志》评选为教育技术年度人物,并获得AECT终身成就奖。
二 Merrill学术思想发展脉络及总体考察
从早期对概念教学的关注,到当前针对自动化创作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梅里尔教授的研究始终围绕着“效果、效率、参与”(Effective, Efficient, Engaging)三个基本要素展开,认为教学要关注的不仅仅是如何利用技术传递信息,而更应关注如何使教学更有效,更能提升学生的参与性。纵览梅里尔教授40余年的研究历程,可以清晰地看到由TICCIT创作工具系统、成分显示理论、自动化教学设计理论以及首要教学原理四部分构成的核心研究领域,探索其研究思路与成果的线索。
1 1970年代:TICCIT创作工具系统
TICCIT(Time-shared Interactive Computer-Controlled Instructional Television, TICCIT)1项目由梅里尔教授以及德克萨斯大学的邦德森教授等人设计并开发。该系统的特点在于它是一款以学习者控制为基础而进行教学设计的创作型系统。在TICCIT系统设计和开发的过程中,梅里尔教授将基本呈现形式(primary presentation of forms)中所涉及的“规则”、“范例”以及“实践”理念应用于TICCIT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了“简单”、“困难”以及“帮助”功能按钮,以帮助学生自主选择需要的帮助以及帮助的程度。依靠这些按键,TICCIT成为当时唯一允许学生不仅可以控制学习内容,而且可以控制学习策略的教学系统。
依靠TICCIT系统,梅里尔教授以及他的合作伙伴设计并开发了完整的基础代数课程和英语协作项目。无论是在美国菲尼克斯的马利柯帕社区学院还是在伯明翰青年大学所进行的测试,由该系统所支撑的教学在某些方面要优于传统教学。如今,由TICCIT系统支持的英语学习项目仍在运行,或许它可以被誉为是计算机支持教学中运行时间最长的项目之一了。[1]
作为早期CBI项目的代表,TICCIT系统是最早具有彩色文本和图片的系统之一;使用了早期的视窗版本;并且实现了学生对于学习的内容控制、从菜单中选择教学的下一环节,提供“规则”、“范例”、“实践”、“简单”、“容易”以及“帮助”等学生控制功能[2],使得学生能够确定他们需要掌握范例和实践单元的数量,以及允许学生确定规则、范例、实践形式的顺序。
2 1980年代:成分显示理论&精细加工理论
20世纪70年代,梅里尔教授在伯明翰青年大学任教期间已经开始了对“任务/内容矩阵”各个方面的探索,并指导他的学生展开对基本呈现形式(Primary Presentation Forms,PPF)、辅助呈现形式(Secondary Presentation Forms,SPF)以及呈现间的关系(interdisplay relationships,IDR)等范畴的探索和研究,并由梅里尔教授对其中的内容分类维度和策略描述进行了规范,形成了成分显示理论(Component Display Theory,CDT),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其一,对于被教授内容形成的任务/内容二维表格的描述方案;其二,对于教学策略,如主成分形式、次要成分形式以及之间关系的描述方案;其三,两者建立联系的一系列规则。20世纪80年代时,梅里尔教授对成分显示理论进行了修正和补充,在此基础上形成成分设计理论(Component Design Theory,CDT)。在成分设计理论中,梅里尔教授用目标系列代替单一的行为目标,用内容结构来代替成分,探讨了如何确定什么内容结构是适当的以及如何从内容结构过渡到课程组织等问题,并提出课程并非线性结构而更多呈现出跳跃式形式以及新的学习的条件等内容[3] [4]。
由于梅里尔教授及其团队的卓越工作,成分显示理论被加涅等人誉为是对“教学心理学的主要贡献”,[5]该理论的特点及贡献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成分显示理论完全赞同加涅提出的“不同的学习类型需要有不同的学习条件”这一原则[6],正如梅里尔教授自己所言“我赞同加涅关于学习条件的假设,简要地说,就是不同的学习条件会产生不同的学习结果”,并且在认知目标分类、呈现形式、呈现形式与业绩相匹配的教学处方、呈现间关系等方面对加涅的理论做出了极好的补充[7][8] [9]。
其次,成分显示理论主要同微观组织策略的改进有关[10][11]。针对认知领域的微观水平,即体现在教授单一的概念、原理等时,成分显示理论在教学设计的理论发展方面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第三,成分显示理论中采用对认知目标的二维矩阵分类方式,大大简化了教学目标编制及实现其具体化的过程,实现了教学目标具体化的工作从 “创造”向“选择”的过渡。
3 1990年代:从自动化教学设计系统到教学设计专家系统的开发
