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 康
摘要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共情理论的研究,编制了大学生共情能力问卷,并对其效度信度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与效度,是一个较为理想的大学生共情能力的测评工具。
关键词共情能力大学生问卷编制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1 问题提出
共情又称“同理心”、“同感”、“深入”、“感情转移”等,人们对共情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末期,1873年德国哲学家Robert Vischer使用“einfuhlung”来表达人们对所见事物的主观的感受。到1909年Edward Titchener创造了一个新的英文单词“empathy”并把它定义为“一个客体人性化的过程,感觉我们自己进入别的东西内部的过程” 。Stotland和他的同事或许是再次重申共情仅仅是情感术语的第一人。他把共情定义为“观察者察觉到他人正在或将要体验某种情感的一种情感反应”,而且他认为不一致的情感反应也是共情,称为差异性(contrast)共情。
国内对共情的探讨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以护士和饭店服务人员为被试进行研究,还没有形成自己系统的体系。吕勤(2007)年编制了饭店服务人员的共情问卷。安秀琴(2008)等人对杰弗逊共情量表进行了编译和修正。有关共情测量工具的研制都是在西方文化背景下完成的,共情能力作为社会智力的延伸和拓展,其研究离不开具体的社会文化背景。国内有关共情量表的研究也多集中于服务行业,涉及面较窄。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对共情测量工具的进一步研究更具有现实意义。
2 研究方法
2.1被试
本研究选取了重庆三所大学的大学生300名。删除了缺失数据较多的和数据填写不准确的问卷20份,有效问卷280份。男生99名,女生181名。文科学生147人,理科学生133人。一年级至三年级的人数分别为193、71、16。被试年龄为17~24岁,平均年龄为20岁。
2.2研究程序
(1)收集资料。从我们对共情的界定出发,把共情理解为三个主体方面是本研究的研究思路。研究初始阶段,在分析相关文献,参考国外问卷的基础上,预期共情能力问卷包括他人情感识别、自我情感识别、观点采择、情绪分享、共情正正应对、共情正负应对、共情负正应对、共情负负应对8个维度。为了检验预期维度,保证编制的问卷符合我国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对构想的维度编制了部分题目进行了专家评定。通过专家评定,对构想维度作了调整。将原来的八个维度调整为识别、识别模糊、共鸣、理解、逆反应对、一致应对。
(2)编制正式问卷。共情主要是对他人情绪情感的识别理解,通过专家评定,我们发现在进行共情量表项目编制的时候,如果没有统一的情绪情感标准,在编制各个维度的子项目的时候容易产生混乱。因此,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将情绪情感的类别分为快乐、愤怒、恐惧和悲哀四种基本情绪, 并兼考虑“厌恶、羞耻、悔恨、嫉妒、喜欢、同情”等方面进行编制。
在编制出初始项目之后由十名心理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仔细查阅了各个项目,将不易理解或意思相近的项目标示出来,随后对这些有问题的项目进行修改或删除,制定出大学生共情能力的正式问卷。正式问卷共52个题目,采用五点计分,从“从来不是这样”到“总是这样”,依次计1~5分。为了避免同维度项目之间的相互干扰,项目编制好之后进行了乱序排列,并设置了8道反向题目。
2.3问卷施测
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测试,由研究者和一名助手共同完成。测试前向学生说明来意,宣读指导语,等所有学生都明白后开始施测,学生作答完毕后现场收回问卷,时间约为30分钟。
2.4统计处理
剔除无效问卷后,原始数据的录入使用SPSS 16.0统计软件包,并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采用的工具是Amos 4.0软件包。
3 结果与分析
3.1探索性因素分析
为了检验数据是否适合做因素分析,首先对大学生共情能力问卷的数据进行了Bartlett球形检验,检验值为3127,p<0.001,说明各项目间有共享因素的可能性。同时,样本适当性度量值KMO为0.803,表明数据样本适宜作因素分析。
对初始问卷的52个项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斜交旋转。结果显示符合原来构想的6个维度假设。6个维度累计方差贡献率为40.836%。对数据分析结果进一步分析发现,维度结构比较清晰,原来构想的同维度项目大多聚到了一起。根据分析结果,去掉在多个因素上都有较高载荷以及不易解释的项目26个 ,对剩余的26个项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运用主成分分析法,限定6个因素做斜交旋转。结果显示,6个因素累计方差贡献率41.89%,项目因素载荷在0.458~0.750之间。因此将大学生共情能力的维度归结为以下6个方面:因素1:共情识别;因素2:识别模糊;因素3:理解;因素4:共鸣;因素5:一致应对;因素6:逆反应对。
3.2信度检验
本研究考查各因素内部一致性信度,对(下转第169页)(上接第164页)大学生共情能力问卷数据进行“Cronbach %Z”检验,得出识别、识别模糊、共鸣、理解、逆反应对、一致应对的%Z系数分别为0.688、0.451、0.578、0.629、0.430、0.525。总量表的%Z系数为0.645。达到了可接受的水平,说明本问卷有较好的信度。
4讨论与展望
根据预测结果的探索性因素分析和正式结果的验证性因素分析,最终确定了大学生共情能力的6个主题: 识别、识别模糊、共鸣、理解、逆反应对、一致应对,删除了26道题目保留了26道。验证性因素分析研究表明,大学生共情能力的6个维度结构模型较好地拟合了观测数据,支持了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研究结果。同时,本研究考察各因素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均达到可接受的水平。因此,本研究编制的大学生共情能力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适合测大学生共情能力的状况。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选取的样本数量过少,只在重庆地区选取了300名被试,使得在数据统计时受到很大限制,统计结果不尽完善。因此还需扩大样本,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校标关联度等的研究,以进一步完善和修订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