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学生对古代文学教学的需求日趋丰富,传统单一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已成为教学发展的绊脚石,故古代文学教学改革迫在眉睫。古代文学分层次教学主要有三层:其一,人文素质型教学,是基础与前提;其二,实践创作型教学,是传承文化遗产的必要;其三,学术研究型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关键词:古代文学 分层次教学 人文素质型 实践创作型 学术研究型
中国古代文学是中文系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教学内容丰富,包括先秦两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五代文学、宋元文学、明清文学以及近代文学,要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学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熟悉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作品、文学流派、文学思潮,同时还要培养学生阅读古文释读文献的能力。然而,古代文学课时一缩再缩,现已压缩至240学时,分四个学期在大二、大三两年时间学习。在如此短的教学时间内要完成如此丰富的古代文学教学内容,又要顺应时代发展,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创新能力以及研究能力,难度比较大,故古代文学教学改革迫在眉睫。因此,本文拟以《古代文学分层次教学初探》为题对人文素质型教学、实践创作型教学、学术研究型教学等缘由、内容以及措施进行初步探讨。
一、人文素质型教学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高等教育改革最值得关注的是中国高等教育由贵族化转为大众化,意味着更多的人可以接受高等教育。既然如此,在教学内容上势必有所调整以适应新形势,由以前的精英教育转为素质教育。面对素质教育被忽视的问题,“教师应该自觉地在古代文学教学中引入研究性学习理念,联系当代社会与文化,更新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都具有新颖性、前沿性、知识性和思考性,从而更好地发挥古代文学课程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1]。
人文素质概念的内涵解释众说纷纭,但基本特质不变,是指一个人的内在品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既要有人文知识,也要有人文精神。古代文学课程人文素质型教学肩负着传授人文知识、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任。因此,在教学方法与措施上,主要有二:其一注重经典,在文本解读时挖掘其深厚的文化内涵。经典之所以形成,与经典在历史文化中的接受过程息息相关,“经典包含的不是简单的知识,不仅仅是待人接物的一些技术性的东西,它包括一种境界,一种基本的人生态度”[2]。因此,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古代文学教学过程时,注重经典内涵的挖掘是十分必要的。如讲授陶渊明作品时,在教学过程中,既可以培养学生正义正气的人格品质,也可以展开联想:陶渊明追求的桃源社会与当今和谐社会的建设之间的关系。其二,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古代文学课程体现汉语言文学本科生的基本素养,故古代文学基础知识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二、实践创作型教学
作为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的主干课程,古代文学的教学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与培养相结合是目前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迫切之点。所谓实践创作型教学是指在古代文学教学过程中在人文素质型教学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实际创作的能力,主要指古典诗词的写作。作为宣传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大学校园出现了大学生对古典诗词了解甚少的现象。2007年8月10《光明日报》报道:尽管喜爱古典诗词的学生很多,但了解诗词、能写诗词的学生并不多。从阅读量来说,自认为量较大的只占4%,绝大多数学生自认为阅读量一般,占总人数的78%,甚至有许多学生几乎不读古典诗词,这些人比例高达18%。而能够写作旧体诗词的学生,只有7%左右。大学生的古典诗词写作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一蹴而就,而要循序渐进。在古代文学教学过程中,主要采取三个步骤:其一熟读经典诗词,其二模仿和韵,其三即景写作。鉴于二本院校汉语言文学本科学生的古典诗词修养有限,故古代文学实践创作型教学不是普及的,而是在人文素质型教学的基础上面向其中一部份古典诗词爱好者。古代文学实践创作型教学的首要阶段即是要求学生熟读经典诗词,因为只有熟读,才能对古典诗词创作的相关环节有所了解。熟读经典诗词之后,学生还不能立即进行即景创作,其中还有一个环节,那就是模仿和韵。古代文学实践创作型教学中的模仿和韵类似于书法中的临摹,既熟读了经典诗词,又为即景创作做好了准备。在前面两个步骤的基础上,要鼓励一部分较为优秀的学生即景创作,抒写真情实感。
三、学术研究型教学
研究型教学既是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是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主动收集信息、培养学生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既是主导者,也是参与协助者。所谓主导者,是指教师在研究型教学活动中始终处于主导的地位。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钻研、分析、理解以及建构新知识皆处于茫然无绪的状态,因此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同时,教师在研究型教学过程中不能忽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善于培养学生批评思维能力、创造思维能力以及合作意识等,因此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相比,教师又处于参与协助者的地位。
研究型教学的主要方法与措施有三。其一,指导学生研读教材,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指导学生研读教材是解决这一紧要环节的首要一步,也是重要的一环。首先,指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中国文学史》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的优点,这需要从总绪论与每一编的绪论入手;其次,注重教材的注释,从注释中扩展自己的知识以及挖掘线索;再次,提供与课堂教学紧密相关的研修书目,如《两宋词史》、《中国词学史》、《唐宋词汇评》等。其二,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穿插教师的科研心得,做到教研结合,以自己研究的亲身体验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新的研究成果是促进良好教学的润滑剂。在教学过程当中,与学生一起分享自己的科研心得,特别是将自己如何发现问题、怎样想办法解决问题的心路历程与学生交流,这样极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认识到古代文学的研究工作并不是难于上青天的。其三,改革课程考核方法。古代文学的考试一般以闭卷考试为主,其题型主要是填空、选择、名词解释、简答、论述以及赏析题等。大学古代文学考试的内容以教学内容为主,以学生笔记为主。然而,大学教学不是比赛学生的记忆力,而是教会学生怎样去掌握知识。斯塔夫尔比姆曾说:“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用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3]因此,研究型教学的课程考核方法与普通人文素质型教学有所不同,主要以撰写课程论文为主。故在进行研究型教学时,“要求学生不但要成为知识的接受者,还要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创造者”[4]。
四、小结
古代文学分层次教学宛如金字塔。人文素质型教学是古代文学教学分层次当中最为基础的,也是最为重要的,亦是首要执行的。可以说,人文素质型教学是后面两层次实践创作型与学术研究型教学的前提,没有人文素质型教学就不存在后面两层次的教学。在古代文学教学过程中,实践创作型教学并不是普及型的,而是面对少数古典诗词爱好者并有此创作潜力的学生。学术研究型教学与实践创作型教学同中有异,相同的是面向的学生并不是全体学生,而是少数一部分,相异的是学术研究型侧重于研究,培养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释:
[1]邱美琼:《古代文学课程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探讨》,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2]尤西林:《古今之争:经典与大众化》,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3]刘志军:《走向理解的课程评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3页。
[4]刘宝存:《美国研究性大学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中国高教研究,2004年,第10期。
(袁志成 益阳 湖南城市学院中文系 41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