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网络泛化是指网络环境的普遍化和一般化,其特征可以概括为网络普及化、信息泛化、感官虚拟化、传播快捷化、病毒全球化等五个方面。在网络泛化的态势下,文献检索课应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目标、教学主体等5个方面进行创新,旨在提升大学生的信息素养。
〔关键词〕网络泛化;信息素养;文献检索课;教学创新;竞争情报;互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09)03-0197-04
1 问题的提出
随着网络环境的迅猛发展和现代信息技术的提高,网络泛化已经成为现实。网络泛化是指信息网络的普遍化和一般化,并由此而产生的双面效应,即积极效应和负面效应。从积极效应讲,网络泛化为提高网络环境下的信息素养提供了便捷的平台,同时,也为人们的信息交流拓展了思维和空间。从负面效应讲,网络泛化严重威胁着信息安全。信息安全是指“为了防止未经授权就对知识、事实、数据或能力进行使用、滥用、修改或拒绝使用而采取的措施”[1]。在网络泛化形势下,“互联网络无论是作为电子商务或电子政务的基石,还是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工具,其安全性是最基本的前提”[2]。
2 网络泛化的基本特征
因特网正在迅速覆盖我们的生活,成长在21世纪的青少年正被日益泛化的全球性网络所包围。这是一个与现实社会环境相对应的虚拟化的第二生活空间,它强化了信息交流的网络化和互动性,提供了竞争情报素养培育的网络平台。网络泛化的特征可概括为5个方面:
2.1 网络普及化
从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诞生,到1968年用于军事的ARPA net和1986年的NSF net的应用和发展,至1990年,以上2个网络合并最终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因特网,经过17年的飞速发展,因特网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无论是日常办公,休闲娱乐,购物消费,甚至金融贸易,人们都已经离不开网络,我们已经进入了全新的“网络生活”。我国计算机上网技术和传输技术近年来发展迅速,“互联网应用迅猛普及,以平均116%的速度增长”[3]。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最新统计数据表明,截至2007年12月,中国网民总数达到2.1亿,其中,宽带网民数达1.63亿,手机为终端的无线接入网民数达5 040万。我国互联网用户成为世界上最具规模和活力的互联网市场即将成为现实。
2.2 信息泛化
互联网中的信息包罗万象,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教育、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具有广泛性、丰富性、芜杂性的特征。高校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培养大学生的信息意识和获取、利用文献信息的能力的同时,也极大提高了大学生使用互联网的技能。而互联网是一个全球性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网络信息不受高校图书馆、地区、语言等的限制,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不同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信息云集互联网中,使上网大学生难以逃避泛滥芜杂的信息。
2.3 感官虚拟化
互联网络是以虚拟技术为基础的。人与人、感官与信息等的互动是以数字化技术为基础的。人在网络中可匿名存在,成为虚拟的数字化人,信息的存在与被感知依然是依赖虚拟技术。同时,大量的声色画面、大量的网络游戏、大量的非健康思想等,连同虚假的信息同虚拟化的信息一样使虚假和不负责任的信息成为互联网上的信息垃圾。
2.4 传播快捷化
互联网是名副其实的信息“高速公路”,信息的传播、浏览、吸收,传递速度快捷。目前,网站类型多样,许多非法网站在网上神出鬼没,大量的非法信息和垃圾信息能够在大学生群体中快速蔓延,许多大学生沉浸其中不能自拔。并且许多网站技术高超,能够动态更新数据。大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也发生了巨变,继OICQ后QQ、网络泡泡等粉墨登场;E-Mail是继马车、汽车、飞机后的信件传递的极限飞跃。互联网中媒体信息在以分钟乃至以秒为周期快捷更新。人们通过网络,可随时了解世界各地正在发生的政治、经济、生活等各方面的大事,重大社会事件往往在瞬间便会全球皆知,家喻户晓。
2009年3月第29卷第3期现?代?情?报Journal of Modern InformationMar.2009Vol.29 No.32009年3月第29卷第3期网络泛化与文献检索课教学创新Mar.2009Vol.29 No.32.5 病毒全球化
根据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最新发布的2004年病毒传播分析报告,“2004年,计算机病毒通过光盘、磁盘等存贮介质传播的比例继续下降,通过网络下载、浏览以及即时通讯工具进行传播和破坏的数量明显上升”,“通过网络传播的病毒逐步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共同问题”[4]。因此,因特网已经成为病毒最主要的传播途径。由于网络的普遍化,从而使病毒的危害呈现全球化的特征。
3 文献检索课教学工作面临网络泛化的挑战
文献检索课是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课程,使其具备检索、搜集、处理和吸收情报知识的能力,从而提升大学生的信息素养。网络泛化对广大青年的学习、生活乃至思想观念都发生着广泛而深刻影响,与传统的文献检索课教学相比,在网络泛化形势下,文献检索课的教学具有如下挑战:
3.1 网络信息共享的挑战
网络泛化使得网络信息共享成为一种必然需求,目前许多高校在信息共享方面存在设备和软件的投入差距,致使一些高校的文献检索课不能满足信息资源共享的需求。并且现实竞争使得许多信息必须保密或暂时无法共享,这显然是个矛盾,当然也是挑战,是信息共享与相关制度、设施、理念、技术、能力、法规、平台、市场等的挑战。互联网时代没有秘密可言,有学者预言“国家政权将把因特网作为一个新的治国工具”[5],这恰恰说明网络信息共享的挑战是现实而严峻的。
