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万香
建构主义思想是20世纪末期教育领域中最具思想张力的一股思潮,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世界各国的教学理论和实践。我国当前展开的中小学课程改革最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便是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强调真实环境的创设和模拟,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教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平台,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问的桥梁。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学设计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教师要营造平等、民主、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使每个学生敢于提问,敢于展示,从而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潜在的探究欲望,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设生动具体的学习情境,选用学生能接受到的实际例子来引课,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兴趣,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树立学习信心,引发学生积极思维。
例如在学习“圆的面积”一课时,可以创设如下问题情境。(课件演示)用一根绳子把羊拴到草地中的木桩上,羊边吃草边走。提问:你看了这幅图想提出什么问题?有的学生提出:羊走了一圈有多长?有的学生提出:羊能吃到草的面积是多少?……学生通过积极思考,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维处于最佳状态,学习起来就特别有兴趣。
小组学习,自主探索
解决问题是学习的目标,学生要围绕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学习。教学成功与否,学习效果如何,取决于全体学生的有效参与程度。主动参与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内动力,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民主的学习情境,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架设学习的桥梁,提供思考的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特长,提高素质。
协作交流,释疑解难
交流的过程促进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增进学生与学生之间团结、协调、合群共事的群体协作精神。如多媒体显示技术及应用软件辅助教学、多媒体网络教室等教学设备的投入使用,呈现教学过程,能激发新异感的学习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途径去思考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诱发学习情绪,发展思维。
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时,笔者在“学习计算周长”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计算周长的方法。经过小组合作、讨论,学生找出多种计算方法。这时,笔者引导学生将各种方法进行整理归类,使他们很快地总结出3种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1)长+宽+长+宽;2)长×2+宽×2;3)(长+宽)×2。最后让学生讨论在多种算法中,最优化的方法是如何计算的。整个过程,笔者既没有按部就班,固守全班一律的数学步骤,也没有局限于书本内容的讲解,而是把数学知识规律的习得,融于适合学生实际的探究活动,使他们在开放的时间与空间里主动探索、发现、总结数学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动脑分析、计算等数学素质。
又如学完“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后,笔者出示这样一道题:“实验小学操场长80米,宽50米,为了满足学生活动需要,操场的长增加30米,宽增加20米,求操场的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首先让学生自己想一想,画一画,尝试着算一算。笔者按题意在屏幕上先出示长80米、宽50米的长方形,再延长长方形的长与宽,形成扩大后的长方形,并把面积扩大的部分涂色,这样就能直观地看出扩大的部分并不是长30米,宽20米的长方形;再让学生看图思考、讨论增加的面积应该怎样求。在可视图形的帮助下,学生很快用多种方法解答出来。
汇报成果,解决问题
学生在小组内探索、交流、达成共识后,由各组组长汇报学习的成果。学生的回答没有对错之分,只有合理不合理之分,教师可提出适当的建议,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科学训练是培养学生有根据有条理地思考的途径。学生有根据有条理地思考要靠教师长期的、科学的训练和培养。只要坚持训练,就逐步会有较多的学生能够进行有根据的思考和有条理地说明问题。如教学9+3,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边操作小棒、边思考、边说:“先想9加几得10——9加1得10,就把3分成1和2,9加1凑成10,10再加2得12。”这样做符合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既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又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完整地叙述思考过程。
课外延伸,实践运用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时代赋予的重要任务。所以课后要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通过教学要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让他们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在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求真实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例如在教学“克与千克”时,笔者让学生到超市去了解物品的质量。
(作者单位: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开发区红寺堡镇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