1980s期间梅里尔教授于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创作系统(authoring system)课程。在其对由美国空军开发的一个基于计算机的教学系统进行研究时,提出这个由两台显示器构成的系统(一台呈现文本,一台呈现图片,并通过音频的方式为学生朗读文本)难以形成有效的教学策略。在遵循该公司“基于任务的设计”理念前提下,梅里尔教授与他的学生李忠敏2合作进行教学设计专家系统的设计,以保证该系统可以为不同类型的学习提供有效教学[12]。自动化教学专家系统在使用中会询问一些关于使用者的问题,并在作者回答的基础上提出可以利用的最有效教学策略的建议 [13]。梅里尔教授将新开发的教学设计专家系统与原有的教学系统整合,形成了新的自动化教学设计创作系统。自动化教学设计创作系统不仅可以推荐合适的教学策略,而且可以选择合适的创作程序,同时提示使用者将他们的相关内容输入程序并提供给学习者参考。
在自动化教学设计创作系统的基础上,梅里尔教授及其研究团队广泛利用来自政府的资源援助,以及与IBM公司之间的合作,创建了第二代教学设计研究小组(ID2 Research Group),并与马克•琼斯等人通力合作,继续其对教学设计专家系统的开发工作 [14]。新开发的教学设计专家系统包括三个组成部分:(1)提供一系列可以重复利用的教学策略算法,从而可以适应以教学原则(CDT)为基础的不同类型的教学结果;(2)提供一套相互关联的知识基础,使设计人员或系统能够将一个给定的知识目标与任何一种教学策略算法建立联系,从而保证系统中知识目标的重复利用;(3)提供一系列的教学参数,使教学策略的修正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参数价值而得以实现 [15][16]。
通过对教学设计专家系统的开发研究,梅里尔教授在这一阶段从实践出发,对之前的理论研究工作进行了有益的补充和完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对之前的CDT理论进行了扩展以形成更为精确的知识水平,使得计算机程序可以仅依靠内容便可提供相对应的教学,从而形成了教学交易理论。其二,对教学知识/内容更精确的描述使得需要对知识目标进行细致描述。[17]
4 近期:首要教学原理
20世纪90年代以来,梅里尔教授的研究重点从关注业绩-内容矩阵逐渐转向了对五种知识技能的分类以及与相应教学策略的匹配问题,热衷于倡导他于新世纪之初所倡导的首要教学原理。首要教学原理是梅里尔教授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研究结果,是对其原有理论基础的一次补充与完善。
在考察大量教学设计理论的基础上,梅里尔教授以一种折中的方式论证了各种教学设计和模式都能够接受和赞同的“首要教学原理”这一处方性教学设计原理[18]。该原理依然遵循了加涅所倡导的教学设计思想,从认知领域的角度将知识技能划分为信息、成分、概念、程序及过程五个类别,并试图寻找与这些知识技能相匹配的教学策略与方法,提出了展示论证新知原理、尝试应用新知原理、聚焦完整任务原理、激活相关旧知原理、融会贯通掌握原理五条基本原理,并且认为教学应该是建立在“聚焦解决问题”宗旨之下的,由激活原有知识、展示论证新知、尝试应用练习以及融会贯通掌握四个环节所构成的循环系统,只有做到让学习者介入解决实际问题、激活学习者已有知识并将它作为新知识的基础、给学习者呈现新知识、帮助学习者应用新知识,以及使新知识与学习者的生活融于一体时,教学才能够真正促进学习,成为效果好、效率高和学生积极参与其中的活动体系[19]。
首要教学原理一经提出,得到了理论界的广泛关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莫兰达(Molenda M)教授发表论文《认知领域教学的一种新框架》对梅里尔教授的观点给予赞赏,认为这是对加涅模式进行更新改造的一种尝试[20]。我国学者盛群立教授第一时间将该原理翻译成中文介绍给广大教育工作者,并认为该理论有可能成为继“九大教学事件”之后的又一个制高点 [21]。
三 Merrill学术思想述评
40余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使得梅里尔教授经常被描述为是一位“最富有创作性的教育心理学家”是“基于计算机的教育研究中被频繁引用的作者”同时也是教育技术领域中最具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22]回顾梅里尔教授丰富的研究轨迹,我们不难看出他对学习的关注,对教学及教学设计的关注,而这种关注使得他很好地将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形成了底蕴丰厚的3E教学探索之路。
1 梅里尔学术思想的贡献
(1) 从学习到教学,关注教学的现实功能
梅里尔教授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加涅学习思想的影响,他曾一度将加涅对他的影响排在其父亲和祖父之上。在与加涅的沟通与交流中,梅里尔教授遵循了加涅将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连接的研究途径;在加涅“促进人类有效学习”为核心的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框架中发展了自己的教学设计理念,提出了著名的成分显示理论。成分显示理论的提出,是梅里尔教授对加涅九大教学事件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在成分显示理论中,梅里尔教授更加关注如何根据学习的类型提供相应的教学程序与教学策略,更加关注教学的现实功能,得教学系统设计成为了一门具有应用性、操作性的实践学科。
