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现实意义

2009-07-13 09:41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09年7期
关键词:师生关系学校教育

张 毅

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经这样论述教育和社会的关系:“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必先有良好的教育。”然而,要有良好的教育,必先有良好的教师队伍。通过调查发现,过去普遍认为纯洁的师生关系,现在变得紧张对立起来,师生关系的现状让人不禁为良好的社会的建立感到担心。在创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认识到自己肩上的重担的极端重要性,担负起重塑和谐师生关系的建设者。

一、对师生关系状况的调查、分析及结论

(一)调查和分析

从表一中可以看到,目前师生关系不和谐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从表二中,有两组数据值得我们注意,一是班主任的管理过严和过松比例相当,并且过严或过松都可能引起学生的不满,说明班主任老师在学生管理中的尺度把握有一定难度。另外,学生对不公平对待的现象反映比较强烈,这反映班主任在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相反,与班主任相比,任课老师对学生的管理过严和过松的比例则反差较大,学生认为任课老师对学生管理普遍过松,这说明任课老师对学生的管理出现了问题,也可以说任课老师的责任心在下降。

从表三可以看到,学生对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渴望非常强烈,并且,老师在创建和谐师生关系的过程中应该发挥主导作用。

(二)结论2008年以来,不断传来师生关系紧张而引起的矛盾甚至案件,这说明师生关系紧张已经成为社会不能忽视的严重问题。综合以上对师生关系现状的调查和分析,不难得出结论,在创建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下,作为社会精神文明创建的重点单位——学校,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力军——教师,更应该从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着手,发展和谐教育,为全社会的和谐贡献力量。

二、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社会背景

在教育界提倡“和谐”教育并取得成功的是北京市朝阳区史家胡同小学校长卓立。自1991年,卓立校长提出和谐教育以来,史家胡同小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从全国的角度来看,虽然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我们不但没有看到和谐教育的大环境的形成,更没有看到和谐教育之花盛开的局面。是和谐教育的理念不符合当今国情吗?还是和谐教育的理念没有得到正确理解、全面贯彻呢?前者的判断显然是不正确的,中国国情要求各行各业、各个管理层次都需要和谐,在和谐中求发展,在发展中创立更大的和谐,正成为全社会的需求和发展方向。之所以和谐教育理念没有得到普遍的贯彻,实现在教育领域的全面开花结果,是因为教育领域内,对和谐教育的理念不理解、不实践、不接受,以至于在被视为纯洁的师生关系中出现紧张甚至是对立的问题,尤其是2008年10月间短短一个月时间里出现了三起轼师案件,令人扼腕叹息之余,深深为中国教育之现状感到担心。

不理解的主要表现是,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中,存在着许多对什么是和谐教育的理念不理解。比如,在教育界到底是“以学生为本”还是“以教师为本”,到底是要“赏识教育”,还是要“挫折教育”等诸如此类的争论无休无止。其实,这种教育方法的争论走入了教育的误区,“水无常形,教无定法”。教育的方式方法很多种,无论是哪种方法,只要坚持实践,都能收到效果。正如著名教育家夏丐尊所说:“学校教育到了现在,真空虚极了。单从外形的制度上、方法上,走马灯似的更变迎合,而于教育的生命的某物,从未闻有人培养顾及。好像挖池,有人说四方形好,有人说圆形好,朝三暮四地改个不休,而于池的要素的水,反无人注意。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这不管是正方形或是圆形的池塘中的“水”,就是创造和谐教育的源泉。

不实践的主要表现是把教育简单化。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绝不是“庄稼活,

不用学,人家咋干咱咋干”那样简单。要实践就要付出脑力、体力和精力。要办好一个学校必须要有殚精竭虑的实践精神,培养学生绝不能像加工机件那样机械化的工作。人的思想是灵活多变的,面对思维活跃的学生,学校教师也应审时度势,及时调整心态和方法。但现实生活中,实践和谐教育理念的现象不多见,相反深受传统“师道尊严”的观念束缚的现象则比比皆是。由于传统“师道尊严”的观念在大部分教师中仍然存在,他们放不下架子,不能平等对待学生,不尊重学生,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同时部分教师在管理、沟通上缺乏艺术,以管代教、以堵代疏、以批评代替教育的做法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使得学生的行为得不到理解,拉大了师生间的距离,并造成学生的封闭心理或逆反心理。学生受到排挤,个性心理受到压抑,找不到成功的阳光,于是,厌学、逃学,久而久之师生关系变得紧张、尖锐,和谐更无从谈起。

