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批评和被批评的勇气和容量哪去了?

2009-07-08 02:57
科教导刊 2009年25期
关键词:浙大院士勇气

王 攀

上海交大自主招生一道面试题——“谈谈你对浙大院士论文造假的看法,如果你是浙大校长,你会如何处理这件事情?”让许多浙大学子无法接受。不少同学翻出了上交大的“旧账”,如汉芯造假事件、高考秘密录取名单事件,甚至有同学提议用类似的考试题目回敬对方。

“浙大院士论文造假”的丑事被上海交大一名老师在自主招生中用作面试题,让浙大的学生很郁闷。除了网络声讨外,浙大学生还翻出上海交大涉及的汉芯造假事件,甚至建议母校以牙还牙,把上海交大的丑事做进试题当中;浙大招生办尽管没有像浙大学生那么反应激烈,也没有准备以牙还牙,但还是表示了不满——“如果问题涉及到兄弟高校,而且是负面的、情况还未查清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就可能会不太恰当”;而上海交大招生办在接受采访时,一是表示事先不知道,二是解释属于个别老师所为——划清界限的言外之意明显。

上海交大这名老师仅仅是把“浙大院士论文造假”作为一个社会热点设计到面试题里,而且也只是在一个面试老师和几个被面试学生的小范围讨论,不可能产生什么影响,所谓影响兄弟学校之间的生源竞争,因为这一事件早已公开,就是影响也是之前形成的。但浙大师生因此就做出激烈反应,而上海交大也因此诚惶诚恐,在新闻所涉及的相关人中,除了那个出题的上海交大的老师外,从他们的反应看,两个大学都没有显示出批评的勇气和接受批评的雅量。

同行不揭短,是社会潜规则。但大学应该与此绝缘,因为“为科学而科学、为学术而学术、为真理而真理”是大学恪守的价值准则,而这个价值准则的前提就是具有批判精神,否则,科学、学术、真理也就失去了本来面目。学术造假是直接违背大学的这些价值准则的,可以说是大学头上的“癞疮疤”,对于当事大学来说,绝不能像阿Q那样不敢正视自己头上的癞疮疤,而不仅仅要有自我批评的勇气,更要有接受同行批评的雅量;对于同行大学来讲,看到“兄弟院校”头上的“癞疮疤”,更要有批评的勇气,而不是惺惺相惜,这才是大学的精神。

只是,很遗憾,上海交大一名老师仅仅在自主招生的小范围面试中提到“浙大院士论文造假”,就立刻招致浙大师生的不满反应,上海交大也急忙与“肇事”老师划清界限,这一幕发生在具有批判精神的大学,实在不可想象。从浙大和上海交大的反应看,我们看到了大学批判精神的式微,那名把浙大院士论文造假作为试题的老师,在这样一个“同行不批评”的潜规则肆虐的环境里,是如此凸显。因为一道试题,浙大师生的“不厚道”和上海交大害怕“不厚道”,不过是大学这块干净的象牙塔,丢失精神贵族的身份的一个注脚而已。

猜你喜欢
浙大院士勇气
《院士的中学时代》(第二辑)
顾诵芬:“90后”双院士
寻找勇气
勇气
浙大,你是我永恒的南极星
Jin Yong’s ZJU Years: “Wisdom is the Goal”
你的勇气如何
前行的勇气
院士违反科学道德将被取消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