(2) 从教学到教学设计,坚持教学设计的科学基础
在理论研究中,梅里尔教授的贡献主要集中对第二代教学设计理论的支持与探索。他从“教学”的角度出发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教学设计理论研究视角,成为第二代教学设计理论的领军人物。梅里尔教授认为教学的原理是固定不变的,教学科学“就像生物、物理或化学科学一样经久不变……生物学的原理是不随社会的变革而变化的,学习与教学的原理也不会随着社会的变革而变化。” [23]由于这一观点的存在,梅里尔教授认为教学设计领域应该以科学为基础,强调为适应学习者的需求而进行设计的人为地活动过程。为了回应教学设计领域存在的一些问题,梅里尔教授于1996年与其同仁一起再次发表声明,清楚地阐明教学是一种科学,提出了一条通往教学设计未来发展的狭窄的专业化道路。
在坚持教学设计是一种科学的基础上,梅里尔教授一直致力于探讨教育领域中核心概念间的关系,如教学学科与教学设计技术、教学与学习、学生与学习者、个体学习与教学原理等,使得我们能够看到其理论研究的清晰轮廓。梅里尔教授在被自己认可的领域坚持己见,将程序设计、过程、工具等元素看作是可以被发明的教学设计技术,并致力于在这些技术中体现科学的原理,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
(3) 从理论研究到实践探索,追求3E教学之路
梅里尔教授的学术生涯并非单纯的理论研究,同时注重将理论研究的结果应用到实践探索中去,力图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建构的科学性。在成分显示理论的基础上,梅里尔教授及其团队与各种研究机构、公司广泛合作,设计并开发了TICCIT系统以及自动化教学专家系统,用理论支持并优化计算机辅助教育的发展,在计算机辅助教育领域中同样留下了浓墨淡彩的一笔。纵观梅里尔教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我们不难看出,他对计算机媒体所持的中性态度,看到他对于学生的关注。面对信息化教育发展中越来越强调媒体应用的现状,梅里尔教授指出媒体仅仅是表征内容的一种手段,单靠媒体不能决定教学的效果。只有当媒体与教学相匹配时,才能起到促进教学的作用,否则就有可能起到干扰的作用。梅里尔教授的研究始终围绕“effective, efficient and engaging”展开,以此为唯一标准评价教学设计的价值以及教学媒体的价值,坚持教学发展的3E之路。
2 梅里尔思想带给我们的启示
梅里尔教授40余年的工作使我们看到一位教育技术研究者对于该领域无比的热忱。他坚持自己的研究理念,始终将学生的学习作为研究起点,以一种科学、严谨的态度探讨促进学生学习的方法与策略,这些对于还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教育技术而言都是值得借鉴的。
(1) 坚持以学生为本,从学的角度探讨教的策略。
或许正如梅里尔教授所言,一个教学产品的价值体现在其是否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获得解决实践中遇到问题的知识和技能,而非在其鲜光的外表和漂亮的多媒体形式。教学设计者的工作在于开发那些真正关注教,并能够保证效果、效率和参与性的教学[24]。梅里尔教授将学生的学习活动作为所有工作的唯一核心,真正体现了教育领域的价值取向。由梅里尔教授的思想反思我国教育技术当前的现状,我们不得不说,在教育技术很多应用领域中我们似乎还在走着单纯强调媒体和教学的老路,忽视学生的个体性,忽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漂亮的课件,层出不穷的新媒体、新技术非但没有起到促进教学效果的作用,反而增加了教师的工作压力、破坏了长久以来已经形成的课堂生态系统。究其原因不正是我们对于学的忽视么?只强调技术应用的优势,没有考察学生可以接受的程度;只强调热热闹闹的媒体应用,没有考察学生在其中的作用和地位。如何变革现状,使得教育技术真正为人所用,发挥其促进教学效果、效率、参与性的作用?梅里尔教授的研究给我们带来了启示。
(2) 兼容并包的学术态度,吸纳接受各家所言。
梅里尔教授的研究充分体现了其作为一个学术研究者所具有的旷达的心态、包容的理念,他对各家各派研究悉心钻研,广为我用;他的人格魅力使其周围聚集了一批有着同样信念的研究者,在团队合作中形成独具特色的研究思路与成果。梅里尔教授这种兼容并包的研究作风同样是我国当前教育技术研究领域所需要的。
附注:
1 李忠敏博士移民至美国过后改名为James Z. Li,建立了LeadingWay Corporation,在知识管理领域有卓越成就。
2 TICCIT项目由MITRE公司命名,该公司在项目中完成硬件开发工作。TICCIT项目最初的理念是将教学电视传递到美国弗吉尼亚东北部的雷斯顿社区。尽管后期项目的本质发生了变化,但并没有因此而更换项目名称。
参考文献
[1]Alderman, Donald L. Evaluation of the TICCIT 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al system in the community college[J].ACM SIGCUE Outlook, 1979, 13(3):5-17.
