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道培:中国骨髓移植第一人

2009-07-14 09:54
健康必读 2009年5期
关键词:骨髓移植骨髓白血病

吴 雨

对很多读者来说,第一次知道白血病,第一次听说骨髓移植都是从八十年代电视剧《血疑》中那位美丽而不幸的日本少女开始的,许多年之后,人们还是容易把患白血病的人与幸子之间划等号。

过去人们对严重危及人类生命的白血病无不闻之色变,是因为既往单用化疗,长期无病生存率仅有20%左右,而运用骨髓移植的治序手段后,已上升到70%~80%,不少白血病人,从死亡线上被拯救回来,第二次获得宝贵的生命。这样令人无比振奋的辉煌成果,与一个人的名字紧紧地联系着,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土、我国著名的血液病学专家陆道培。他是我国骨髓移植(包括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奠基人及开拓者,在国内这个领域中成就最为突出的学术带头人。

零的突破亚洲首例骨髓移植从双胞胎开始

血液是生命之河,其源在骨髓。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一个骨髓造血干细胞在2周内可分裂增殖为成百上千个血细胞。因此,移植骨髓如同重播造血种子,可以更换、再造患者的造血系统。

但生命的奥秘扑朔迷离,骨髓移植的探索总是面临重重难题和险关。1959年,法国医生为南斯拉夫核电站放射性损伤患者更换骨髓的尝试,如昙花一现,使人们看到其间的艰险。骨髓移植——以健康的骨髓代替有病的骨髓,仍然只是人类的梦想。

在免疫学领域有较深造诣的陆道培,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预见到移植治疗可以从双胞胎开始突破。

1964年的1月,在北京平谷一家医院当护士的张秋兰,当时由于感冒服用了大量的消炎药(合霉素),结果没过几天就发现自己的口鼻出血不止,去医院一查确诊为严重再生障碍性贫血,这对于当时只有22岁的张秋兰米说无疑是一个晴天霹雳。

通过骨髓酉己型,最终陆道培将目光锁定在了患者的孪生妹妹身上。可是提供骨髓的孪生妹妹当时正身怀六甲,这让刚刚看到一丝希望的陆道培又陷入了困境……可陆道培又出了个新招——只抽取最小量的骨髓给张秋兰,这,能成功吗?

1964年的1月27日,经过紧张的准备和精心的手术,亚洲首例骨髓移植在北京人民医院由陆道培完成,张秋兰获得了重生。术后,供者母子安康,受者也一直健康地生存。这也是世界范围内仅有的第4个异体同基因骨髓移植的成功范例。当时,他年仅33岁。

这次成功的手术像一颗启明星一样宣告了中国造血干细胞移植事业的开始。陆道培创造了“以孕妇为骨髓供者”和“最少有核细胞移植数量”的两项骨髓移植世界纪录。

1992年,该患者与美国另一位同类,患者被世界《临床移植年鉴》并列为经移植无病存活的最长记录。在这部绿皮精装年鉴上,还用英文记录了陆道培在这次移植中创造的“最少有核细胞移植数(0.35×108/kg)”及“安全以孕妇做骨髓供者”的世界记录。

勇闯难关妹妹体内嵌合着哥哥的骨髓

随着陆道培对骨髓移植的研究不断取得新的成果,1981年9月30日,陆道培和同事们自制了无菌层流室,在我国首次成功完成异基因骨髓移植。

接受骨髓移植的是一名患急性白血病的女大学生韩某,为她提供健康骨髓的是她的同胞兄长。同胞兄妹的基因并不完全相同,移植后很可能发生排斥反应、移植物抗宿主病以及感染等。但这些难关都被他们一一闯过了。陆道培事先制订了周详的应对方案:从术前预处理起,以半小时为单元,逐一部署,使患者闯过了免疫细胞O期、排斥反应等难关,使移植骨髓嵌合新生在患者体内。迄今20年过去了;哥哥的骨髓依然在妹妹的体内为她完成造血使命,使她一直健康快乐地工作和生活着,她年年都要打来电话,感谢医护人员再造生命之恩。

之后,为数不少的白血病患者被陆道培和他的同事们运用异基因骨髓移植方法治愈。从同基因骨髓移植到异基因骨髓移植,包含着一个个技术难关的成功跨越。这是中国造血干细胞移植事业成熟的标志。这项成果于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陆道培骨髓移植的研究得到了国际同行们的认可,并给予高度赞誉,这是因为他在这个领域做了许多首开先河的工作:

