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中等职业技术 学校技能大赛的举办

2009-07-09 08:24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09年5期
关键词:大赛技能职业

今年,广东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迎来了一项盛事,全省首届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技能大赛火热举行,本次大赛涵盖了十大项目21个小项目,规模盛大,盛况空前,对我省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5月12日,《广东教育·职教》杂志召集技能大赛的策划专家、承办单位代表以及企业负责人,共同探讨中职技能大赛的举办的话题。

主持人:

陈昭庆:广东教育杂志社副社长,《广东教育·职教》杂志执行主编

嘉宾:

郑伟光: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

杨少光: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技能大赛首席专家

陈传周:中国亚龙科技集团浙江亚龙教育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黎永泰:广州市旅游职业学校校长

陈仕楷:中山市沙溪理工学校校长

侯丽新:广东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校副校长

何文生:广州市电子信息学校副校长

陈高路:广州市交通运输职业学校交通工程教学部副主任

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陈昭庆:今天,是一个特别的日子。一年前的今天,在我国西部的四川省汶川县等地发生了八级特大地震,造成了人员的重大伤亡和经济社会的重大损失。由此也激发了中华民族空前的爱国热忱和凝聚力,焕发了灾区人民众志成城、重建家园的决心和信心。今天,我省首届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技能大赛的最后一项单项竞赛刚结束,充分展示了我省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师生风采,振奋了精神,提升了信心。而我们聚集在这美丽的山水之间,共同探讨广东省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技能大赛的举办的新鲜话题,便是以扎实工作的方式来缅怀在汶川地震中失去的同胞们,以有效的创新成果来支持地震灾区的重建。这别具意义。

当前,在我省乃至全国都在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背景下,举办全省技能大赛,既是对周济部长提出的“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指示的最好的落实,也是我省贯彻《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举措。

在座的各位既有资深的职业教育专家,也有来自大赛承办学校、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学校代表,还有支持技能大赛的企业家,可以说全程参与了技能大赛的筹备和策划等工作,见证了技能大赛的各项赛事。今天一起来探讨共同感兴趣的话题,为今后大赛的进一步发展完善出谋划策。

郑伟光:中职学校开展技能大赛,既新鲜,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现象,是职业教育自身的办学特点所需求的,是职业教育贯彻“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能力为本位”办学思想的体现。

技能大赛对中职教育的影响可以概括为八个字:“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它的意义现在可能还不凸显,但若干年后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虽不敢说跟1977年恢复高考的意义相比,但相信会把它作为职教史上一个标志性的事件。我想可以用“四个促进”来形容它的影响:

一是促进学校教学改革。技能大赛必将促使学校更新教育理念,改善办学条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导教师开展教学改革。

二是促进教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现在,很多中职学校的教师大学毕业后就到岗,没有企业的工作经验,理论很丰富,实践能力较弱。所以,到岗后必须进行素质再造。而技能大赛能引领教师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学生技能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比如,上次在广东省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校举行的技能大赛教练培训班上,教师们就重点学习了“训练学生的方法,如何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以最好的质量完成机电设备的安装与调试”。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天,但老师们纷纷反映受益匪浅。

三是促进学生对学习的认识。技能大赛可使学生改变学习目的,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兴趣和信心。学生通过参赛不仅提高了能力和自信,对没有参赛的学生也有激励作用,有助于形成好的学习氛围和学习风气。

四是促进社会、企业和家长对中职教育的认识和理解。中职教育一直被视为弱势教育,不少人对其质量持怀疑态度。大赛展示了中职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自然会提升社会、企业和家长对职业教育的信心,也将促进企业对中职学生的需求,进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最终吸引更多的家长送子女到中职学校学习。

陈昭庆:郑书记详细地阐述了技能大赛的意义。正如他所说的,说不定技能大赛就像上世纪77年高考那样,会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座几位校长的学生在本次技能大赛中表现突出,对技能大赛带来的积极意义应该更有切身的体会。

陈仕楷:服装专业是我校的骨干专业,近两年代表广东省参加全国技能大赛,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充分检验了该专业学生的技能水平。如今大赛带来的积极效应已经出来:学生的就业率达到100%,服装专业的学生更是供不应求。在中山甚至全省,需要服装人才的企业,多数会来联系我校。

