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使用教辅读物的“三大误区”

2009-07-13 09:41贾德洲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09年7期
关键词:教辅读物意识

贾德洲

当前,读书诵经活动在陇原大地开展得如火如荼,师生之间掀起了读书买书的热潮。于是,各种教辅读物充斥市场:《倍速学习法》,《教材全解》,《新教材动态详解》等等。盗版的,正版的,鱼龙混杂,五花八门。笔者通过走访了解到:学生买了教辅读物,却不能正确使用。

一、束缚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指的是学生面临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强烈的困惑、疑虑,以及想要去探究的内心状态。这种内心状态,可以促使学生积极地思维,不断地提出新的问题,进而去解决。古人云:“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就非常准确地指出了“问题意识”的重要性。

而当前学生买来教辅读物,并不将其用在课前的预习和课后的复习上,而是用在课堂上寻找老师讲课过程中提问的问题的答案上。试问,长此以往,“问题意识”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内驱力如何产生?其求知欲望和好奇心又如何激起?

今年,我市又提出了创新教育。让学生在大胆实践、不断探索中提出新的问题,并通过问题的研究解决,达到知

识的内化。而这样利用教辅读物的学生,又怎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呢?

二、禁锢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课堂是创新教育实施的着眼点和最终落脚点。学习过程,实际上是学生对知识再创造的过程。不同生活经历、个性特征的孩子,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而不合理使用教辅读物,学生的思维就被囿于其中。因为教辅读物上就有专家对某一问题的分析和理解,学生毋勿须劳神劳力,分析之,探究之。这样一来,学生就被固定在了某种事先设计好的程序中,成为这种程序下的奴隶。

笔者曾听说过这样一节课:课前教师做了大量工作,下载了不少课件,设置了很多问题。课堂上,师生配合融洽,授课过程有条不紊。老师提出了问题,学生开始合作探究。探究得非常热烈,而答案却有出奇的一致,非常的准确——教辅读物某页某行。

三、为学生做作业提供了“方便”

作业是为了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的,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某一问题做出的判断,是知识的积累和再创造的过程.因此当作业一旦布置,就是学生根据现有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而绝大多数同学照抄教辅读物后面的标准答案。于是,学生的作业千篇一律,缺乏新意。更为可笑的是,答案中偶尔的一点小错误,也被学生原模原样“复制”到作业本上。

笔者今年任七年级语文课教学,前不久上完《音乐巨人贝多芬》一文之后,布置了这样一道题,“注意描写贝多芬穿着和外貌特征的语句,模仿这种写法,用几句话描写你最熟悉的一个同学的外貌。”某班有56人,55个人的答案可以合并同类项:他矮矮的个子,皮肤白净,饱满的额头上“寸草不生”,小眼睛上挂着一副瓶底厚的眼镜,羞羞答答的一副“大知识分子”形象,纤细的小手总喜欢下垂着(《倍速学习法》第152页)。

凡此种种,都是学生不正确使用教辅读物的表现。教辅读物,它只能是检测我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对某一观点的理解是否有失偏颇,拓宽我们的知识视野,熟练我们的运算技巧。而不能把它看做禁锢学生思维的枷锁,只有这样,教师才不会对着学生说:“当今的学生越教越差,当今的学越教越难教”。“呜呼,岂真越教越差呼,岂真不知缘何而差也。”

猜你喜欢
教辅读物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工会干部案头读物推荐
工会干部案头 读物推荐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对外汉语分级读物的几个重要问题
纸质读物的困境与出路
强化读者意识 提高教辅竞争力
试谈教辅出版的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