首先在国际上创下了以孕妇供骨髓的纪录;

首先确定了重建骨髓的最少细胞数;

首先以异基因骨髓移植治愈无丙种球蛋白血症;

首先采用静脉滴注胎盘免疫球蛋白治疗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首先应用胎肝与胎胸腺输注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首先成功植活经门静脉注射的异基因骨髓,明显减轻了排斥反应和移植物抗宿主病;

首先确定了药物性的继发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有明显的染色体断裂,为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因提供了重要而直接的证据……

在亚洲,他首先解决了骨髓移植过程中可能产生因移植物中脂肪与骨髓颗粒导致肺栓塞的重要障碍,成功地运用异体移植治愈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经过四十余年的不懈努力,首先在亚洲建立规模最大的异基因骨髓移植中心,已完成的异基因骨髓移植数占国内一半以上,移植效果居国际先进水平。

至于国内的“首先”,那就更多了,比如他在国内首先移植异基因骨髓和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这样在国内首先完成的成果达9项之多。

陆道培在骨髓移植方面创造了多项世界纪录,可他总觉得不够,白血病类型很多,病人的情况也千差万别,怎么办?还得求新!怎么求?学,见新的就学!闯,见新的疑难病症就想法攻克!

新的挑战脐血移植让“玻璃人”重获新生

为了学到新技术,陆道培又去英国又去美国,学成回国后,带着同事组建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病中心,在他的带领下,血液病中心已经走到了世界前列。陆道培那股子用功、勤奋、求新的精神,感染了很多人。

陆道培和同事们不断拓展重建造血机制的移植领域:1992年率先在国内成功进行非血缘骨髓移植,1996年率先成功开展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1999年率先成功开展成人非血缘脐血干细胞移植。

胎盘脐血干细胞移植是此领域的新兴课题。怎样让有限的脐血干细胞输入患者体内到达骨髓前损耗最小?陆道培创造性运用介入治疗技术,选择主动脉上中段为输注脐血干细胞的“港口”,用数量很有限的脐血移植,救活一位75公斤体重的危重病人。之后,他又用联合移植的办法,为一位体重95公斤的成人成功地做了移植治疗。此项创造开辟了移植治疗新途径,在日本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报告后引起极大关注,李政道博士闻讯后也兴奋不已。

1999年,北京市民警王海军发现,自己的身体可能出问题了。9月,王海军和家人来到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经过检查,医院很快进行了会诊。而诊断的结果犹如晴天霹雳般击碎了这个铁骨铮铮的汉子,他得的是——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要想挽救王海军的生命,在当时,唯一的办法就是骨髓移植。幸运的是,经过

多方寻找,医院找到了与王海军相匹配的骨髓。可问题又出来了,王海军的白细胞一直居高不下!

移植前必须将患者的造血系统清除,供者的造血系统才能在患者体内生长。经过化疗,王海军的白血病细胞终于降了下来。谁知,就在这时候却发生了意外——供者找不到了。

白细胞负责的是人体的免疫,降下白细胞水平后,病床上的王海军犹如一个“玻璃人”,只要有一点点病菌或病毒的侵入,他就会随时有生命危险。可此时骨髓供者却突然找不到了,现在医生们面临一个选择:要么放弃治疗,要么让病人在无菌病房中继续等待合适的骨髓配型。就在这性命攸关的关键时刻,有个人站出来说活了:用脐带血来挽救病人的生命。我们用脐带血移植的方法。

就这么一句话,却让所有的医生都吃了一惊!

用脐带血治疗成人的白血病,在当时全世界范同内都绝对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但现在挑战书由陆道培发出,大家却都不觉得意外!

陆道培就是这么个喜欢新挑战的人!他这次又准备用新技术治疗王海军的病

每一分每一秒,王海军都在和死神抗衡!陆道培决定用两份脐带血来挽救病人的生命。北大人民医院在北京脐带血造血于细胞库找到了两份与患者配型基本相同、但仍有两个位点不合的胎盘脐带血。

2000年6月1号,体重95公斤的王海军接受了这两份毫无血缘关系的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经过一个月的观察治疗,王海军没有出现医生担心的排斥反映!2个月后病人病愈出院!

