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良
创设情境,培养思维的自觉性
思维的自觉性是指能否积极思考,主动学习,勤于动脑。这就要求学生对学习投注高度的热情,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儿童学习兴趣的源泉,就在于通过紧张的智力活动学习,能体验到成功的欢乐。同时对知识感兴趣的源泉还在于教师如何正确处理教材。
由小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可知,其思维是以形象为基础的,具体形象的东西,才容易理解和记忆。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可以借助电化教学的直观、形象、富于表现等特点,创设情境,丰富感知。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欲望,产生自主学习的意愿,使学生顺利地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从而掌握课本知识。如复习一年级所学的加、减应用题时,用形象的语言编制一段郊游故事,配上录音,让学生听故事,然后解决故事中的数学问题:故事中上、下车时人数的增、减变化;所见景物中量的变化;起止时间的变化等。用上准确的数学语言,让学生身临其境。学生在脑海中浮现出很多的联想,引发了他们的学习动机,调动了学习兴趣,使其主动参与学习,自觉思考。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力感”。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也会引发自觉的思维。
化静为动,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表现为:思维起点的灵活,解决问题的快捷。即对于一个问题能从不同的角度、方向去进行思考,能用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并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捷径,展示出思维过程,运算过程灵活、迅速。电教媒体灵活性强,易体现学生的思维过程,可以解决学生难以表达的困难,节省了教学时间,也能使学生一目了然,把复杂的内容形象化、简单化。学生借助于形象,容易打开思路,寻找到最简捷的解题途径,促进思维的敏捷灵活。
如在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教学过程中,适当运用计算机,就能形象地展示所利用的翻折法、割补法、平移法、旋转法等。由于电脑的活动性、灵活性,也带动了学生思维的灵活、快捷,学生掌握方法后,就能熟能生巧,不仅丰富了数学知识,更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
直观演示,培养思维的概括性
卡尔梅柯娃认为:“思维品质中起主导作用,即‘核心成分,首先是思维的概括性。”运用电教手段,如投影的覆盖和对比,能系统、深刻地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和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帮助学生理顺思维的线索,教会学生合乎逻辑地去思维,找到客观事物变化的规律性,概括出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和结果。使学生想得深、看得透、说得出,充分体现“数学是锻炼思维的体操”。如教学“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时,设计一组复合投影片,教师在逐一演示投影片的同时进行讲解,一个小正方形的面积为1平方厘米,5个为一排,一排的面积是5平方厘米,有这样的4排,就有20个正方形,面积就是20平方厘米。让学生初步感知面积的平方厘米数是通过小正方形的个数得到的。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长方形的长和宽,得到长的厘米数就是每排的个数,宽的厘米数就是排数,因而得到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这样直观形象地再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通过观察,找到新知识与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转化规律,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顺利概括结论。
运用计算机,还能形象地解决教师只能口头表达而无法具体操作的问题。如圆的面积公式推导、通分的意义等。电教媒体快捷灵活、形象摸拟,不仅加大了课堂的容量,而且为学生能顺畅思维、准确综合概括提供了直观材料。
优化组合,培养思维的独立性
外在的经验、信息只有通过自己的亲手实验、加工组建,才能成为自己的知识,这正是思维具有独立性的体现。培养思维的独立性,必须要求学生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探索精神。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运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运用已知去探求未知,独立解决问题,便于学生理解与再创造。如在设计“面积计算”的数学活动课时,可借助于实物投影仪,教师示范,移动“七巧板”的板块,通过拼、分来转化图形,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几种基本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相互转化过程。再由学生利用手中“七巧板”学具,把图形重新组合,变成一个个组合图形,并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出来,让学生思考:想要求出组合图形的面积至少要知道哪几个条件。然后由学生自己测量数据,自己解决问题。这样就完全做到了学生自己出题、自己解题,从而培养了他们思维的独立性。
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应结合数学本身的特点和学生掌握数学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运用恰当的方法和手段,才能得以实现。这里也必须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必须坚持正确、恰当、灵活、创造性的原则,真正用到实处,恰到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