通过几年的参赛,我们发现大赛的命题和大纲很有前瞻性,与市场及专业的发展方向紧密相连。每次参赛后,我们都会根据大赛的要求作相应的教学改革。现在,学校服装专业的教学基本按照2007年技能大赛的大纲来开展,要求学生不仅要懂得CAD,要懂得纸样,要懂得设计,还要懂得裁剪和车缝,掌握整个工作流程的技能。而这样全面发展的人才,企业是很渴求的,所以企业很愿意招聘我校的学生。而学生上岗之后也很快进入角色,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如2007年全国技能大赛服装设计项目一等奖获得者现在深圳富怡公司担任培训讲师。

侯丽新:技能大赛对学校来说,是一个“催化剂”,或者说“引发剂”。我校在2005年参加了化工类的技能大赛,它就好像一颗石头掉进水里,激起了学校师生的积极性。说实在,一开始我们的压力很大。因为,学校要求要参赛就要赛出水平,就要认真准备,所以第一次是“狭路相逢,勇者胜”,那一次我们获得二等奖。第二次参赛我们就想有突破,总结了第一次参赛的经验,从细节入手,“细节决定成败”,获得了一等奖。第三次比赛在前两次的基础上,又有新发展,考虑了学生的技术、培训方法,以及心理训练和团队精神的培养,对技能大赛和职业教育的认识也更提升了。

陈昭庆:亚龙科技集团多次协办广东省乃至全国的技能大赛。作为企业方,陈总如何看待技能大赛的意义呢?

陈传周:从2005年“亚龙杯”广东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电气设备安装与调试技能大赛,到今年的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单片机控制装置安装与调试及英语口语竞赛等项目,亚龙与大家见证了广东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以及学生技能水平的提高,同时也见证了广东省在全国技能大赛中取得的优异成绩。

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技能大赛是展示职业学校办学成果、展示学生能力的平台,是扩大职业教育社会影响力的平台,是促进校企合作交流的平台,更是引领教学改革的主要渠道,它推动了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推动了师资队伍建设,推动了教材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高质量就业,也有利于企业找到高技能人才。

展示风采提升水平

陈昭庆:我也观摩了几场技能大赛的单项比赛,选手们熟练的技艺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技能大赛是展示职业教育风采的绝佳平台。现在,社会上有些人对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持怀疑态度,我想如果他们到过大赛现场,感受到技能的魅力,必定会改变这些看法。

杨少光:教育部一再强调职业教育技能大赛要展示职业教育战线上师生的精神风貌,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引领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这是在策划各项竞赛时要贯彻的一个基本原则。

技能大赛首先展示了师生的精神风采:一是教师敬业的精神;二是学生刻苦学习的精神。这一点广东的参赛选手表现很突出。如2007年,韩亚兰校长代表广东教师队参与全国技能大赛。从职称上来说,韩校长是高级教师;从职务上来说,他是副校长;从年龄上看,他已经50多岁了。但为了强化技能,他自己买了一台PLC机放到家里,赛前每天练习到凌晨3点多钟。这样一种精神面貌可以说是大赛的目的之一。在那次大赛中,韩校长也不负期望获得了一等奖中的第一名。学生组的顺德区梁銶琚职业技术学校和珠海市第三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也舍弃休息时间,苦练技能,展示了刻苦学习的精神风貌。再一个是展示团队合作精神。2007年,广东有一个参赛组打破学校的界限,由两个学校的学生组成。广东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竞赛项目的两个参赛队,囊括了一等奖的第一、二名,展示广东职业教育的风采。

其次技能大赛还推动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一是促进专业建设,促进专业教学改革。比如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项目,就想通过电子产品的装配,来说明电子技术已经渗透到日常生活各个领域,进而引导学校如何设置专业和课程。如果电子专业还停留在原来的基础上去建设,就会碰到瓶颈问题。比如专业定位,是培养生产电子产品的人,还是培养设计电子产品的人?是培养在生产线上检验调试的人才,还是培养一般的装配工人?如果不在电子技术发展的方向中去定位专业的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那么电子专业可能会走向没落。同理,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项目,也是想引导大家思考机电专业课程的设置。一些学校设置机械加工的课程,再设置一点电工技术的课程,就不假思索地称作机电专业,这是对机电专业的误解。通过竞赛,让大家明确:机电专业应该是学习生产机械设备及其电气控制装置安装、调试与维修专业;机电专业应把机械装置的装配、电气控制线路安装与调试、PLC控制程序的编写与调试、单片机控制技术应用等作为主要教学内容。