不接受的主要表现则是对和谐教育的全盘否定,这主要是表现两个层面上。

一是深受应试教育影响的义务教育。应试教育中,教师的任务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学生的目标是升学,两者的功利关系很强,除了围绕“成绩”转之外,学校、教师可以不考虑学生的身心健康。学习好不好是学校、老师的事,学生身心是否健康是学生的事、家长的事。因此,应视教育的结果就是,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了,身体素质下来了,心里健康出了问题,学校教育偏离了方向,无法达到和谐的目的。同时,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是听话的、成绩好的学生,坏学生就是成绩差的、调皮捣蛋的,于是,问题学生就出现了。问题学生流落到社会上,成为社会负担,于是教育与社会的和谐也就不存在了。二是大量问题学生流向社会或者生源差、办学条件差的职业学校,造成职业学校的和谐教育成为一个很难接受的事实。学校认为学生素质差,学生认为学校办学水平不高,于是很多职业学校,简单的把培养学生当作简单的制造产品,紧紧张张地造出来,匆匆忙忙的把学生送出去,结果学生仍然是半成品,即影响学校的发展,又影响社会的稳定。

在创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教育界要认清形势,达成共识,担负起创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作用。

三、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历史责任

和谐社会的建立靠的是和谐教育,和谐教育的历史责任落在了教育工作者身上,既然选择了教育,就要负起这种责任。在现阶段,完成这种历史使命,注定要付出比平常更大的努力。我们常说,教师是天底下最阳光的职业。之所以这样说,就在于她职业的神圣和担负的责任。“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是教师的标准。其实,“德高”是个社会标准,要求教师“德高”的意义,最终要在社会上体现。因此教师是整个社会的典范,教师只有“德高”才能令全社会肃然起敬;“学高”则是教学标准。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学高”才能使学生信服,才能赢得学生的敬佩。然而,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教师也未能独善其身,有些教师深受市场经济的影响,浑身沾染上铜臭味,让人敬而远之。教师在行为上道德失范是极其可怕的,是会像瘟疫一样迅速传播的。虽然教师的权利有限,但还是拥有对学生而言十分重要的权利。近年来,发生在校园中的“钱题交易”“性题交易”等丑闻表明,在校园中也出现相当严重的寻租现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校园也不再是一片净土,大学也不再是一座光洁耀眼的象牙塔。那么,谁将是中国教育的希望?中国教育的希望还应寄托在当代的教育工作者身上,教育希望回归传统精神,呼唤新时代的张伯苓、陶行知等等。

四、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自身发展的必要性

毛泽东同志说过,我们的目标,是要建立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以利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较易于克服困难,较快的建设我国的现代化工业和现代化农业,党和国家较为巩固,较为能够经受风险。毛主席的这段话正是描绘了一幅由政治和谐,而达到社会和谐的美好蓝图。这是宏观的和谐、整体的和谐,而宏观的和谐、整体的和谐,正是有一个个微观的和谐和局部的和谐所组成。作为学校来讲,追求和谐的局面,不仅是服务和谐社会的需求,更是自身发展建设的需要。一是教育单位自身的需要。一个学校如果没有和谐的氛围,发展就无从谈起,一个学校如果没有现实追求和长远目标的相互协调,就不会看到当前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的希望;如果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和学生培养的目标,就会缺乏发展的动力;如果没有办学水平和办学规模的协调发展,办学质量就不可能提高。因此,学校的整体和谐是学校发展的自身需要。二是教职员工自身发展的需要。和谐的氛围,可以激发员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教职员工自身的发展。反过来职工素质的提高,也有利于促进和谐氛围的建立。一方面教师提高文化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用广博的知识,精湛的专业技术,课堂上优雅亲切的教态,生动优美的语言,准确精炼的讲解折服学生;另一方面教师提高个人品德修养和个人魅力,以慈善友爱的个性特点,正直无私高尚品质,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赢得学生的佩服和尊重,获得教与学的良好互动。可以想象,在一个和谐的氛围里,教育学构成和谐的音符,使师生都得到身心的良好愉悦和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我坚信,常常以教育上的巨大不幸和失败告终的学校内许许多多的冲突,其根源在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这句话充分说明,教师在建立和谐师生关系中的主导作用。在当前创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学校和教师自觉主动地担负起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重任,对于加快和谐社会的建立和自身在市场经济中站稳脚跟,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师生关系学校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学校推介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浅谈技校的师生关系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