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歌阅读教学的主题词

2009-07-14 04:02连国芬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09年11期
关键词:现代诗歌意象祖国

一,现代诗歌中的“我”和“你”现象

“诗言志”,现代诗歌总是或借助形象含蓄地表达情意,或直抒胸臆。“我”(抒情主人公)和“你”(抒情对象)是诗歌所创造的主要形象。选人高中语文教材的现代诗中,大都“我”“你”共存。苏教版的《发现》《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啊,船长,我的船长哟!》《让我们一起奔腾吧》《致西伯利亚的囚徒》,人教版的《致青年公民》,直接在诗面上呈现了“我”和“你”。苏教版的《相信未来》《北方》《祖国土》,人教版的《六月,我们看海去》则间接地加以表现。这些显性或隐性的“我”和“你”,其所代表的形象各有不同:

诗人通常借助不同的意象将“我”和“你”进行链接,以表达自己对人生、对社会历史和现实的独特思考和探究成果,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

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用“我是——”的句式将“老水车”“矿灯”“稻穗”等意象呈现。初看,我们便有些似懂非懂——“我”到底指什么?原来,诗人先将“我”具象化为“老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用以表现祖国贫困悲哀的特点,接着又将“我”具象化为“花朵”表明祖国充满希望,然后将“我”具象化为“胚芽”“笑涡…起跑线”表示祖国已经走进新时代,最后将“我”转换为经历过“迷惘”、“深思”。现已“沸腾”的一代人,将“我”与“你”之间的血肉联系予以明朗,将“我”对“你”深沉而复杂的爱细密吐露。这看似复杂的“我”,将祖国从悲哀到复苏的过程,以及经历苦难的一代人的丰富情感尽情展示,诗的意蕴由此而深广。

普希金的《致西伯利亚的囚徒》,用“矿坑的深处”“阴暗的地底”“阴暗的牢门”“苦役的洞窟”“沉重的枷锁”“黑暗的牢狱”等意象表现西伯利亚囚徒(“你”的复数)所处的恶劣处境,反衬“你们”的高贵心境,传递“我”对“你们”的挚情;《六月,我们看海去》则以“驼铃”“天空”“大海的喧响”“贝壳”等意象表现“我们”(“我”的扩大)的青春活力,表明“我们”的自信,用“看海去”展现“我们”对充满希望的新时代(“你”)的向往。

现代诗歌中的“你”和“我”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其中,“我”表达的不仅是自我,还有“我”对“你”的情感倾诉。每首诗的内容和形式常常因情而异,抒写的“我”“你”也各有侧重。透过每一个凝练如珍珠的文字,捡拾起“我”和“你”,弄清“我”和“你”的关系,我们便可比较快地走进文本,领略意境,体悟诗情。进而与诗人共鸣。

二,抓住“我”和“你”实施教学的意义

有一位老师在教学《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时集中解决了这样一组问题:(1)这首诗,诗人抒发了对祖国怎样的感情?是通过哪些事物来表现的?(逐节解读)(2)每节诗末的“祖国啊”所抒发的感情是否一样?诗人的情感有何变化,为何有这样的变化?f3)这首诗是以第一人称写的,这样写对于情感的抒发有什么好处?

应该说,这位教师的教学体现了明确的诗歌教学目标(把握意象及诗人创造的意境、理解诗情及其表达技巧是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的两个主要目标),摒弃了诗歌教学常用的套路(介绍背景,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逐节解读,理解意象,分析情感),思路清晰。但设计的问题除了“感情”还是“感情”,在内容上缺乏广度和深度,形式上也比较试题化。课堂上,学生思绪平淡,答题应付,诗歌的美妙无从体验。

如果我们以“我”和“你”为主题词来设计问题,也许能够改变这种状况:(1)诗中出现了哪两个人称代词?各代表什么?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2)诗中的“我?和j“你”有关系吗?作者是怎样将它们联系在一起的?诗中的“你”全用“祖国”来替换好吗?(3)每节诗末的“祖国啊”的读法是不是一样?应该怎么朗诵呢?

这组问题内容集中而具有整体感,由易到难连贯递进。它涵盖了对诗歌形象、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鉴赏,关注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和发展性。

课堂上,学生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脱口而出:“我”和“你”;“你”代祖国,“我”指诗人。这时,教师抓住机会反问:“我”真的是指诗人吗?然后引导学生带着疑问进人文本解读。在逐节解读的过程中,教师始终抓住“我”不松手,启发学生分析意象。使迷雾渐散,“我”的形象逐渐明晰,感觉到“我”是“你”的特征的具象化,是“你”希望的化身。是生活在“你”的怀抱里的孩子,“你”养育了“我”,“我”要用生命来报答“你”,“我”和“你”血肉相连、休戚相关、荣辱与共。于是学生对诗中用系列意象链接“你”“我”的技巧颇为折服。诗中的“你”当然可以还原为“祖国”,但没有“你”来得具体可感,来得亲切,因为“你”是“我”情感的倾诉对象。第三个问题,旨在让学生通过理解基础上的朗诵,进一步体会诗人情感的丰富、细腻、复杂。祖国由“你”而抽象,情感由“你”而深聚于对祖国的呼喊,或痛苦,或深沉,或欣喜,或自豪,朗诵使学生体验到了诗人之心的激越跳动。