另外,我们也希望通过竞赛引导大家重视教学方法的改进。在教育部颁发的专业指导方案中,农林类、资源环境类、能源类、土木水利类、加工制造类、交通运输类、信息技术类等与电工电子技术相关的专业,都要求设置单片机课程。可是很多学校都没有开设这门课程,原因是太难,担心学生掌握不了单片机技术。在深入了解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我们通过技能大赛,设置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大家探讨单片机教学问题。

二是促进学校发展。不少学校在竞赛中受益匪浅,如珠海市第三中等职业学校,2005年,该校电工专业想招一个班,但只有20多人报名,千方百计凑足一个班。当年举行了第一次电工技能大赛。根据2005年的情况,2006年他们还想招一个班,结果有100多人前来报名。2007年全国比赛之后,该专业的规模已经发展到5个班200多位学生,报名者高达1000多人。

三是促进学校的实训基地建设。为了办好大赛,承办学校添置了先进的实训设备,按照“任务引领、工作过程导向,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于一体”的项目教学模式的要求,建设实训场所。广东省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校、珠海市第三中等职业学校、顺德区陈村职业技术学校等一批学校,建设了颇具规模的实训室,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学理念的更新,也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

最后是促进了实训设备的开发。技能大赛为设备的开发提供了思路。全国技能大赛电工电子技术技能大赛中各竞赛项目,指定了亚龙公司生产的实训设备。亚龙公司本着“既具有真实的生产性功能,又具有整合的学习功能”这一基本原则,开发的实训设备融生产和学习功能于一体,具有前瞻性。这就是总结了大赛经验的结果。

何文生:技能大赛之所以能促进教学改革,我想首先是它的导向比较贴近实际工作岗位的要求。我参加过多届全国及省的计算机比赛,以前是以学科和专业为主的竞赛,现在已经过渡到以工作岗位为依托,这是大的突破。事实上,很多时候工作岗位的任务仅靠一个学科是不能完成的,需要多个学科的交叉、综合才能完成。比如网络的搭建、综合布线等,单单有网络的技术是不行的,还要有硬件设备、软件和网页等方面的知识;而动画片制作,既要有计算机的技术,又要掌握美术的技巧。

另外,比赛项目的制定也是与时俱进的。如综合布线的项目我就加上了耗材,目的在于让学生养成珍惜材料的好习惯。而提倡低成本高效率,就是贴近岗位的特点。

技能大赛还融合了新技术、新知识。比如在动画制作方面的软件,三维的技术都有,这就有利于我们去选定今后的教学方向。尽管有的学校、有的地区不可能做到,但是明确了方向。

技能大赛对学生的就业也有帮助。有的企业全场跟踪学生的比赛,有一家企业甚至当场开出了6000元的高薪。

杨少光:所以说,技能大赛不仅提高学生的就业率,还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2005年全国电工技能大赛的第一名是顺德区梁銶琚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他毕业后留校当指导老师,现在指导全国技能大赛的师资培养。第二名是珠海市第三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他毕业后到广东科学院的信息技术转移中心做机电一体化设备的调试,现在已经担任工程师职务。而2007年全国技能大赛一等奖获得者罗川,在珠海佳能维修设备,待遇是5000多元一个月。因为技能大赛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在策划比赛项目时,能把工作过程和学习过程结合起来,把职业岗位的工作内容和学习内容结合起来,把学习任务和工作任务结合起来,在学校里对学生进行规范的有序的职业能力的训练。

陈高路:大赛对学校的发展和专业建设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如汽修专业,2007年只有我校和顺德区中等专业学校购买了比赛用车;2008年,拥有比赛用车的学校新增了佛山市华材职业技术学校、珠海市第三中等职业学校;而今年拥有比赛用车的学校已经有十几所了,单佛山一个市就有6所。从参赛队伍来看,2007年有4所学校参赛,今年则有15个代表队,20多所学校,93名选手,达到了2008年全国技能大赛一半的规模。由此可见,技能大赛的规模在扩大,影响力在扩大,大家的积极性在增加。这是因为大赛能造英雄,有荣誉的激励。另一方面,大赛还能造“粉丝”,英雄的出现是为了“粉丝”,这样大赛才有群众基础,才有生长的土壤。因此,媒体的作用也很大,要大力宣传。但既要注意到大赛的冠军,也要注意幕后的学生,对拿不到奖项的学生也要关注。这样不但造就了英雄,也关注了“粉丝”,促进了大赛的发展和进步。

