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语文·文化语文·修身语文

2009-07-09 08:24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09年5期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人文性工具性

黄 慧

摘要: 语文课程具有听、说、读、写的工具性功能与价值,同时具备求真、审美、向善的人文性功能与价值。中职语文是中小学语文功能与价值的延伸和升华,同时是中职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与心理素质教育的基础课。因此,中职语文应该是以知识性为基础的工具语文,以人文性为核心的文化语文,并在此基础上将知识、文化内化为学生自身涵养的修身语文。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工具性;人文性;修身性

《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的学科性质定义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课程教学目标中也指出:“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要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学习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和中职语文教学大纲,中职语文是中小学语文在更高阶段的发展,即通过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进行品德修养、审美情趣、良好个性、健全人格的培养。因此,工具性、人文性与修身性既是中职语文教学的三大本质属性,又是中职语文教学实践的三个基本维度。

一、工具语文:活学活用

语文首先具备听、说、读、写的科学工具性。《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将语文教学精确地分为四个学段:侧重识字、写字、阅读、写话(第一阶段)、习作(第二、三阶段)、写作、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第四阶段)。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课程教学目标则强调了应用能力的培养: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作品欣赏能力和浅易文言文阅读能力。由于中小学语文工具性功能并未完全实现,中职语文显然需要适当补充、提高语文的工具性功能与目标,才能适应职业学习和个人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因此,中职语文应该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更加凸现语文知识的应用性,使学生进一步提高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二、文化语文:以文化人

教育的目的在于以文化人。然而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这条原则往往被淡忘,教学的目的常被降格为知识的获得、分数的获取;教育也显得急功近利,满足于学生表象的道德“臣服”。这些情况归根结底在于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缺失了文化的终极关怀。

语文是文化的载体,而且本身就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语文就是建立在文化背景下进行的语文教育教学以及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进行丰富的文化积淀、文化熏陶。它是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精神塑造,使学生感受真善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高尚的人生情怀、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卓的心灵境界。然而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积弊已久。面对语文教学的这种现状,语文学科作为多门学科的基础学科,要做到真正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突破点,就是要在应试语文、工具语文的基础上实施文化语文,要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下,重新建构中职语文的教学理念;要在文化的视野中,从事语文教学。实际上,把语文教学放到文化的视野中进行,改变单一的语文教学模式,提升语文教学的文化内涵,是提高中职生语文学习兴趣,提升中职生语文素养,也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文化语文构建的并不只是中职语文教学的基础平台,更是学生人生发展的基础平台。

文化语文既是训练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活动,又是挖掘和利用语文中有价值的文化资源,对充满活力的生命个体进行文化体验、文化陶冶,以促进生命个体的精神提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活动。鉴于语文教师的专业文化素养,文化语文最好以文史哲这一范畴为主,然后是适当增加专业的传统文化,如对于医药专业的学生,可以增加祖国优秀的医药文化。对于一味地超越这一范畴的文化,基本上可以断定是“泛语文”。

三、修身语文:修身养性

所谓“修身”,就是人文性在个体心理上、行为上的具体体现,就是涵养美。从感性的层次来讲,是对人的理解,对人的宽容,对人的接纳,对人的尊重,对人的爱护和关怀;从理性的层面来讲,是对人类终极价值的追寻,对人类命运的忧患,对人类的诗意生存的追求。什么是修身语文?就是要“打破书本与生活的墙垛,填平学科与学科之间的鸿沟,让语文教与学成为充满奇妙的感觉、想象、思考、领悟的过程,在丰富的文化熏陶、传承、感染和建构中进行全方位的精神塑造……”,这里的“全方位的精神塑造”就是要求学生将文化内化为自身涵养,懂得去品析人生,深层地解读文本。语文本身承载着上下五千年人类博大精深的诸多形态的文化结晶。文化语文倡导师生一起去探寻、体验和理解蕴涵在教材文本中的真善美等的丰富意义,将文化本身的精神、人文内涵分娩于主体中,激活、唤醒和培育学生的价值感和人生情愫。修身语文就是建立在文化语文基础上对自身修养的提高,进而促进人的各种素质的全面发展。

