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景祯
我担任中学班主任工作已十多年之久,在工作实践中我不断地摸索和总结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经验,其间感触颇深的是:只有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和谐发展,才能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
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故事,也充分反映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在造就优秀人物过程中的作用。而在这几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中,我发现很多家庭教育基本处于随意性、盲目性和自发状态,产生了种种误区。如有的家长在物质上尽可能地满足孩子,而精神上对孩子关心不够;有的家长缺乏教育孩子的责任心,对孩子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有的家长不能做到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有的家长在教育过程中不能做到“教”与“育”一致;有的家长急于求成,违反规律,或实行棍棒教育,或无节制地加重孩子的学习负担;有的家长长年在外,对孩子的教育问题鞭长莫及等等。这些不良家庭教育环境给未成年学生的成长带来了十分不利的影响,成为导致学生过错行为甚至违法犯罪行为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在现代社会里,社会环境及其对孩子产生影响的因素越来越复杂,孩子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增多,能力也越来越强。因此,给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带来越来越多的困难。针对此类情况,我的具体做法是:
一、营造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一个充满活力,积极进取的班集体,肯定有一种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教师对学生充满尊重、关心、信任和期待,学生反过来也会给教师相应的、积极的感情回报。当这种感情达到一定程度时,会产生情感的迁移,由信任教师进而向教师敞开心扉,从而“亲其师,信其道。”形成强大的感情亲和力。因此,我平时注重对学生捧出爱心,倾注爱意,用和蔼的态度、亲切的语调、鼓励的目光、会意的微笑、赞许的点头、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激情换取学生的爱和信任,激发学生的亲和力。当然,这并不等于对学生的纵容。
为了营造这种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我首先是做学生的大朋友,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在课间,我会同学生一起游戏,随便问一问学生的生活情况、衣着冷暖等小事,想方设法同他们“套近乎”,用体贴孩子的心去关爱他们,让他们感受到如同母爱般的温暖。在课堂上,我经常鼓励他们,给他们表现的机会,给他们发表意见的空间,努力创造条件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快乐。同学们有了成绩或进步,我会当着大家的面肯定他、表扬他;他们偶尔有了过错,我就私下找他们分析、规劝,帮助他们纠正,给足他们面子,充分尊重他们的人格。通过演讲会、辩论会、歌咏会、故事会……“说吧”“聊天室”“——俱乐部”……总之,每次都围绕一个主题,采取生动活泼的形式,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如今年九月,结合第一个“培养民族精神活动月”,我在班上先后开了一个故事会——讲民族英雄的故事;举办了一个“说吧”——说民族英雄知多少,说民族精神有哪些;组织学生观看了一部电影——《郑成功》;搞了一次征文比赛——写读后感或观后感。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学生的民族精神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同时,通过这些形式多样的活动,充分调动了同学们的情感,增强了班集体的向心力和师生之间的亲和力。
记得我教过一个叫王洁的同学,他性格内向,沉默寡言。开学不久,因为一点小事和另一名叫李岩的同学打了一场恶架。我找他谈心的时候,他一直低着头,默口不开。我只好要求见他的家长,但他却说父母均在外打工,由外婆照顾。可是,有同学却告诉我不是这回事。我想这其中一定有原因,就将此事搁了下来。以后,我只要和他碰面,都会主动和他有一搭没一搭地说两句,甚至拍拍他的头,揽揽他的肩,做出一些亲昵的小动作。再加上采取了上述一些措施,慢慢地他也主动和我打招呼,和我之间有话说了。有一次晚饭后,他主动找到我,一副有心事的样子。我问他有什么事,他半天没有开口。于是,我就和他开玩笑说:“怎么,害羞了,如果在我面前不好说,那我去找位男老师来如何?”他连忙说:“不,不……郑老师。我……我上次骗了您,其实我爸妈在家。”我满不在乎地说:“我知道!”其实我在暗自高兴。“我骗您是因为……”“因为什么?”“因为我怕您在我爸爸面前告状,爸爸会揍我的。”“你爸爸有那么凶吗?”“您不知道哇郑老师,我在小学的时候,有一次犯了错,老师家访时告诉了我爸爸,结果爸爸把我狠揍了一顿,把我的手都打折了。”“那你在同学面前为什么不知道让一让呢?不是什么事都要靠打架才能解决的。”“我知道这样做不对,可是我爸爸告诉我,在别人面前一定不能服输,否则就会被别人欺负。他要知道我被别人欺负了,也会揍我的。”哦,原来如此。后来我跟他认真分析了这种想法的危害,还到他家里做了一次家访,找他爸爸谈了一次,这件事总算圆满解决了。
二、架设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情感桥梁
家长们普遍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强烈期望,而实际上有些期望值越高,往往失望也就越大。这样,家长们就会恨铁不成钢,随之灰心丧气,或失去耐心。于是,方法变得简单粗暴了,要么打骂训斥,要么放任自流。殊不知,这样下去孩子会变本加厉,愈发不可理喻。有的家长一提到孩子的教育问题,就会无奈地说:“我拿他确实没有办法!”