以赛促进以赛引领

陈昭庆:技能大赛的影响是深远的,省教育厅也提出了通过技能大赛“以赛促建、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要求。我们应该深刻理解这十二个字的内涵。

侯丽新:“以赛促建”中的“建”包括硬件和软件。其中,硬件可以用钱买到。职业学校只要有资金投入,不愁硬件上不去。现在很多专业的教学设备企业不仅提供设备,还推出相应的课件和教材。因此,在硬件相同的条件下,“软件”做得好的学校才能真正拥有竞争力。首先是专业建设,包括专业标准、课程设置、能力培养目标。我们应该多向企业学习,建设专业标准。标准的制定对中职的专业结构调整很重要;其次是教师队伍建设,当专业教学设备企业向学校提供配套服务后,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应该怎样体现?职业教育需要什么样的教师?这是学校要思考的问题。因此,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以赛促学”是要借大赛实现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可持续发展。现在学生参赛的积极性很高。为让更多的学生关注大赛,从而产生对学习的兴趣,我们成立了“总控工班” “检验工班”,班级成员实行淘汰制,目的是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参加竞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学能力、竞争意识得到极大的激发,潜能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挥,大赛在学生中的影响面更加广。

“以赛促教”是指师资队伍建设。没有大赛之前,我们对于“软件”的建设比较模糊。但经过比赛,我们清楚目前师资队伍中最缺乏的是教学策划师。学校不乏优秀的专业教师,但教学策划师少之又少。有一次,我们与一家企业商谈化工教学设备生产的问题,企业的要求是学校要有教学设计,这对我们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是企业必须知道教学要求、设备要求、教学目标的要求,才能设计并生产出我们需要的设备。而借助于大赛,我校师资队伍水平得到提升,教学策划能力也得到改善。我们推出的一体化课程建设,已涉及多个专业的多门课程,教师课程的内容和组织方法设计中显示出很强的策划能力。

杨少光:技能大赛不能偏离职业教育的教育方向和培养目标。在比赛过程中,随着参赛学生越来越多,参赛时间越来越长,命题组可能会觉得比赛的题目应该越来越难才好,但这可能会偏离教学目标。竞赛是为了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而教育教学改革都是有目标的,因此不能无限度地提高难度,不能靠难度去推进教学,而是要紧紧把握住方向。比如机电一体化项目,有的学校搞得很难。实际上技术的难度是没有底的。以后要像江苏那样,把比赛覆盖到更多的地方,让更多的学校、更多的专业、更多的学生参与技能大赛。我想,这就是用行动诠释 “职教有技能大赛”的理念了。

黎永泰:我赞同杨老师所说的“不要把技能大赛搞成高考”。高考是选拔人才的,所以会有一些区分性的难题出现,越能够选拔尖子越好。而中职教育是要培养能上岗的技能人才,要以就业的需求为衡量指标。中职学生就算学到工程师或者是院士所需的技能,但到了岗位上是起不到作用的。

陈传周:职业技能大赛要面向所有的专业,为职业教育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为师资队伍服务,为广东的职业教育大发展服务。从师资的培训来看,通过技能大赛搞师资培训的做法在广东推行得很好。如中山建斌理工学校有位梁老师,从学校毕业后直接到校教学,缺乏实践经验,而参加技能大赛使他的教学能力、教学方法得到了锻炼,成长很快,现在不仅能胜任教学工作,到企业工作也没问题。现在老师们都踊跃参加大赛的技能培训,这对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教学水平,都有很大的帮助。

陈高路:大赛是指挥棒,能给学校予引领。许多学校直接将大赛项目转化为教学内容,贯穿于日常教学中。所以在设置项目时,要考虑项目的可操作性,是否符合学校教学的需要?是否符合学生就业的方向?汽车专业的比赛项目设置就很考究。今年我们比赛设置的二级维护项目,在汽车的实际生产维修中占了70%,并且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高,具有较高的教学价值。同时,项目设置也要与时俱进,把出现频率越来越低的项目剔除。

