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希凤
经常听到有班主任议论:“我班要是没有那几个学生,就好管多了。”言外之意“那几个学生”让他伤脑筋、讨厌。做班主任的都知道,“那几个学生”就是班中不遵守纪律、学习不认真的学生。这样的学生让每位班主任头疼,每天花费在他们身上的时间、精力最多,却很难见效。难道就这样任其发展下去?教育家陶行知告诫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我认为,问题生并不是无药可救,长期的歧视使他们更需要别人的关爱、尊重,他们的内心深处,更需要别人的赏识。作为班主任,我们应该怎样帮助他们走出心灵的阴暗呢?
一、走近他们,耐心沟通
长期以来,班中的问题生一直被冠以“差生”的帽子,班上的大部分学生瞧不起他们,孤立他们,甚至科任老师也对他们带有成见。这致使他们变本加厉,心中的阴暗面越来越大,身上的问题也更多,变得无所谓,自暴自弃。是什么原因让他们成为“问题生”?难道他们一入学,就与众不同吗?我认为做班主任的应该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想学好的,只是偶尔迷失了方向,我们应该蹲下身子,弯下腰,以平常的心态走近他们,多与他们谈心,了解他们的过去,了解他们的想法,像朋友似的经常交流。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慢慢地,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理解、关爱,他们的心灵深处怎能不受到震动,他们又怎能无动于衷呢?宋楚瑜说过:“心灵相通了,一通就百通了。”
二、尊重学生,保护自尊
问题生由于长期受到歧视,往往自以为很笨,不是升学的料;另一方面,各种荣誉和职务与他们无缘,有了小小的过失也会受到惩罚,成为被冷落、被讥讽的对象,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其实问题生比其他学生更渴望得到家长、老师、同学的尊重与爱护。作为班主任,一定要善待他们,真诚地向他们倾注情感,用真心、善意去打动他们、启发他们,逐步增强他们的信心和勇气,并耐心细致地培养他们,使他们恢复自尊和自信。
我班王宇同学由于父母离异,感受不到家庭温暖,爱偷别人东西。我找到她,没有训斥她,而是把她带到操场,边走边与她聊天,聊她的家庭,聊她的学习,聊她的爱好,她的内心世界渐渐向我敞开……原来她曾经是“受害者”,后来为了报复,也学会了拿别人的东西。我答应替她保密,同时要求她必须改掉这个毛病。后来她再也没有拿过别人的东西。如果当初我武断地批评她,给她背上“小偷”的罪名,那她一辈子也很难改过。相反,我这样做,既保护了她的自尊心,也让她有了改正的机会。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宽容学生的错误、过失,就给了他们自我反省、自我修正、自我提升的时间与空间。
三、找准亮点,激发自信
清代思想家、教育家颜元说过:“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每个人都渴望得到赏识,特别是班中的问题生,他们听惯了老师的训斥,同学的嘲讽,但是他们的内心更渴望别人的赞美,哪怕是一句表扬的话,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赞许的大拇指,一个鼓励的抚摸,就可以让他们快活上一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班主任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挖掘他们的潜力。欣赏他们的兴趣、爱好、特长;欣赏他们在课内外表现出来的善意;欣赏他们所取得的哪怕是微不足道的成绩;欣赏他们每一次的“心灵闪现”和对自己的超越。
我班张帅同学,是个老师公认的“问题生”,同学们也排斥他。通过观察,我发现这个学生在打扫卫生时特别卖力,尤其是开学初的一次大扫除,他干得汗流浃背,毫无怨言,坚持干到最后。抓住这个亮点,我在班会上总结劳动情况时,表扬他热爱劳动,思想进步。我特意瞄了他一眼,此时的他正不好意思地笑了。以后他一改从前的表现,再也不是班上的“小混混”了。科任老师也反映他变得认真学习了。
四、家校沟通,和谐共振
“问题生”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与他们的家庭教育有关。当下的农村家庭教育存在着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有的家长为了挣钱,外出打工,把子女留在家中,成了留守儿童;有的父母因感情不和,家庭破裂,学生感受不到家庭温暖;还有的父母文化不多,不懂得教育方法,要么棍棒教育,要么不管不问。这些家庭教育跟不上,极易造成学生情感上的缺失,迷失了正确的人生方向。针对这些情况,班主任应该主动联系家长,了解情况,提高家长的认识,使家长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多与孩子沟通、交流,让他们感受到父母的爱。我想孩子快乐了,自然有心情学习了。
有人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奥秘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我们也应以新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学生,在他们身上找到新的闪光点。只要我们用真诚的爱心和足够的耐心,再加上策略,就一定能转变更多的问题生。
(责编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