3.2 网络信息互动的挑战
“图书馆是教育、科学、文化机构,也是党和政府的宣传阵地”[6]。在网络泛化形式下,图书馆的信息推广工作面临互动的挑战。网络不但使得跨地区跨时空的互动成为现实,而且有利于大学生与图书馆的交流与互动。众多大学生的思想和言论在网络中的褒扬或贬斥,赞许或要求,将是对图书馆工作的挑战,动态网页及交互性的实现也是图书馆对大学生信息互动工作的挑战。
3.3 网络传媒的挑战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种种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深层次的思想冲突和情报危机。各种社会力量和政治力量都力图在网络上争夺新阵地和新领域。利用网络优势,进行着前所未有的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渗透,并对传统的信息及其传播方式,特别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文化阵地提出了严峻挑战。
3.4 网络咨询的挑战
网络具有虚拟性,并对网民形成网络与社会现实的极大反差,许多大学生缺乏适应性,甚至为此而焦虑、悲观、消极,造成个性的变异和社会化的不足,从而诱发各种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近些年来,出现了大量的青少年犯罪现象,多数都与沉迷网络的虚拟生活而诱发的心理、生理障碍有关。因而虚拟咨询应运而生,而如何作好虚拟咨询,又是一个技术和经验的挑战。
4 网络泛化形势下文献检索课教学创新
高校图书馆应以读者第一、服务育人为宗旨,健全信息服务体系,做好信息服务工作。网络泛化使各种思想文化交织渗透,各种信息真假难辨,文献检索课必须根据新情况、新特征与时俱进,适应数字时代的需求,积极进行文献信息检索课教学创新。
4.1 教学模式创新
传统的教学模式表现为家长式、封闭性、权威性、模拟性,教育信息相对固定。随着网络泛化,信息传播打破了国界区域限制,教育工作需关注大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我教育,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模式,重视知识获取方法的传授和新理念的传播,在启发引导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大学生对信息教育过程的主动参与,在参与中发挥主体作用,自觉把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在教学中形成良性互动,这将是信息素养教育的最佳选择。创新教学模式是“通过用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对教学要素进行重新组合来实现的,它以创新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综合施教,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传播技术实现教学子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空间和时间的开放和多样化”[7]。
4.2 教学内容创新
在数字化时代,要强化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科技精神、改革精神、人格精神的教育,使信息教育的内涵更加丰富。一些新观念如无形资产的观念、竞争情报的观念、时间和效益的观念、信息素养的观念、知识产权的观念、拼搏与进取的观念、诚信与公平的观念、权利与义务的观念等等也应纳入教育内容体系中。“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发展,企业竞争活动愈演愈烈,无形资产和竞争情报在市场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展现出独特的魅力。经营者要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就必需在具备无形资产知识的基础上,搜集、分析、判断、选择各种市场信息,并做出正确决策,达到市场竞争目标”[8]。因为“当今时代是信息过载而情报稀缺的时代。因此,发展情报能力,提升组织的情报竞争力已经成为21世纪企业的基本战略”[9]。当下文献检索课不是探讨可有可无的时候,而是要进行教学创新的关键时期,在文献检索课教学过程中,要重视竞争情报的讲解,当今时代的大学生不是参与小竞争,而是必然地参与国际竞争,文献检索课是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竞争情报教育的关键课程。得情报者得天下,竞争情报理念的培养是一项战略举措,因为竞争情报是战略管理的基础,竞争情报人才是组织制胜的核心力量。
4.3 教学方法创新
网络在大学生信息素养中有着积极作用,应合理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网络教学、案例法教学,积极采用个性教育、对话教育、信息教育、网络教育,文献信息检索课网站建设,实现文献信息检索课的网络化教学,即“文献课教师将教学内容制作成网络电子版,然后送上校园网,学生可在教室甚至宿舍里通过终端调出课程内容,选修该课程。如有疑难问题,还可通过网络向教师提出咨询并得到解答”[10]。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运用的普及,“大学生的上网能力与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很强,检索课程完全可以由讲授型向启发型发展”[11]。将文献检索课建立在适应数字化时代的信息素养教育的平台之上,采用案例法教学,可以拓展大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实践思考。
4.4 教学目标创新
随着网络泛化的蔓延,文献检索课的教学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新技术、新理念、新内容不断融入课程内容中。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目标、课程教材、参考资料、教学环节、课时分配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一切使得文献检索课的原有的文献检索课教学大纲已经不能适应信息时代和网络泛化的态势。文献检索课教学目标创新的重点是把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作为新的课程任务宗旨,加大计算机检索和网络信息检索的实习课时,积极进行教学内容的配套改革。