大赛还指导学校的教改。拿了一等奖的学校不仅仅是硬件优秀,在软件方面,如教改也出类拔萃,与企业的合作也非常好。我校积极响应教育部、交通部颁布的紧缺人才培养指导方案,推进课程改革,实践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逐步形成了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模式,编写了相应的工作页,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得到了加强。此外,我校与丰田、通用、雪铁龙等公司都有校企合作项目,再如顺德区中等专业学校、佛山市华材职业技术学校与当地的4S店都有紧密的合作关系。这是大赛的目的——让很多学校从大赛中受益。对很多学校来说,得奖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通过大赛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促使企业对职业学校教学效果的重新认识,鞭笞学校深入了解生产实际,从而加强了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学校从竞赛中获益了,无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每年的比赛都会参加。如果仅仅为了大赛而竞赛,那么输了一两次,可能就不会再来了。

形成制度变成常态

陈昭庆:“不要为了大赛而竞赛”这一点说得很好。因为大赛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方法,一个手段,一条途径。大家也经历了几次大赛,对于今后大赛的举办,有什么思考和建议呢?

郑伟光:中职学校开展技能大赛虽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但还有很多问题需引起我们重视,要进一步解决。

首先是组织工作。技能大赛的组织工作很庞大,从某种程度上看,比高考、中考更复杂。因为高考和中考就几门课,而中职专业非常多。不管是广东还是全国,都不可能开展所有项目的竞赛。因此,整个大赛的规划设计工作就很重要。大赛的制度构建、机构设置、队伍建设等也要进一步规范化,以确保大赛有序开展,确保大赛在公平公开公正的条件下进行,使选手们赛出水平,赛出质量,赛出效果。对于广东来说,一些有代表性的项目,有一定的比赛组织经验的项目,要考虑怎么在制度下常态化、规范化。

学校参赛的积极性非常高,投入了不少精力和资源。但参赛后,如果不能把比赛的经验覆盖、影响到所有学生,竞赛的意义和作用就会大打折扣。另一方面,把资源集中于少数学生,也体现不出大赛的公平性。今后,要把大赛的经验用来推动教材改革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推动学校整体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陈仕楷:省教育厅明确要把技能大赛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形成了一股竞赛的风气。但广东还有很多弱势学校,要让他们也尝到甜头,而不是每次都“志在参与”,这样子几次下来,他们就会失去兴趣,大赛也可能变成部分国重学校之间的比拼。我建议大赛的项目和难度可以适当调整,达到拉动大部分学校发展的效果,让一些薄弱学校有“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的期待。比如服装设计制作,可以开设一个车缝项目,要求选手们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这样子,开设该专业的学校都可以参与了。项目虽然简单,但熟练工企业还是渴求的。

我校连续三年参加技能大赛,谈一些组织大赛的体会:一是要出好成绩,就要让绝大多数学生参与技能大赛。我们在全校学生中进行动员,让每个学生有机会在学校里面成为省赛或者国赛的选手,然后按照国家竞赛大纲的要求,把培训全面铺开。二是要培养出尖子,既要立足学校的师资,又要有借助外界力量。如服装设计与制作项目,学校就引进了七八位全国知名的十佳设计师,这是我们取得好成绩的重要因素。三是要处理好公开公平公正的问题。处理不好,会伤到学生和教师的心。要让大家高高兴兴而来,服服气气离开。

侯丽新:大赛带来的学习精神和氛围一定要融入学校的教学活动中,要变成一种常规的教学活动,要不然参赛学校都很辛苦。因为把大赛作为一件特殊的事情来做,既有压力,时间又紧,做得很累,可能慢慢就会成为一种形式,就不可能在引领校风、学风的改变中起到有效的作用。我们应该研究如何把竞赛变成学校的常规工作,纳入教学环节。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每一个过程都是有效的学习,这样受益的不仅仅是参赛的几名选手,而是整个学校。

扩大覆盖逐步普及

陈昭庆:陈校长和侯校长作为大赛承办学校的代表,谈了一些切身的感受和体会,很有启发性,给了我们一个启示:竞赛不仅是获奖、拿金牌,使部分人成功,还应该通过大赛,吸引更多人的参与,促进更多人的发展。这也是大赛的选拔性与普及性如何有效统一的问题。

何文生:我也想探讨一下两个问题:一是大赛的参赛者毕竟是少数尖子生。应采取什么方法使得中职学校的学生都有参与的热情呢?有的地区希望覆盖到每个地方。想法很好,但未必能做到。首先,受生源的限制,中职生多数基础较差,对他们的要求不能太高,不要一味去与高职攀比拔高。比如说网络综合布线,本科搞,高职搞,中职搞,如果不定位好,都重复。今年,广东省中职学校计算机技能大赛我就加了一项非国赛项目——图形图像处理。目的是使我省开展了计算机教学、但网络设备缺乏或水平相对没那么好的地区和中职学校都有机会参与。今年的省赛我省22个地级市全部都能参加,全省参赛选手近200人,为我省参赛人数最多的专业。二是每年都搞大赛,能不能吃得消?大赛消耗的财力、物力、人力很大,压力很大。