实现人类自身发展乃是人类千百年来的美好理想。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最根本的东西就是人的本质。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把人的发展概括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人的自然素质、社会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发展,就是人的各种素质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题中之议,同时也是世界性的当代教育理念。日本的教育家在检讨20世纪的教育时提出,若忽视了“另一半的教育”,人就会变成“经济动物”。“另一半”就是人文素质。韩国在制定21世纪教育改革思路时提出:经济上学习西方,伦理道德上保持东方的文化。美国在总结20世纪的工程教育时提出了“大工程”的概念。“大工程”就是包括了人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经济、管理的大概念。

新中国中职教育在培养目标上经历过专才阶段、通才加专才阶段、通识加专才或者知识加能力、加素质阶段。我们正处在中职教育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时代,其中,文化素质是主体。中职语文应该是适应全面素质教育中的人文素质理念的修身语文。中国语文充溢着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同情他人的人性理想,也充溢着真情真性、至情至性的生命美学。因此,中职语文应力求成为修身语文的目标。

四、中职语文教学实践:工具性、文化性与修身性的有机结合

根据以上分析,工具性、文化性与修身性是中职语文教学实践的三个基本维度。需要指出的是,工具语文、文化语文和修身语文是相辅相成的有机统一。其中,语文的工具性是基础,文化性是核心,修身性是根本目标。中职语文教学只要掌握学生的特点和学习成才规律,对语文教学理念定位准确,选用内容、方法得当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语文教学要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以工具性为基础,以文化性为抓手,提高语文教学效果。中职语文教育既要注重教会学生熟练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这个交际工具,同时通过优秀的传统文化、民族文化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

其次,语文教学要“以应用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加强读写能力训练,强化言语实践。据我了解,无论是在校学生还是已毕业学生,很多都认识到自己写的能力较差,希望加强读写,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而我们目前的中职语文教学,“写” “说”的方面可以说非常薄弱,尤其是“说”,既缺少“说”的训练,又缺少“说”的教材。所以,教学中,笔者加强了“说”的训练,如课前5分钟演讲,情景对话,增加口语测试等,以求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交际能力。

最后,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为本。《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教育要为学生的“继续学习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这不仅确立了中职语文学科自身存在的价值,而且引发了教学内容的改变。基于此,中职语文教材必须体现“侧重读写,加强听说,能力为本,训练为主,分层有序,重在实用”的特点。因此,目前使用的中职语文教材应当被定位为:根据学生实际及专业需要,分为基础部分和选学部分。基础部分根据学生就业、升学等不同情况,选用综编教材,安排两个学期的学习,实行分层教学,学分管理;第三学期的教学则根据食品药品学校的专业特点,加入《实用应用文写作》。在具体的教学中要求根据专业需要进行选择,突出语文为专业服务,为学生发展服务的理念。如在秘书与办公自动化、医药营销等专业,我们就增加了课前五分钟演讲、小组辩论赛、模拟会议主持、嘉宾介绍等训练。第四学期秘书与办公自动化、化妆品技术等专业开设文学欣赏,以提高这类专业学生的文学素养,突出语文教学为专业服务的思想,其他专业以选修的形式满足学生的个人兴趣。事实证明,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修养提高了,优良率也有了明显提升。

(作者单位:广东省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曹明海,陈秀春.语文教育文化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2]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3]教育部人事司.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李中华.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华文出版社,1996.

[5]王明强. 中医药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小议[J]. 亚太传统医药. 2008,(8).

[6]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7]祝禧.“文化语文”与“教育回归”[N].光明日报, 2009-02-11.

责任编辑彭琳

猜你喜欢
中职语文教学人文性工具性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向量的巧用
浅谈“大语文教育”的灵魂
浅论中职语文教学与生活的有效融合
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的俄语专业实践教学
由《星际穿越》看科幻电影的人文性
行为导向教学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如何打造中职高效的语文课堂
译林版英语教材的人文特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