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感培养与古诗词鉴赏教学

2009-07-14 03:11周晓曦
文学教育 2009年11期
关键词:言语语感诗词

作为中国古典文化的精粹,中国古典诗词是母语学习的天然宝藏和语感培养的丰美土壤。古典诗词区别于其它文学形式的审美特征,语感在古诗词鉴赏活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语感培养有利于真正实现学生鉴赏主体的地位。本文拟从当代语感研究的角度,借鉴中国古代相关的诗词鉴赏理论,对古诗词鉴赏教学中的语感培养问题进行粗浅的理论探讨。

一.语感的特点

古人虽未提出“语感”一词,但历代文论、诗话中不乏对语感的描述。如,钟嵘认为诗歌的美感特征在于有“滋味”。“诗味”,是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批评中被历代诗家普遍采用的概念。语感的概念最早是由夏丏尊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夏丏尊认为“对于文字应有灵敏的感觉。姑且名这感觉为‘语感”。叶圣陶在此基础上将语感定义为“对于语言文字的锐敏的感觉”。当代语感研究者王尚文在论文《语感:一个理论与实践的热点》中指出:“语感是人对语言直觉地感知、把握、领悟能力,即对语言的敏感,是人于感知的刹那在不假思索的情况下有关的表象、联想、想象、理解、情感等主动自觉联翩而至这样一种心理现象。”语感具有直觉性、整体性、个体性的特点。

(一)语感的直觉性

语感的直觉性也称语感的敏捷性、敏锐性、快速领悟性、非意识性等。语感活动的结果几乎是和语感活动同步发生,往往表现为在一瞬间就把握住某种语言现象的本质特征的顿悟。似乎言语主体对语言现象的把握是在不经意间、下意识的行为。语感直觉性中渗透出了直觉思维的非意识性特征。语感的直觉性是语感最基本的特征。

(二)语感的整体性

语感的整体性指言语主体在对言语对象及其所处语境的全方位的认知和把握的基础上对语言文字全部意义的正确解构和建构。语感舍弃了对语音、词义、语法等具体语素的条分缕析,对言语对象是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多方位的整体把握,获得的是言语的表面意义和隐含意义的总和。简言之,语感的整体性要求言语主体有高层次的语境意识,从整体上品味语言、体悟意境,把握文章主旨和作者意图,真正地理解作品。

(三)语感的个体差异性

语感的个体差异性也称语感的个体性。每一个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的正常人都具有语感,语感具有普遍性,也具有差异性。言语个体之间的个性差异如语言知识、言语经验、生活阅历、个人修养、情感态度、具体语境、相应的社会背景等主客观因素决定了语感形成和语感在言语活动过程中的差异性。已经形成的语感带上了鲜明的个人烙印,在交谈、阅读、写作等言语活动中呈现出极强的选择性、意向性。

二.语感在古诗词鉴赏审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一)古诗词鉴赏审美活动的特点

“文学鉴赏是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中所产生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过程中,通过对形象的感受与体验,激发审美再创造的积极性,获得理智的启迪和满足,产生感情的冲动和愉悦的精神活动,就叫文学鉴赏”。①文学鉴赏通过对文学形象和典型的感受、体验和想象来领会作品的思想内容,认识社会生活。古诗词鉴赏既具备文学鉴赏的一般特点,又具有显著的独特性。中国古典诗词是集精粹的语言、丰富的情感、优美的意境于一身的具有独特审美特性的文学作品,其创作过程把情感、理性与感性形象的完美结合作为追求的目标,因此,古诗词鉴赏审美活动的特点是:极强的直观性、丰富的感情性和深刻的领悟性。宋严羽指出“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诗词创作以“不涉理路,不落言荃”为上。②钱钟书先生说过:“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花中蜜,体匿性存,无痕有味,现相无相,立说无说。”③因此,鉴赏古诗词最忌进行条分缕析的解构,这样会破坏鉴赏者头脑中的完整形象,冲淡鉴赏审美活动的乐趣。