陈高路:虽然说“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但这两者能不能对等呢?高考只要是拿到高中毕业证的,都可以参加,但技能大赛做不到这一点,不可能人人有份参与。我想之所以提出这个口号,目的是把高考和技能大赛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上。从这个角度出发的话,就要考虑到技能大赛的发展问题。实际上,技能大赛的直接受益面是很小的,仅限于获奖的选手、指导教师和学校。但间接受益面很大,因为大赛给了职业学校的师生一个展示的舞台。职校师生可以通过这个舞台,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改善职业教育的大环境,从而达到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从这个层面上看,技能大赛的受益面是与职业教育相关的所有人。当然,大赛也给了我们压力。普通教育的教师有高考压力,职教老师原来只有就业压力,现在有了竞赛压力。但是这种压力是好事,它是我们职校老师心向职教,改善教学的动力。

郑伟光:覆盖所有的学生是理想化状态,是不可能实现的。应该利用大赛推动教学的发展,给予理念上的促进和引领。大赛要解决功利化问题,如果不解决,参赛的师生压力很大,有悖于大赛开展的初衷。所以,我提出的大赛常态化,是指将大赛的思路和经验,辐射到所有的专业建设和教学。这样子,大赛就是对教学的一种检验。这样的大赛才能健康持续发展。在组织大赛时,大家都要有这种思想。

杨少光:大赛要普及,要涵盖所有地方、所有专业、所有学校,是不难的。因为“涵盖”指的是大赛理念的层层渗透,是指借助大赛的理念促进教学方法的改进,改变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方式。通过大赛,促进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

技能大赛还关乎教育公平的问题。江苏提出了“要把职业教育技能大赛覆盖整个地区,要把技能大赛覆盖所有学校,覆盖所有专业,覆盖所有学生”。要做到,有困难;可作为一个目标,有指导意义。但如何覆盖到所有的学生?我想应该这样理解。比如电工电子技术开展的竞赛项目的技术含量是比较高的,技术理念也是比较前沿的,这些技术中职学生能不能掌握?能不能学会?不能因为中职学生基础较差,逻辑思维欠缺,就说高职、本科的东西中职学生不能学。技能大赛已经证明了:PLC技术、单片机应用技术、变频器使用、传感技术等新知识和新技术,中职学生都可以掌握,而且还掌握得不错。要体现教育公平,首先就是中职学生能学的,就应该让他们去学。

另一方面,这些技术参赛的学生可以学,其他的学生为什么不能学?所以,要为所有中职学生创造条件,不是仅为参赛学生提供练习设备,更应该考虑大多数的学生。从技能大赛的成绩情况看,靠买一两台设备供参赛选手练习,而忽略整体教学和实训场所建设的学校,想要在全国大赛或省一级的大赛中取得好成绩,几乎是不可能的。要把大赛设备转化为教学设备,把大赛成果转化为教学成果,让更多的学生掌握新技术、新方法,这才是大赛取得好成绩的有效途径。

陈昭庆:各位的发言给了我几点启发。一是竞赛的形式要多样化。因为每个专业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都不一样。二是要正确处理竞赛与普及的关系。要研究如何把竞赛转化为日常的教育教学,包括把竞赛设备转化为日常教学设备。三是竞赛要考虑教育公平、均衡发展的问题,使职业教育的覆盖面更广。

何文生:竞赛的目的之一是促使每所参赛学校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是如何促进?今年的选拔方式是每个市只选拔一个队伍,因为珠三角地区的市实力相对较强,如果不加限制,它们有可能囊括所有的奖项。在制定方案的时候,我们能否考虑制定一些普及性更强,能吸纳一些偏远山区学校参与的项目,这样子竞赛的覆盖面会更广,效果会更好。

