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燕
摘要: 建筑制图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制图职业技能的培养。教学应紧扣制图技能培养这条主线,从职业岗位出发优化教学内容,以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内容重构。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采用工学结合的教学方法,选择适合的项目以任务驱动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改变重绘图知识轻制图能力与行业脱节的思想。
关键词:建筑制图;职业技能;教学改革;工学结合
培养适应建筑生产第一线需要的技能型应用人才是中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提高毕业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是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在分析和研究就业市场需求的基础上,认真审视建筑制图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论述建筑制图职业技能培养的课程教学改革和实践。
一、建筑制图课程在中等职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等职业教育的《建筑制图》课程体系尚不完善,大多沿用高等院校的学科体系,成为高等教育的压缩饼干。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学生基础差,难以理解课程内容。
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学习处于中等偏下水平,文化基础较差,尤其是空间几何知识非常薄弱。《建筑制图》课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具有比较高的要求。因此,很多学生学习起来很吃力,对画法几何中较复杂的内容更是难以理解,加上教师缺乏相应的教具、模型和挂图,使得学生很难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
2.建筑制图学科体系的划分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建筑制图》作为专业基础课,一般开在其他专业课之前。学习《建筑制图》时,学生根本不具备建筑设计和施工方面的基础知识,对建筑设计及结构设计的要求和原理也不了解。现有的建筑制图学科体系课程,仅仅简单介绍了房屋建筑工程图的阅读和绘制方法。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学生绘制和阅读建筑工程图,并且符合视图选择、尺寸标注,那是比较困难的。结果造成学生在阅读和绘制建筑工程图时,只能将建筑物整体及其各个构造部分作为一个复杂的组合体进行处理。
3.教学内容与工作过程严重脱节。
现代工程制图要求出图快、精度高、效益好,必须采用计算机绘图。在招聘时,用人单位也将是否能够进行计算机辅助设计作为衡量毕业生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传统的学科教育体系从画法几何、制图基础、建筑工程制图和计算机绘图几个部分。如果不分主次地讲解教材中的所有内容,将会导致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对重点知识掌握
不扎实,在处理实际问题时,无从下手。教学内容与工作过程不能有效结合,造成教与做严重脱节。
二、以就业为导向促进建筑制图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
课程体系的改革应以就业为导向,立足于工程实践以培养职业技能为本位,让学生与就业市场零距离,提高学生在激烈的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1.从职业岗位需求出发,优化教学体系。
提高建筑制图课程的教学质量,根据职业技能的培养重构教学内容是关键。根据调查显示,学生就业方向是建筑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以及相关的设计部门,从事绘图、施工、监理等工作,因此识图和绘图的技能是他们上岗就业必备的专业技能。用人单位对学生制图能力的要求主要涉及制图和读图两个层面。
在读图能力上,企业要求学生:(1)能较快地读懂一套图纸,理解图纸间的相互关系;(2)掌握查阅技术规范、标准的方法;(3)能用索引符号查找相关标准图集。
在制图能力上,企业要求学生:(1)能熟练操作常用的制图软件,如 AUT0CAD、天正建筑等;(2)熟悉制图规范,制图表达准确,尺寸标注清楚合理,文字书写规范;(3)具备一定的徒手绘图能力;(4)能在理解方案或效果图的基础上绘制施工图。
结合用人单位的职业技能需求,笔者重新构建了建筑制图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可以划分为五个模块:(1)建筑制图基本知识;(2)投影基础;(3)识读建筑施工图;(4)绘制建筑施工图;(5)建筑设计软件应用。
2.根据职业技能要求设计实训项目。
针对建筑工程施工一线从事施工、技术、质检、资料、试验等岗位工作的技能为目标,根据岗位(群)对识图和绘图能力的要求,会同企业技术人员精心设计了教学项目。通过选择来自校企合作企业真实的建筑施工图为载体,以读、绘为目的,基于典型任务工作过程,依照该套施工图生成的先后顺序,结合由简单到复杂的递进规律,将实际工作任务设计转化为三类学习性任务:建筑图样认识与表达——建筑施工图图样识读——建筑施工图样绘制。并将每一类学习性任务按照由单一到综合的递进规律开发成教学模块和学习任务。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设计。
三、采取符合中职教育特点的教学模式培养职业技能
建筑制图课程以培养制图和识图职业能力为目的。为此,依据施工企业技术人员、质检员等岗位工作的内容要求设计实训项目,贯彻“行动导向”的教学思想,让学生通过完成不同的任务,以真实的工作项目为载体,完成项目任务,提高实践能力,掌握理论知识,打造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课堂教学环境。
1.开展项目法教学。
