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俊伟 韩江宁
摘要:对于就业前的准备教育而言,学生人学后就确定了就业方向,实行定向培养。学生毕业后对口就业,方向明确,职业针对性强。本文从职业技术教育的角度分析职业教育对劳动者素质与就业能力影响,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职业教育的措施,从而提升劳动者的素质,提高就业能力。
关键字:职业教育 劳动素质 就业能力
基金项目:本文为黑龙江省科技厅2007年科技攻关软科学研究项目(GC07D411)黑龙江省职业技术教育与劳动者就业、创业的问题研究阶段性成果
职业教育是指在一定普通教育的基础上,对社会各种职业、各种岗位所需要的就业者和从业者所进行的职业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使其成为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严明的职业纪律、宽广的职业知识和熟练的职业技能的劳动者。从狭义上说,它就是指学校职业教育,即通过学校对学生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
有组织的教育活动,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职业知识、技能和态度,以便为学生将来从事某种职业做准备。
一、职业教育的内涵
职业教育,无论是就业前的准备教育还是就业后的在职教育,培养目标都十分明确,就是培养掌握从事某种社会职业知识、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对于就业前的准备教育而言,学生人学后就确定了就业方向,实行定向培养。学生毕业后对口就业,方向明确,职业针对性强。对于在职教育而言,职业教育的目标也是非常明确的:一是在原有知识、技能的基础上进修提高,以适应知识、技能更新的需要;二是学习新兴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适应改变职业、转换职业的需要。
职业教育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在各个社会活动领域。与人才培养、劳动者素质提高、生产力发展以及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息息相关、紧紧相连。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有别于其他类型教育之处,是它对社会经济服务的直接性。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与生产力、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更为直接和密切,具有很强的直接参与经济活动的主动性、能动性。职业教育对社会经济的重要贡献在于将体力劳动和运用经验技能为主的简单劳动力,变成脑力劳动和运用科技知识为主的复杂劳动力,从而提高劳动力的智能素质,改变劳动力的形态,为经济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增添强大的后劲。
二、职业教育对劳动者素质的影响
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工业化过程,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工业化过程中占据着基础性阶段,也是延续时期最长的阶段。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工业化的逻辑起点。工业化初级阶段只能利用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开始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工业化进程。中国要以现代化的“世界工厂”立足,需求量最大的主要还是大、中专层面的职业技术人员,比如大量的车间主任和熟练工人。
工业化战略对技能型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呈高速增长的态势,从而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强劲需求。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我国要真正成为‘世界工厂,职工素质必须提高。”通过职业教育开发人力资源,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大批中初级人才,是新世纪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
三、职业教育对劳动者就业能力的影响
我国目前一方面出现大面积技能型人才荒,另一方面却呈现高失业率,造成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的双重浪费。以上浪费是由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所造成的,那么,就只通过改变人力资源结构的方式才能实现。要改变现有人力资源结构,必须依靠职业教育。
著名经济学家胡鞍钢指出:就业与失业问题已经成为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挑战。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面临像中国这样的就业挑战,即以世界上9.6%的自然资源(指电力生产量、商业能源使用量、农业种植面积和水资源)、9.4%的资本资源(指国内投资额、资本市场、净外国直接投资,核实际购买力平价计算)、1.85%的知识技术资源(指个人电脑数、互联网主机数、本国居民申请专利数、科学论文发表数和研究与开发支出,和实际购买力平价计算)来应付就业挑战。职业教育是最贴近市场的教育,它对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反应最快。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社会就业问题能在何种程度上得到解决。职业教育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重要作用及其与劳动就业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决定了在现代经济发展条件下,要妥善解决社会就业问题,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
结束语
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加强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性,把职业教育作为事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事来抓,进行总体规划,提出目标要求,制定配套措施,切实抓好落实。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协调,共同做好工作。全社会都要关心支持职业教育,形成尊重技能人才的良好风气和有利于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一大批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重任,为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证,因而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朱景虎,黑龙江省就业及再就业问题思考.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2. 胡鞍钢、李春波,新世纪的新贫困.知识贫困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
3. 阎建芬,我国劳动资源现状及就业政策分析.科技信息.2007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