黎永泰:比赛项目的设置要考虑普及性,这个提议值得研究。而竞赛要普及,每一年都要科学合理地策划不同的竞赛内容,要不没有参赛的项目永远都没有机会展示。

发挥效应打造品牌

陈昭庆:大赛的影响及效益是显而易见的。要以此为抓手,为契机,进一步发挥大赛的综合效应,打造大赛的专业品牌,使品牌中职学生成为经济社会争要的紧俏人才。

黎永泰:是的。今年省技能大赛,在广东省内中职学校掀起学习技能的热潮,也引起了学校、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的极大重视。我认为,要把技能大赛办成一个品牌。这与“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这一观点并不矛盾。因为,高考是选拔性的,是从若干高中生中选拔出上大学的尖子生。而技能大赛不是,它是比高低,是普及性的,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心智、技能和发展需求来设置的。江苏省提出技能大赛要覆盖职业教育的每一角落,我觉得这是技能大赛的本意,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成长,最终实现职业教育“以技能为导向”的目标。广州市教育局今年专门发文指出要把技能大赛覆盖所有学生,对全市所有中职学校做了一次动员,这样做不仅仅是为了应对省级和国家级技能大赛,它还是一种教学手段,是一个教学过程。

根据教育局的文件要求,广州市很多中职学校开展了各式各样的技能大赛,包括专业的,也包括选修学科的。这其中还有一个用意是调整学生的心理,教会他们成人成功成才,推动他们的心智发展。大家都知道中职学生比普高学生,始终有一种“不如人”的自卑心理,但学校一样要给他们提供成才成长的机会。所以,一定要明确举办技能大赛并不是为了选拔人,而是通过技能大赛推动所有中职学生的健康成长。通过所有学生的参赛,推动他们学习技能的积极性,激发老师掌握技术、教授技术的积极性。

另外,技能大赛也是为了推进学生的就业而设置的,所以,必须办出品牌。世界上有几项烹饪大赛,如法国里昂举行的“博古斯世界烹饪大赛”,国内每五年举行一次的“全国烹饪技能大赛”,都被酒店、餐饮企业高度认同。选手只要获得其中一个奖项,身价百倍,企业都抢着要。因为这些大赛的水平是实实在在的,是大家公认的顶端品牌。

职业教育是为企业培养人才,所以还要与企业、行业的需求相结合。技能大赛也要引起企业的重视,要让企业从技能大赛中挑选高技能的人才。我校的校内竞赛,都会通知企业来参加。校企合作不仅仅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合作,它是多方位、多层面的,技能大赛也是一个很好的合作载体。合作得好,技能大赛就有生命力;合作得好,技能大赛就会受到企业的认可,就有可能成为品牌,真正达到“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的目标。

技能大赛要成为品牌,比赛项目的内容还该瞄准教育部门建议或者企业认同岗位的技能,要与行业、企业的岗位相结合,要有前瞻性。如现在人们对烹饪有健康、安全、美观的要求,高档的餐厅上菜都按个位上,因此在大赛中除了传统的大盘,我们还设计了几个单盘。这样子,大赛的获奖者到了企业能马上上岗,而不是比赛完之后,还要经过培训。比赛项目的内容除了前瞻性,还要注重基础。因为中职教育不同于高职教育,两者不能等同,等同了就没有教育的层次,就没有发展的需要。中职学校应该立足于中职的水平,设计大赛项目内容时应该着眼于技能基础、就业实用、作品有新意等原则。如烹饪技术大赛就把炒鸡丝作为一个比赛项目。这个听起来很简单,谁不会做啊?但是要做得好就不容易了:每一条鸡丝要切得很均匀,要大小一致,而色、香、味、形也要有创意。再比如面点制作,规定品种为提褶包,它是中式面点师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看起来也很简单,但广州市的参赛选手练习时,平均每人消耗面粉就多达数百公斤,有的学生手指都捏出血了。

大赛要创品牌,模式也应该科学合理。大赛既然是瞄准岗位的,模式就应该参照工作任务,采用工作过程的形式。烹饪技术项目的比赛就做到了这一点,我们设计的题目是任务引领式的,比赛的过程就是一个考题,融合了现代企业需要的技能。

大赛要创品牌,还必须公平公正。一是评分标准要公开,评分过程要公开。大家感觉到公平了,才能有参赛的热情。要把技能大赛办成大家都乐于参加的活动,必须做到下面几点:一是赛后要点评。让选手们清楚别人的长处和自己的短处,吸取失败的教训,通过提高竞赛能力,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二是要展示作品,促进选手之间的经验交流,让学生、指导教师都能有所收获。我校的烹饪一向是比较强的,但两年的比赛下来,我们发现对手的实力在逐渐增强,如今年珠海南屏中学的食品雕刻项目都已经进入了前三名,其他的项目也晋升前六名。因为通过大赛,大家交流了一些先进的烹饪技艺和新的菜肴品种,技能得到了提高。