“项目教学法” 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依据教学目标,开发设计实训项目,实训项目取材于实际工作岗位的任务,变教学过程为工作过程,变被动学习为带任务工作。项目导向的教学,强调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者,让学习者通过完成项目,达到一定的目标,促使学习者完成学习任务。对每一个实训项目的设计,努力促使学生对多个知识点的综合运用,力求简单、容易理解,项目的成果必须是职业工作过程中的作业结果,以激发学习者的积极性。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保证了课程目标的落实。
2.创造想象的环境,进行启发式教学。
根据所讲项目内容为学生创造一个想象的环境,进行启发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时时刻刻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否则会使学生的思维僵化,无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独立的思维能力。比如在讲几何体投影时,模型演示是几何作图教学的主要方法,对分析形体结构,加强感性认识,形成空间概念有很大的作用。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对形体的剖析,通过设计和制作虚拟动画,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更加形象的表达方法,使抽象的理论变得直观、形象,容易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增加。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开展讨论会、座谈会、模拟“图纸会审”等方式方法,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思维活力。
3.现场教学和工地实习活动相结合。
中职教育的特点要求课堂教学要紧密结合后续的专业课服务,而且也直接影响将来的工作生产服务。因此,在教学中更要注重教学的实践性。制图教学在识图能力的教学中,给学生准备周边建筑的图纸实例,安排学生到正在施工的工地现场,观察工程图纸实例,让学生在真情实境中体验图纸表达的内容,让学生深切体验到知识的实用性,增加感性认识。在制图能力培养时,可以结合我们身边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建筑物的实例来复制图纸和从图书馆借到的相关的标准图集来教学,还可以适时地组织学生参观教学,到图纸所涉及的现场参观。这样图物对照,可以增强学生的新鲜感,快速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还可以组织学生到设计院、晒图社参观,让学生对图纸的设计和晒制过程有深刻的了解。
4.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形象生动、信息量大等特点。它可以把图形、图象、动画、音乐和语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的作用,使学生充分利用眼、耳、脑等多种器官,使教学内容直观化、趣味化和多样化,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通过多媒体技术来辅助教学,可以增加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例如能用动画演示复杂三维与二维相互转化过程,为学生建立空间立体的概念,能有效地刺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解决了传统教学中学生难以理解空间向平面转化的一系列抽象问题。
四、改革评价方式引导职业技能的培养
建筑工程制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基本课程,它体现知识与技能的交融。评价方式改革是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和教学内容改革相呼应。评价方式应把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核结合起来,建立复合式、全程式、多元化的课程考核体系,实行平时作业、卷面考试、上机操作、课程设计、职业资格证考核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评定学生学习成绩。实践证明,这种综合的考试体系有利于客观真实地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效果,有利于引导和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
五、结论
《建筑制图》课程改革的依据是职业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技术应用能力为目的,充分发挥建筑制图课程在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中的重要作用。教学改革实践要明确几点:培养目标定位是教学内容改革的基础,综合使用先进教学手段是教学内容改革的保证,教学考试方法的改革必须与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改革相呼应。重视制图知识的实践应用,培养符合职业技能要求的综合素质。
(作者单位:广州市海珠商务职业学校)
参考文献:
[1]谢坚.关于土木建筑图学系列课程改革的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02,(9).
[2]周章添.高职学院《工程制图》课程的教学研究与实践[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6).
[3] 刘靖,朱平. 高职《建筑制图》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 职业教育研究,2008,(2).
[4]陈玲玲.就业导向与高职高专图学课程教学改革[J].工程图学学报,2004,(3).
[5]李静,许卫华. 建筑制图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山西建筑,2005,31(9) :145-146.
责任编辑 李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