4.5 教学主体创新
文献检索课要想适应网络泛化的形势和网络环境下信息素养培养的目标,必须进行教学主体的创新,这既是信息时代的客观要求,又是学习型社会的主观需要。教育是基础,人才是关键。文献检索课旨在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而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又如何呢?教育主体的创新有两层含义。其一,文献检索课教师的创新。网络泛化促进着教学主体不断吸纳新知识,不断采用新技术和新方法,不断满足教学相长的需求。在教学领域,教师作为教学主体,在整个教学环节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就图书馆领域而言,人力资源不但承担着馆藏建设和文献信息保障的信息服务职能,而且承担着读者教育和文献检索课教学的重任。对高校图书馆而言,人力资源管理对图书馆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它是复合图书馆各项信息服务的基础;是数字图书馆长远发展的动力;是优化图书馆人员配置,提高服务效益,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能,提高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增强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决定因素;是图书馆在未来发展中拥有持续性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12]。鉴于此,文献检索课教师应从知识更新、技能更新、方法更新等方面进行主体创新,采用课程自学、技能培训、研究生学位教育等方式,不断提升教学主体的理论素养、技能素质和教学水平,打造一支高学历、高学位、高职称、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学队伍,进一步强化文献检索课的课程地位,拓展教学主体的理论空间和服务层次,引领高校图书馆的未来视阈,增强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其二,学习主体的创新。在主体创新中,仅仅教师的创新是不够的,学习主体的创新也是至关重要的,“信息工作者应当牢记,最重要的信息资源是人,特别是那些处在关键位置的行家们”[13]。因此,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有积极的主体参与意识,不但善于沟通、调研,还要善于团结合作。把团队合作精神引入文献检索课教学,这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可以把学生的单独学习变为合作性的学习,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仅把学生当作接受方,教师一味灌输知识的局面”[14]。
5 结 语
自1984年高校图书馆为本科生开设“文献检索课”[教高(84)004号]以来,至今已近二十 五年的历史,该课对培养大学生信息素质、自学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都起到了重要的 作用。但随着网络泛化的发展,文献检索课的教学内容和实践平台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网络 已经成为文献信息检索的第一选择,文献检索课必须承认和接受这一现实,积极适应网络泛 化的紧迫形势,努力创新文献检索课的教学体制,着重提升大学生的信息素养,以适应全球 竞争的需求和学习型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1](美)迈瓦尔德.网络安全实用指南[M].天宏工作室,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4.
[2]孙昌军,郑远民,易志斌.网络安全法[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杜,2002:14.
[3]赵勇.到2007年我国互联网用户预计达到1.8亿人[EB].http:∥news.xinhuanet.com/video/2004-09/01/contentz1934388.htm,2004-12-09.
[4]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计算机病毒防治产品检验中心.2004年全国计算机病毒疫情调查分析报告[J].信息网络安全,2004,(10):10-11.
[5](美)维恩•斯瓦图.信息战争[M].吕德宏,等译.长春: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1:54.
[6]刘久昌.读者工作[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92.
[7]姜瑛俐.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1:136.
[8]邢杰.试论无形资产、竞争情报知识教育与高校文献检索课教学改革[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3,(2):40-41.
[9]包昌火,等.略论竞争情报的发展走向[J].情报学报,2004,(3):352-366.
[10]敬卿.网络环境下高校文献检索课的改革与发展[J].图书馆,1998,(5):42-44.
[11]华薇娜.在信息检索课程中贯穿个案分析的实验及其意义分析[J].情报杂志,2006,(3):136-137,140.
[12]秦殿启.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6,(5):60-63.
[13]胡小明.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68.
[14]华薇娜.在信息检索课程中引入团队合作方式的实验及其意义分析[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3,(5):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