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玲君
中学写作教学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夹缝中艰难地生存,教师在作文课上滔滔不绝地讲解丰富的写作技巧,学生却在写作指导中进一步迷失方向,究其原因是没有解决好学生写作的源问题。笔者认为阅读不仅仅是写作的语言之源,也是写作的思想之源。只有有效阅读才能促进学生文字表达能力,而有效阅读可以通过建立开放的阅读观来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选择有效阅读方式提高学生对文字的敏感度,甚至需要适度点拨来深化学生的阅读与
模仿。
阅读是学生写作的最直接的源
在应试教育现实存在的背景下探索性地实施素质教育,显得步履维艰,而中学写作教学也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夹缝中艰难地生存。传统作文指导教学的乳汁到底有多少转化为学生写作实用的血液,或者说学生作文的骨肉生长到底来自何方的营养组合,是语文教师至今还甚为困惑的问题。一些教育专家在一些地方中学生中做过阅读与作文的调查问卷,发现有近80%的学生认为作文课上的作文技法在写作时很想用但很难用上。这说明,教师在作文课上的劳动几乎是失效的。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在写作指导中找不到写作的归宿与前进的阶梯?笔者认为,学生懂得教师传授的作文方法,但一到实践写作时,却无从下笔,究其原因是学生找不到写作的材料,有的找到材料却苦于语言贫乏,无从表达,归根结底在于没有解决好学生写作的源问题[1]。那么,中学生写作的源到底在哪呢?
传统理论认为解决这一问题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引导学生走出封闭的课堂,投入火热的生活,让作文回归生活。笔者也不否认这是解决学生写作源的最根本性因素,但鉴于应试教育的大背景,让现在的学生投入火热的生活,恐怕不是那么现实。真正知晓教育的人都知道,学生学得太苦,整天过的是“三点一线”的校园生活,贯有的且快节奏、高强度的校园生活已近乎麻痹了学生的眼睛。试问一个生存空间狭窄又缺乏快活空气的生活中的学生如何
能“善于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
有效阅读促进学生文字表达能力
应该说每个中学生都有自己的情感与思想,问题是写作时需要的不是粗线条的共性的东西,更不是处于体验阶段无法言说的情感,而是经过文字的细微区别进一步显微与细化的情感与思想。在显微与细化的过程中所表达的情感就有了自己独特的存在价值,因而情感与思想也就在这种区分中有了个性与细节。同时,让学生自己本来有限的文字储备卷入到新的文字中去,以扩充自己的储存量,让文字在自己的大脑中形成立体式的运用结构,并不断从新鲜的文字组合中汲取养分,那么学生的写作也就能拥有更多的话语权。而完成这些转化的过程,就需要教师为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指导。
建立开放的阅读观,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所谓建立开放的阅读观,就是要求师生既关注课内,更关注课外,通过语文知识的构建和积累,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为写作打下坚实的人文精神底子。 其一,引导学生走进文学作品,让学生接受文学的滋养。学生在文学的世界里自由遨游,体验到作品所表现出来的醇厚情愫,就会使自身心灵得到美的浸润。其二,鼓励学生多方阅读,扩大信息量。文艺作品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对于发展健康个性、提高文化品位确实起到“润物细无声”的功效;而现代科技文其涵养的科学知识,为学生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提供了可加阐释的科学依据。教师要引领他们博览群书,以读促写。其三,引导学生养成背诵、积累的好习惯。“读书破万卷”“厚积而薄发”,经常诵读一些古诗词,摘录阅读内容,学生的知识面就会拓宽,写起文章来就会文思泉涌,文采斐然。其四,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课外读书活动,交流读书心得。可以组织学生订阅几份适合他们阅读的报刊,每周利用2节课时间进行课外阅读;还可以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交流阅读经验和心得,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选择有效阅读方式,提高文字的敏感度应该说学生对文字的感受是学生对生活的间接感受,也可以这么说,写作的直接来源是对生活整理加工的文字符号系统。生活与写作是以文字符号为桥梁的。所以要解决写作中生活的贫乏,解决写作动力的贫乏,首先要解决的是学生对文字感受力的贫乏,对文字敏感度的问题。而且对于写作来说,学生的写作兴趣很大程度上是受学生对文字的感受力的程度决定的。如果对文字的感受力强,并能对这种感受力进行自觉表达,他们的写作兴趣就自然浓厚。试想,一个对文字只有平淡之交的人,他怎么可能通过文字表达强烈的思想与情感呢?