还有,要明确技能大赛是一种好办法,而不是目标。它是推动中职教育发展,使学生学到本领,受到高质量教育,促进学科建设的好方法。

侯丽新:要把技能大赛办成品牌,我想要加强几个队伍的建设: 一是命题策划队伍。这是反映大赛导向和水平的重要队伍;二是裁判队伍。裁判的职业道德以及执裁水平都要高,另外裁判长的专业水平以及组织能力也应该有一定的要求,要能够把握赛程中出现的技术或组织问题,能够通过裁判工作向参赛学校展示大赛过程的公正与公平。我校今年承办的化学检验工大赛,聘请了广东省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郭利平教授担当裁判长,水平高,工作非常到位,这是大赛顺利进行的有效保证。三是竞赛组织队伍。大赛将成为职业院校每年都要举行的常规活动,那么服务于大赛的组织工作是很重要的。

陈昭庆:今天的座谈不知不觉进行了三个半小时,所讨论的话题涉及面比较广,影响比较深远。

从本次技能大赛举办的情况来看,体现出几点意义,可以概括为“四个力”:一是提高了学校的核心力。核心力包括了学校的综合力及影响力,通过大赛,学校要抓硬件建设,抓科研,重点加强对学生的技能培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二是提高了专业的建设力。首先要参加大赛的专业一定是骨干专业,必须要重点建设好;其次由大赛专业可以带动相关其他专业的建设。三是提高了就业的竞争力。从参与比赛的学生来看,他们参与了技能大赛之后,动手能力都有较大的提高,更容易被用人单位聘用。如中山沙溪理工学校的学生就业率达到100%,广州市旅游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经常参赛拿金牌,就业很抢手。四是提高了职教的普及力。中职技能大赛与高考不同,高考的主要职能在于选拔人才;而技能大赛只是一种手段、一条途径,便于检验职业教育产品的质量,有助于职业教育的普及。

审视技能大赛,具有“五个实” 的特点:一是实理。技能大赛要有理论的支撑,其强调的是务实的、具实践操作的理论。二是实力。参赛学生和指导老师都必须具备相当的实力。三是实训。大赛展示的多是实际操作能力,大多要经过长时间艰苦的实践训练。四是实用。大赛赛出的是真功夫,顶用好用。五是实在。凡参赛取得好成绩的,其作风及态度一定是实实在在的,虚浮之风难以得逞。

中职技能大赛刚刚起步,要确保它健康、可持续发展,就要正确处理好“六对关系”:一是选拔与普及的关系。凡大赛必然有选拔的功能,技能大赛在所难免,但它不同于高考的最关键的地方就是重在普及。既要强调拿冠军,更要重在参与。二是强势与弱势的关系。参赛队伍有强弱,队员水平有高低,赛果也有输赢,要处理好强队与弱队的关系,得奖与不得奖的关系。做到胜者不骄,败者不馁;高高兴兴参赛来,欢欢喜喜回家去。三是公开与保密的关系。技能大赛的形式多样,有的强调过程公开,有的注意内容保密。要把握分寸,适时适度,该公开的公开,需保密的保密,要像高考那样提升它的密级,确保万无一失。四是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比赛就有竞争,竞争就有对手。要学会在竞争中竞技,在竞技中学习。竞争是一时,合作是长期。好的竞争者,其实也是好的合作者。五是建设与改革的关系。为了参赛,需要加强建设:“软”的建设和“硬”的建设;有效的建设,多是一场改革:革弊图利,吐故纳新。要改革不适宜的大赛内容和形式,要建设逐步完善的大赛体系和制度。六是公平与兼顾的关系。公平是大赛的生命,没有公平就没有大赛可言。但在保证公平的前提下,可以在竞赛项目、获奖项目及名额的设计上兼顾各方利益,适当照顾薄弱地区及薄弱专业,从而保证大赛的长久生命力和普及力。

因时间及认识所限,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郑蔼娴整理)

责任编辑魏家坚郑蔼娴

猜你喜欢
大赛技能职业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大赛主题:我的阅读·我的童年
拼技能,享丰收
我爱的职业
五花八门的职业
最美证件照PK大赛
关于马术职业
盯紧!这些将是5年内最赚钱的平民职业
画唇技能轻松
小鲜肉不可不知的生存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