(二)语感的直觉性与古诗词鉴赏的直观性——语言、意蕴品味

古诗词鉴赏活动的直观性特点集中体现在对诗词语言、意蕴美的直觉感受和迅速领悟上。语感的直觉性在鉴赏时发挥了重大作用。古诗词语言具有形象性和言约意丰的审美特征。人们进行古诗词语言品味时往往表现为不假思索就能心领神会,刹那间就能感到鉴赏对象美或不美的特点,呈现强烈的直观性特点。历代诗话在诗歌鉴赏时关于“味”用语极多,如,玩味、体味、寻味、品味、熟味、深味、韵味、余味、回味、风味等等,体现了语感直觉思维的充分作用。夏丏尊曾经指出:“在语感敏锐的人的心里,‘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解作昼的反义吧。‘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意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也在此。”④语感能力强的人,就能从古诗词的语言中立刻悟出这些言语信息的含义,获得丰富的审美享受。

(三)语感的个体性与古诗词鉴赏的感情性——情感共鸣

古典诗歌“缘情而绮靡”。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指出,在鉴赏过程中,“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感情是古诗词鉴赏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对鉴赏活动起着推动作用。

由于语感有极强的个体差异性,它与言语主体的语言修养、思想感情、审美倾向、个性特征、生活阅历等紧密相联,因此,鉴赏活动的情感共鸣不是在逻辑思维的导引下刻意进行的,而是在个体语感审美倾向性和情感选择性的导引下自然产生的。古诗词鉴赏活动中,语感的选择和感知,实质上就是语感对活跃于诗词语言中的心灵活动、情感活动的认同、感应。王尚文先生对此作过精辟的论述:“语感和思想感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一种心灵的感觉。它并不是像照相机那样只是消极被动地接纳作用于它的言语对象,它所进行的完全是一种富于创造性的积极活动。它具有强烈的选择性,总是对那些同主体的心灵世界直接相关的言语对象特别敏感,并总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倾向、结构等对它作出自己的理解,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改造言语对象”。⑤语感的个体性特征促使诗词鉴赏中情感共鸣现象发生。

(四)语感的整体性与古诗词鉴赏的感悟性——意境体悟

古诗词鉴赏过程的感悟性充分体现在鉴赏过程中对诗词意境的体悟上。意境是古诗词最显著的艺术审美特征,是中国诗学理论和美学中最具民族特色的核心范畴。对意境的欣赏最能体现中国古典文化强调含蓄蕴藉、言尽意余以及对语言全方位、多层面整体把握的特点。历代诗家对意境的美学特征进行了详细的阐发。晚唐司空图提出“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之说;宋严羽以“羚羊挂角”、“镜花水月”的禅理为喻,强调意境的特点在于空灵蕴藉而又浑然天成,含蓄深远,韵味无穷。

语感以直觉思维把握言语对象的整体性特征在古诗词意境的感悟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因为语感“对言语对象是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多方位的整体把握,获得的是言语的表面意义和隐含意义、语素意义与非语素意义、内部语境意义和外部语境意义等的总和。这种言语意义总和,实在是无法机械地割裂,它不过是感性与理性、经验与理论、具体与抽象交互作用的深层积淀。”⑥语感的整体性特征表现出感知结果的精确性和过程的模糊性,对诗词主旨的整体意会性和细节的模糊性,于“一鳞半爪”中感受“神龙”之貌。

三.语感培养有利于实现学生鉴赏主体的地位

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缺席的鉴赏不是真正的鉴赏活动。现代教育理论认为,阅读教学应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的一种对话过程,注重读者与文本之间的精神交流,体现对话和交流的双向性和互动性。阅读不是一种被动接受的静态过程,而是一种主动探究的动态过程,要“入乎其内”和“出乎其外”,这就需要读者的阅读鉴赏行为带有强烈的自主性、批判性和变通性。而一切自主性、批判性和变通性都基于主体心灵世界的综合“感悟”,这种感悟最终汇集成语感这种具个性区别性特征的语言感受能力。培养语感的过程就是扶植、实现学生主体性的过程,也是奠定古诗词鉴赏教学顺利进行的过程。语感培养对学生鉴赏主体地位的实现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培养语感就是关注鉴赏主体的独特审美体验、审美评价