针对这些情况,我借与学生“亲近”的机会,有意无意地“套取”他们的家庭“秘密”和他们自己心里的想法(当然,我绝对不是侵犯他们的隐私),尤其是对有过错行为的同学,尽量掌握他们形成过错行为的根源。掌握这些“秘密”后,我就利用家访的机会,直接跟家长面对面,帮助他们消除与父母之间隔阂或误会。
例如我前面提到的王洁同学,在掌握了他的一些情况后,我就到他家里做了一次家访。一进门,他爸爸就说:“郑老师,真对不起,我没有管教好孩子,又给你添乱了吧。”我却告诉他,孩子在学校表现很好。他开始有些不相信,当证实后才如释重负地笑了。于是,我借机和他谈了一些孩子的想法,并就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跟他交换了意见。家长听后非常满意,表示今后一定注意方法,正面引导。从后面发展的情况看,孩子成器了,父子融洽了。如今,徐兵同学虽然已经毕业,但他经常来学校看我或给我写信,我们仍然像朋友一样,他的家长也经常念叨我。
另外,我还给每位学生建立了一张联系卡,将他们的家庭住址、联系电话记录清楚,经常进行家访或电话联系。我还要求每位同学每个星期回家后做一件感动父母的事情。比如给劳动回来的父母倒一杯热茶;给劳累了一天的家长打一盆洗脸(脚)水;给父母添饭;给外出打工的父母写信等等。正是这些看似小事的事情,使孩子与家长之间的亲情浓了,误会消了,隔阂少了。
二十多年以来,我不仅是学生的朋友,也是家长的朋友。我的工作也逐渐由主动变得“被动”了,家长们会有事无事地给我来个电话,发个短信什么的,有时他们来校看孩子或给孩子送东西,非要到我办公室里坐坐才走。有的家长还戏称我为“桥梁工程师”。
三、构建新的家庭教育环境
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浓浓亲情,这些都是教育孩子的基础。有了这些良好的基础,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能成材,我又开始着手和家长朋友一起构建新型的家庭教育环境,力求与学校教育同步,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在与家长达成共识后,我要求家长们做到:
1、善于和孩子交流
以平等的态度和孩子交朋友,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和学校发生的事情,抽时间带他们去游玩,让孩子感受到亲情。
2、在时间上既要监控他们,又要给他们一定的自由
既不能任其去留,又不能管得过紧,要和孩子一起拟订一个符合他们年龄特点和个性发展需要的、科学合理的作息时间,要保证给孩子适当的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空间。这样既能控制他们自由散漫,让他们劳逸结合,又能让他们形成一定的生活规律。
3、关心他们的生活
让他们一日三餐有保障,有适当的零用钱,关注他们的衣着冷暖和上学、放学的安全;放手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培养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
4、学习上能指导
在保证他们有必备的学习用品的基础上,坚持督促孩子完成家庭作业,并在可能的情况下给予指导和检查。
总之,通过采取这些有效的措施,通过不懈地实践和尝试,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和谐发展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得到了同仁们的一致肯定。为更好地贯彻和实施《未成年人保护法》,家长朋友们,老师们,行动起来,为孩子们做点实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