那么,从写作的理论层面上来看,如何能让学生培养对文字的感受力呢?笔者认为最关键的在于先让学生看一些能让自己有所感触、有所感动的文字,引导他们对自己写不出的文字有所注意,从而产生深层次的模仿。
适度点拨,带动学生形成写作中的一种深度模仿前面提到写作中培养学生对文字的感受力需要一个有效阅读的问题,那么落实到教师实际教学操作中,又该如何真正达到有效呢?例如有这么些句子:“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通过这些语句的阅读,学生也看到文句的精彩,内容的抒情,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分析修辞以及它的表达效果,并且让学生学习这种修辞。其实这种套话式分析没有多少内涵和学习写作的价值,也无法让学生从这种修辞与其表达效果中学到有利于自己的写作素养。孙绍振教授说:“流行的话语具有一种迫使人放弃思考的遮蔽作用。”现在的学生写作时,也很想写出这么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但他们在阅读中教师没有教给他们借鉴这些语言的具体操作方法。因此,阅读教学需要教师作适度的点拨,让学生领会文字所传达的信息及如何传达这些信息的具体方法,从而形成写作的一种深度阅读与模仿[2]。首先,排除熟悉面孔,找自己独特感受。其次,教师点拨带动学生发现,形成学生写作的深度阅读与模仿。
现在的写作教学形式多样,学生往往在现成抽象的理论中畏缩不前,在写作教学操作上,教师不妨适当点拨,以自己特有的发现触动学生的发现,并让他们在自己的发现中找到写作的方法与规律。只要学生的这种阅读维度与思考品位被激活,然后自觉发展下去,他们将会在这种意识下不断增强自己的感受力和模仿力,从而实现写作创造力的提升和优化。
提供给学生写作的具体可行的操作实践现在的作文课上,教师指导学生作文往往是选材要新颖,立意要深刻,开头结尾要呼应,行文中要运用细节描写诸如此类的作文技巧;教师批改作文的方式也是针对学生作文技巧性上的要害或缺失。这也许是阅读经验给了教师正确的判断,但问题是,在教学现状下,作文教学的效率不高,恐怕不在于缺少科学的写作体系,而原因首先在于作文教学只有写作概念和结果,而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写作过程缺乏深入的体验和认识。在当今教参纷呈,网络发达的时代,教师在寻找同类优秀作文和资料教学的同时,更应用自己对作文的感悟思考来完善学生作文中的不足之处,用自己细化的实例来激活学生的写作意识,从而改变写作教学的贫乏无效。
阅读与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双飞翼,而作文更是学生认识视野、思考水平、思维发展、创新能力与审美表达程度的一个重要体现。作文教学并不在于用写作的理论与技巧去武装学生的头脑,而要从培养学生主体式阅读与深度模仿开始,让学生从自己感兴趣的文字欣赏入手,在徜徉文字的同时,充分丰富他们的心灵,培养他们的文字、情感储备,从而让他们在文字的感受力、思考力、表达力中形成一种多维解读意识,然后教师提供给他们细节性的具体操作方式,让他们形成一种深度模仿习惯。只有当写作的文字不再在思想与情感的家园外漂泊时,当学生的作文已成为心灵放飞的天地时,这种立体式阅读深度模仿才已深入学生的骨子里,学生的作文也才成为他们生命存在的一种方式。
参考文献
[1]孙绍振.直谏中学语文教学[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
[2]郑友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浙江省天台坦头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