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在新疆喀什地区两所中学随堂听取初一年级的两堂作文课,感慨颇多。
第一堂作文课老师安排的是七年级下册教材(人教版)第二单元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的内容,即《黄河,母亲河》的内容。本堂课先由老师介绍黄河的相关知识,并做此次作文的写作指导,后面留二十分钟学生自己写作。可以看出老师为准备此课花了很多的心思,准备了很多漂亮的图片,还有丰富的文字说明。但笔者观察学生的情况,至少有一半的学生在下面偷偷地做自己的事。作文时间里,大多数学生在翻看语文书或教辅资料上的相关内容。一堂课下来,笔者翻看了部分学生的作文,大多数内容是从教材或参考书上抄下来的,很少有自己的东西。
第二堂作文课是一堂周记评讲课。一上课老师就将上课的内容做了说明,然后八个学生上讲台依次把全班的周记评完,最后老师总结了这次周记及点评的情况。整节课中。笔者在下面注意到很少有学生做与课堂无关的事,都在很认真很专心地听点评自己或其它同学的文章。
虽然两堂作文课一堂安排的是讲作文,一堂安排的是点评作文,内容完全不同,风格也迥异,但从中我们依然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首先是作文教学中对教材的选择问题。第一位老师的作法其实也代表了实际教学中相当一部分语文老师的做法,就是以教材为纲,不敢越雷池半步,教材至上的传统观念还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材上面有关于黄河的作文要求,那么就必须以此为内容,安排一次相关作文,也不管学生距离黄河有多远,是否真正了解黄河。其实,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教材要给“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教师要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而作为最能体现学生的思维,也是最复杂的作文教学,更应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其次,对教材的选择实际也就是对作文教学内容的选择。针对第一堂作文课学生对于该次作文难以下笔的情况,叶圣陶老先生早在1941年发表的《论写作教学》中就已经这样说过:“揣量自己胸中没有什么积蓄,而题目已写在黑板上,又非作不可;于是只得把教师提示的一点儿,书面上所说到的一点儿,勉强充作内容,算是代教师代书本立言;内容既非自有,技术更无从考究,像不像且不管它,但图交卷完事。”这样的作文教学,学生的写作水平显然不会提高,更让人值得深思的是,长此以往,会对学生的写作兴趣及写作动力带来很大的消极影响,作文不再是写学生真实的生活,学生也会越来越不喜欢作文。因此教师的命题要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有话可说,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所以,适当安排一些周记和日记,让学生把平时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记下来,让学生有内容可写,有感可发,应该也是学生写作训练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据此,叶老甚至提出,要是学生从小学高年级起,就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凡是干的、说的、玩的、想的,觉得有意思就记,这样的习惯假如能够养成。命题作文的办法似乎就可以废止。从第二位老师的作文内容看,让学生写周记(很多老师也是这样做的),不规定题目和内容,让学生自由发挥,想写什么就写什么,首先在写的方面给了学生充分的权利,使学生愿意把话说出来,从而也培养了学生写作的兴趣。福建师大语文教育博士生导师潘新和教授就这样说过:“在写作教学的一切要件中,最重要的是使学生喜欢上写作。”要让学生喜欢上写作,就是要让学生想说就说,想写就写,畅所欲言,周记和日记无疑搭建了这样一个平台。
最后,是关于作文修改的问题。第二位老师在课堂上让学生互评周记,就是把作文修改的权利交到了学生的手中。新课标在第四学段的写作目标中要求“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理解。”从第二堂课的课堂气氛来说,学生在点评别人的周记时都很用心,能发现别人作文中的优点和缺点,这个过程实际也从另一个侧面提高了点评者自己的作文水平。另外,每一个学生也都很在乎自己作文在同学眼里的看法,以及其他同学的作文情况,所以都会认真地听。在整个过程中,笔者听到了好几个学生的周记都被表扬比以前有进步。由此可以看出,通过学生互评这种方式,的确是激发了大家对于写作的兴趣,并提高了学生写作的能力。
虽然新课标有此要求,并且这种方法的确有它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依然坚持自己全批全改。不敢把权力下放给学生。正如叶老说的,“改作文是一种徒劳无功的工作”,“四五十本作文本都要‘精批细改要花多少时间和精力,教师办得到吗?”“就教师改作文的辛劳说,实在太重了。尽管费心费力,总收不到实效,于是来了‘徒劳无功的共同感慨。”所以叶老也提出“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让学生自己去改。”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实际也减轻了老师自己的负担,让老师有更多的时间充实自己,更重要的是,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写作本身是一项高强度的综合性的智力和言语操作活动,作文教学的改革还要广大的一线教师能够从教材中走出来。站在课标的高度来指导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干旭敏,新疆喀什师范学院07级硕士研究生。本文编校:左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