用“你”“我”来建构现代诗歌阅读教学的内容,易于教和学。因为找出“你”和“我”,就找到了诗歌抒情的主客体;理解“你”和“我”,就基本理解了诗歌的核心内容;把握“你”“我”之间的关系。诗歌的内涵就掌控在你的手中了。抓住“你”“我”来解读诗歌。我以为即抓住了诗歌教学的关键。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启发学生抓住并理解诗歌中的“你”和“我”,就等于开启了学生理解诗歌文本的路径,有了与作家对话的核心话题。这有利于学生愉悦而快速地亲近诗歌,并在潜移默化中掌握鉴赏诗歌的一种非常经济的方法——抓住抒情主客体探究诗歌的意蕴和风格。

三,“我”和“你”教学模式的普适性和灵活性

选人中学语文教材的现代诗歌,大都可抓住“你”和“我”进行教学。

教学《发现》时可以这样设计问题:(1)这首诗中出现了哪两个人称代词?各指代什么?把“你”改为“祖国”好不好?(2)“我”发现了什么?“我”与“你”有什么关系?(3)“我”这样赤裸裸地表达情感,是不是有些矫情?第一个问题引出抒情主客体,提醒学生准确把握“我”和“你”,特别是“你”的含义。第二个问题引导学生研习文本,读懂诗歌内容,体会意象的链接作用。第三个问题重在启发学生探究诗风,可结合背景,体会诗人当时的心境和情感。

教学《啊,船长,我的船长哟!》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1)诗中的“我”和“你”有关系吗?(2)诗中的“你”还有哪些称呼,为什么要有这样的变化?这样的变化是不是给读者的阅读制造了障碍?(3)本诗的诗句排列样式有些特别。你能看出其中的玄机吗?这与“我”“你”有关系吗?这里,第一个问题旨在要求学生明确诗人对领袖的深爱与领袖的伟大和崇高,第二、三个问题旨在引领学生分析“怎样写”并深究其表达效果。

“你”“我”式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关键在于教师对诗歌内容和形式的深刻理解。在于对学生知识结构现状的了解和关注,在于教师对学习目标的恰当定位,在于围绕“你…我”来设计由浅入深、由表象而本质的富有启发意义的系列问题。但如果把“你…我”当成套话,无论什么诗歌都一味的以“你”“我”来提问,就恐怕会牵强附会或令人生厌。比如教学郭小川的《致青年公民》,如果重点探讨“我”和“你”的关系,就显得教学目标和重点定位不当,因为这首诗抒情的主体是年轻人而不是“我”,·客体是那个时代的祖国,诗人着重表现的是年轻人与那个时代的祖国的关系,而“我”只是对青年人提出希望的诗人而已。实施“你”“我”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需要教师根据文本实际来构建恰当的教学内容,从而达到诗歌教学的最佳效益。

显性呈现“我”和“你”的诗歌,可以用“你”“我”直接提问。对于隐性呈现“我”或“你”的诗歌。就要细加斟酌了。如《北方》中的“你”似乎是隐藏着的,但不难看出这“悲哀而古老的国土”就是“你”,我们设计这样的问题可能比较恰当:(1)诗中描述的是何时的比方?如果你是一个行走于那时那地的人,你会有怎样的感受?(2)若你是画家,根据这首诗,你的组画中将会出现哪些画面?表达什么样的意境?(3)对于这样一个悲哀的“你”(北方),“我”消沉了吗?“我”为什么会这样?(4)诗中“悲哀而古老的国土”用“你”来替代可以吗?为什么?

关于隐性呈现“我”或“你”的诗歌的教学,宜在适当的时候提出关于“你”和“我”的问题,这符合文本阅读循序渐进的规律。设计关于“你”和“我”的问题的目的在于提醒学生把握诗歌抒情的主客体,体会诗人雪藏起“我”,或“你”的用意,从而体会诗歌样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抓住“我”和“你”实施教学,能简洁课堂教学内容,明晰教学脉络,有利于学生对现代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快速把握和鉴赏,从而提高阅读兴趣,提高审美能力,改变现代诗歌阅读教学长期不受重视的状态。而欲行此,需要教师提高现代诗歌的研读、鉴赏能力,认识到诗歌中“你”“我”的重要意义和教学价值。0

连国芬,语文教师,现居浙江龙泉。本文编校:洪鸣

猜你喜欢
现代诗歌意象祖国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祖国祖国我爱您
来自林间的风
从现代诗歌的核心要素谈高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
意聊
对祖国唱出爱
和谐课堂魅力语文
高中现代诗歌教学略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