[2] M.David Merrill. Learner control: Beyond aptitude-treatment interactions[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1975, 23(2):217-226.
[3] Twitchell, David, Ed. , Robert M. Gagne and M. David Merrill. In Conversation No. 3: An Overview of M. David Merrills New Component Design Theory [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1990, 30(9):36-42.
[4] M. David Merrill. The new Component Design Theory: instructional design for courseware authoring[J].Instructional Science,1987,16(1):19-34.
[5] Gagne, R. M, Dick, W. Instructional psychology[J].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1983, (34): 261-295.
[6] Twitchell, David, Ed. , Robert M. Gagne and M. David Merrill. In Conversation: Reviewing the Main Points of Robert M. Gagne′s Learning Theory [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1990, 30(7):34-39..
[7] Twitchell, David, Ed. , Robert M. Gagne and M. David Merrill. In Conversation: Reviewing the Main Points of Robert M. Gagne′s Learning Theory [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1990, 30(8):36-41.
[8] Twitchell, David, Ed, Robert M. Gagne and M. David Merrill. In Conversation: A Look a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heories of Robert M. Gagne and M. David Merrill [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1990, 30(10):37-45.
[9] Robert M.Gagne. The content analysis of subject-matter a dialogue between Robert M. Gagné and M. David Merrill[J]. Instructional Science, 1976, 5(1):1-28.
[10] Charles M.Reigeluth, M.David Merrill, Brent G.Wilson and Reginald T. Spiller. The elaboration theory of instruction: A model for sequencing and synthesizing instruction[J]. Instructional Science, 1980, 9(3):195-219.
[11] Charles M. Reigeluth, C. Victor Bunderson and M. David Merrill. What is the design science of instruction?[J]. 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Development, 1978, 1(2):11-16.
[12] Zhongmin Li, M.David Merrill. ID expert 2.0: Design theory and process [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1991, 39(2):53-69.
[13] M.David Merrill, Zhongmin Li. An instructional design expert system [J]. Journal of Computer-Based Instruction, 1989, 16(3): 95-101.
[14] M.David Merrill, Zhongmin Li and Mark Jones. Limitations of first generation instructional design (ID1) [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1990, 30(1): 7-11.
[15] M.David Merrill, Zhongmin Li and Mark Jones. Second generation instructional design (ID2) [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1990, 30(2):7-14.
[16] M.David Merrill, Zhongmin Li and Mark Jones. Instructional transaction theory: an introduction [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1991, 31(6):7-12
[17] M.David Merrill. ID ExpertTM: A second generation Instructional Development System [J]. Instructional Science, 1998, 26(3-4):243-262.
[18] [19] M.David Merrill. First principles of instruction [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02, 50(3):43-59.
[20] M.David Merrill, 盛群力,马兰. 首要教学原理[J]. 远程教育杂志, 2003, (4):20-26.
[21] 盛力群等. 教学设计[M]. 第三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50-258.
[22] M.David Merrill. Resume [OL].
[23]罗伯特.坦尼森等主编.任友群等译.教学设计的国际观(第一册):理论、研究、模型[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7-20.
[24] Jan Visser, Muriel Visser-Valfrey and M.David Merrill. Learners in a Changing Learning Landscape [M]. Springer Netherlands, 2008:267-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