美国骨髓移植专家阿米特基,曾以“长城”比喻陆道培及同事们在医学科技中的创举。而陆道培则以中国古代学者王安石的名言“险以远,则至者少”解读这一赞誉:要攀登科技高峰,创造奇迹,就需要比常人付出得更多。

中医世家红黄晶体闪耀着睿智学者的光辉

陆道培1931年9月出生于浙江宁波一个中医世家,他的父亲陆南山是江南久享盛名的中医,他自小就受到中医、中药学的熏陶。

47年前,陆道培刚刚涉足血液病领域时,面对的是少得可怜的中外血液病学文献,记录的都是治疗白血病失败的病例。三代祖传的著名中医陆南山,担心儿子选择的是一片无法开垦的荒原……

“路是人走出来的。”自幼酷爱阅读科学家传记的陆道培,对自己选择的专业义无反顾。他在血液病学的研究中,不仅利用他精通英文、德文的优势,大量地阅读国外有关资料,同时也从祖国的医药学中寻找帮助。他反复阅读我国著名的中药学典籍《本草纲目》,至今这部有点发黄的线装本《本草》依然摆在他的书橱内,不时地拿出来翻阅。这部书给了他很大的启发。

如今,走进陆老家中,一排排书柜和各种资料占居显著位置。这里有最新的国际文献,也有书页已经泛黄的古籍,更让记者大开眼界的是,居然还有陆老高中时念的课本。

引人注目的是,他卧室的床头上悬挂着四硫化四砷与二硫化三砷晶体的彩照。这一红、一黄的晶体,局外人可能看不出什么珍奇之处,可对于倾注了大量心血的陆道培,多少内涵、多少情愫,尽在其中。

上个世纪50年代未,他在国内首先发现中药雄黄对治疗慢性髓性白血病有显著疗效、但因种种原因,这项成果到了80年代未才开始应用于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并达到了预期的效果。1997年、1999年他先后两次在美国血液学年会上宣读了用纯化中药雄黄治疗白血病的论文,引起极大的反响,如今他的这项研究已取得了更大进展……

陆道培从中医药中吸取营养,还可举出一例:“血管性紫癜”是一组西方医学难治而又严重危及人类健康的出血性疾病。他从中医药学中发现,紫草有“主血中瘀热”、“利九窍,通血脉。达皮毛,化紫斑”的功效,据此,他于1970年起应用紫草根及其提取物治疗了28名患者,取得17例痊愈、8例显效的优异成果。这项成果荣获1978年全国医药卫生科学大会奖。

我国有句老话“心不近佛,不可为医”。陆道培,这位儒雅、睿智、成果丰硕的学者,同时更是一位心地“近佛”救人于危难的良医。长期以来,他精心为患者治疗,为患者服务,他还从更宽大的视觉关注着国人的健康,以他“近佛”的良知与超群的见识,曾成功地阻止了一次艾滋病在我国的传播蔓延。

20世纪80年代初、各国政府和药厂还未充分认识到应用的血液制品也是艾滋病的一种传染途径,而那时几乎在世界各国和地区已经开始出现因给血友病患者输注第VIII因子而感染了艾滋病。陆道培发现当时我国正准备进口的一批血液制品都是未经热处理灭活的产品,于是及时建议我国有关部门坚决要求国外公司退货,从而有力的阻止了艾滋病在我国的一次蔓延,避免了由此可能带来的对人民健康和社会经济无法估量的损失。而同一时期,香港却有50%的血友病人感染了艾滋病,日本和美国也都发生过类似情况。

赤子情怀“我的事业在北京”

要在医学领域有所建树,必须舍弃个人的一些东西。陆道培非常称道近代学者林语堂的“有所不为斋”,并效仿其居家之道。在他的家中,一排排书柜和各种资料占居显赫位置。这里有最新的国际文献,也有书页已经泛黄的古籍。可他少年时爱不释手的小提琴却早已不知去向。

陆道培自幼兴趣广泛,琴棋书画无所不爱。升入高中后,他立志学医济世,便潜心苦读,心无旁骛。1948年,他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高中毕业,并考入同济大学医学院。经7年寒窗,1955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这位浓眉明眸、身材不高的南方学子分配到当时的中央人民医院后,很快就受到钟惠澜、翁心植等医学前辈的器重。陆道培铭记恩师教诲,重视系统学习。早在做总住院医师前,他就系统地读完哈氏内科学和心脏病、肾脏病、内分泌、热带病学等专著,随后又读完了出血性疾病、溶血性疾病、白血病、血液学实验等专著。成名后的陆道培回忆道:“非但书本中的大字有用,书中小字亦使我受益匪浅。我后来在临床上对疑难病、罕见病能够做到少有疏漏,与系统学习有密切关系。”