语感培养不是以应试知识为本位,而是以学生个体的发展为本位。学生语感能力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努力,在鉴赏实践中形成,只有通过自身的言语实践,才能在学生主体内部构建言语诸要素与主体诸因素的心理联结。语感过程既包括外在的动作,也包括内在的智力活动。作为一种技能,它需要经过主体自身的肌肉运动和神经过程在其内部建立暂时的神经联系和动力定型;作为一种智能,它需要通过主体亲身的体验使主体与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流积淀成为主体的一种身心特质。因此,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培养语感,必然要密切关注学生在鉴赏过程中心灵世界的独特感受,要以学生为本,摒弃外在考点知识框架的干扰,创设平等民主、对话交流的师生关系,营造有利于学生充分品味诗词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入乎其内”,充分调动自身的想象、情感及生活体验、知识积累、审美体验,形成基于自身体会的富有个性的审美评价,获得真实愉悦的审美享受。同时,还应密切关注学生对鉴赏内容的自主内化情况。在古诗词鉴赏中,不论是自主学习还是探究性学习,学生在鉴赏学习中所要把握住的都是自身独特的审美体验和审美判断,这些都是别人无法直接传递和替代的。只有这样的鉴赏教学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鉴赏活动,而不是以考点为中心的机械的“伪鉴赏”。

(二)培养语感促使鉴赏主体自觉鉴赏行为的形成

学生的鉴赏行为由被动转向自觉,这是学生主体性得到实现的标志,也是鉴赏教学的终极追求。语感能力的提高是促成这一转变的关键。缺乏敏锐的语感能力,学生的鉴赏能力必然不佳。因此,学生的鉴赏活动往往是被动的,容易导致阅读错位或阅读障碍,无法进入作者视界,无法产生共鸣,无法产生饱满酣畅的审美享受,更难以提高鉴赏能力、提升审美境界,整个鉴赏教学就发生恶性循环。

培养语感,提高语感能力,可以使学生在古诗词中敏锐地捕捉、获得丰富的文化养料和审美体验,形成学习古诗词的浓厚兴趣;浓厚的兴趣又驱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自觉的鉴赏学习需要,学生进行古诗词鉴赏学习的良性循环逐渐形成:语感力提高——鉴赏力提高——获得审美享受——产生鉴赏和审美的内在驱动力——自觉鉴赏行为产生——提升审美境界——提高鉴赏力——提高语感力——具备鉴赏的自主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实现鉴赏主体地位。在这一良性循环中语感能力提高使学生产生鉴赏学习的动力,促使学生自觉鉴赏行为的产生。美国教育家克伯屈曾将学习动力区分为“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两种类型。⑦ “内部动力”是出自儿童自身生活的需要,内心觉得该做某事的冲动,这是一种朝向心目中一个清楚而确切的目标的思想倾向,具有明确而强烈的目的性,以及为达到此目的而不惜一切努力的自觉性。而“外部动力”来自外部的要求、指令而形成的动力。一个人靠外部动力时,如果出现什么干扰,就会把它作为借口而停止行动。我国明代大教育家王守仁也提倡“时雨春风,日长月化”的儿童教育观,注意顺应性情和鼓舞兴趣的教学原则。可见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非常关键。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培养语感,能够激发学生内部的学习动力,使鉴赏活动最终成为主体自觉进行的鉴赏活动。同时,随着语感提高带来的学生鉴赏活动的良性循环,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形成,学生的鉴赏主体地位实现,自觉鉴赏能力将成为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之一,伴随学生终身。

总之,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要重视学生语感的培养。语感培养关注鉴赏主体的独特审美体验、审美评价,是学生主体自主建构言语意义、涵养心灵、提升精神境界的过程。只有当学生的鉴赏行为由被动向自觉主动飞跃时,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古典诗词才能真正充分发挥其美育和德育的无以伦比的强大功能,完成对学生语言素养的提高、审美境界的提升和人格的塑造。

注释:

①郑松生、吴亦文主编《文学概论讲义》,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版,第413 页。

②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6页。

③钱钟书《谈艺录》,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31页。

④杨成章《语感学习的心理探索》,《语文学习》,1992年第11期第2页。

⑤王尚文《语感:一个理论与实践的热点》,《语文学习》,1993年第3期第3页。

⑥徐云知《语感和语感教学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14页。

⑦[美]克伯屈《教学方法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57—63页。

周晓曦,福建厦门艺术学校教师。

猜你喜欢
言语语感诗词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诗词书法作品
【诗词篇】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背诗词的烦恼(下)
背诗词的烦恼(上)
“反”教语文 破解文本言语形式
语感培养和语文学习
《世说新语》中的“言语”趣味故事
谈谈对语感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