如今,陆道培既是我国骨髓移植的奠基人,同时也是这项事业持续发展有力的推动者、为了使之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更是为了千百万血液病患者早日康复,他所领导的北京大学血液研究所已成为国内重要的白血病治疗与科研基地,设有血液细胞生物学、细胞遗传学、免疫遗传学等11个实验室。他继承发扬老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钟惠澜严谨治学、培养新人的优良传统,先后培养了12名博士生、11名硕士生,为我国培养了大批血液病学专家。自己发表学术论著150余篇,主编专著3部,参与编著12部。他主编的《白血病治疗学》,是该领域最重要的专著之一,获国家医学书籍二等奖,在白血病的治疗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近年来,多种化疗药物相继问世,为

击溃血癌的嚣张气焰提供了多种武器和联合作战方案。精通英文、德文的陆道培,大量阅读有关文献并不断改进化疗方案,使治疗各型急性白血病的完全缓解率达到领先水平。

在化疗彻底杀灭白血病细胞的同时,也在摧毁患者的造血系统和免疫功能。因此,根治血癌离不开旨在重建造血机制的移植。陆道培在此领域的贡献也是多方面的。尤其是他结合临床实际进行的创造:用大蒜提取物和大蒜新素防治巨细胞病毒感染、用丙种胎盘球蛋白防治免疫排斥和移植物抗宿主病,为国内骨髓移植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

他在国际上首先报告硫化砷类药物有抗人类肿瘤作用,单独应用四硫化四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为根治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取得显著疗效。这项成果已在国际上血液界最权威的杂志上发表,受到国际公认。

目前异基因骨髓移植治疗急性白血病及慢性白血病的治疗概率保持在75~80%,位居国际领先水平行列。

80年代以来他在所内先后举办了十多期培训班,为全国各地培训了数以百计的高、中级专业骨干。

他还亲自参与中国非血缘关系骨髓志愿供者登记组,除了自己首先报名登记外,他已动员了2000人参加登记。

他亲自组建了我国第一个脐血库,已开始为各需求中心提供服务。

他先后被国际血液学会、国际实验血液学会、香港血液学会、国际血液治疗及植物工程学会及美国血液学会吸收为会员或名誉会员。同时被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美国Nebraska大学及国内的同济医科大学、第一军医大学、浙江大学、苏州大学等12所高等学府聘为客座教授、名誉教授、研究员、高级顾问等。1984年起他相继当选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国内外12种专业期刊的主编、副主编、编委等多项职务。1996年他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998年他当选全国政协常委和北京市政协副主席;2000年当选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主任委员。1997年他荣获陈嘉庚基金会医学科学奖、香港何梁何利基金会科技进步奖这两项当时中国最高科学奖励。

1998年4月22日,第七届陈嘉庚基金奖颁奖典礼在清新秀美的花园城市新加坡举行。陆道培与中国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周光召等同坐主席台上。这是一次隆重的颁奖仪式,全部仿照诺贝尔奖的颁奖仪式进行。当新加坡总统王鼎昌亲手将系有彩带的医药科学金质奖章授予陆道培时,这位儒雅的中国学者的脸上绽出动人的微笑。站在神圣的领奖台上,他再次感到,人生最宝贵的是成就,它高于任何财富和地位。

人生到此可谓功成名就了。可他为了事业还是孤身一人留在北京工作,妻子和儿女已在香港和美国定居。每当有人问起他时,他总是回答:我离不开病人,离不开我的事业。从1980年以来,他多次谢绝国外的高薪聘请,每次他都坚定地回答:“我的事业在中国”。

崇高的人格,赋予他崇高的生命价值,因而赢得国内外学术界和广大患者恒久的尊敬与爱戴。

谈到取得的成就,身为工程院院士的陆道培谦虚又欣慰地说:“我这种秉性的人,适合做些具体的研究工作。医生的职业,我没有选错。”

猜你喜欢
骨髓移植骨髓白血病
骨髓穿刺会大伤元气吗?
最后一个夜晚
走进儿童白血病的世界
关于骨髓移植的N个真相
骨髓捐献会影响健康吗
肾移植与骨髓移植后感染的病原学研究及耐药性分析
脑心通胶囊促进后下肢缺血损伤小鼠内皮祖细胞动员与归巢
裸露
敲骨吸髓,悠着点
阅读理解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