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玲 秦 旻
摘要日益增长的青少年犯罪率无疑是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大阻碍。少年强则国家强,少年富则国家富。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学界提出了各种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措施,主要有司法预防、学校预防、家庭预防和社区预防等。本文将从学校德育的角度谈一谈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问题。
关键词德育预防青少年犯罪
中图分类号:D9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6-296-02
一、青少年犯罪现状及特征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比例居高不下,据调查,中国刑事犯罪中的70%以上是青少年,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中国乃至全世界刑事犯罪中的热点话题。总的来说,目前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特征表现为以下几点:
1.犯罪年龄偏于集中:近年来我国的青少年犯罪人员中,年龄在15-16岁的占70%以上,而且这个比例呈现出逐年上扬的趋势。
2.犯罪模仿性强,手段成人化、现代化、多样化:网络的盛行,电脑的普及,电视、影视的快速发展使得一些不良的思想,现象,被青少年所模仿。当年香港拍摄的古惑仔系列电影,被相当一部分青少年所崇拜,并趋之若鹜,百般学习。这些就使得相当一部青少年的犯罪手段开始脱离他所处的年龄段和思维世界,如近些年来利用毒品,麻醉剂,迷幻剂犯罪的青少年比重开始增加。其次现阶段的青少年犯罪手段也突破了传统的犯罪手段和模式,融入了高科技因素。如:网络、手机信息等犯罪。
3.犯罪暴力性倾向严重,容易在冲动的情况下犯罪。
4.侵犯财产罪严重。当前青少年犯罪中,抢劫罪盗窃罪两项共占总数的71%,在过去的五年中这两项罪始终占据前两位。①
5.问题家庭的孩子更容易犯罪。问题家庭使得孩子身心留有阴影,很多孩子其性格脾气违背了常理,容易产生性格扭曲,犯罪倾向较重。统计显示,父母离异的家庭子女犯罪是健全家庭的4.2倍。②
少年强则国家强,少年富则国家富。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日益增长的青少年犯罪率无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的一颗毒瘤,因而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对青少年犯罪问题尤为关注,并提出了各种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措施,主要有司法预防、学校预防、家庭预防和社区预防等。笔者将从学校德育的角度谈一谈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问题。
二、德育的定义及理解
德育,顾名思义,是指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关于德育的定义,在不同的国家、同一国家的不同阶级、同一阶级所处的不同时代,对德育的定义都有所不同。③我们国家的理论界对德育所下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辞海》说:德育是“道德教育的简称,在我国,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义包括政治教育(即政治方向和态度的教育)、思想教育(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育)和道德教育(即人的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的教育)。狭义仅指道德教育。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意志、行为等方面的教育。”④二是《教育大辞典》说:德育是“形成受教育者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在社会主义中国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⑤此外,还有学者认为:德育是指帮助受教育者提高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教育,它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与此对应的德育素质包括思想素质、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⑥
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教育大纲(试行)曾指出“德育既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但笔者认为我国学校德育教育中的德育,特别是针对青少年进行的德育教育应是大德育教育,除了涵盖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还应包括法制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的德育教育。
目前和未来的社会是多元的社会,经济性的社会,充满压力的社会。社会需要的不再是单一的只会读书,成绩好的人,更多倾向于需要综合能力强,心理素质高的多元化的人才,即在思想、道德、政治理念、心理素质等方面都过硬的人。所以人们在做好智育,体育的同时,德育(大德育)也同样必须做好。
三、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毛泽东曾明确的指出“未来中国的教育必须做好德智体三方面”并且指出了学校德育教育的第一性,指出了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曾讲过:“青年期是一个狂风暴雨的危险时期”。自青春期始,青少年的身体虽己发育成熟,然而在智慧、认识、情绪调控、社会经验等诸方面,仍延续儿童不成熟的水准。⑦由于生理特征的加速发展,使得他们在个人需求,人生追求,自信等方面和对自己、对他人、对生活、对学习、对交际的态度,以及适应环境的方式与心理体验等,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青春期的青少年向往未来,对未来充满理想和希望,并且强烈渴望他的需要能到满足,使他的理想有得以实现的平台。当他们不合理或不切实际的需要难以得到满足或在他们遇到困难、阻扰、挫折时,不满情绪和不平衡心理随之产生。在此情况下,如果缺乏正确的教育和引导,有甚者就可能会产生极端心理,向违反其需要的人或社会实行攻击报复行为,最终走上犯罪道路。
此时学校的德育教育就尤为显得重要,而且这种教育的重要性要高于家庭和社会等其他方式的教育,因为:
第一,青少年在成长和定位的阶段,除去吃饭睡觉,其中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时间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孩子所面对和相处的世界的三分之二以上是在学校,面对同学和老师。此时的青少年接触学校的时间远远多于家庭和社会。青少年的思维模式,习惯,性格,生活方式等很大程度上受老师的熏陶,同学的影响。
第二,青少年更倾向于听从教师和学校的教导,经历过少年和青年时代的人都依稀记得在面对师长时的那份既怕又敬的情怀。更值得一提的是;笔者在与亲戚和朋友家正值青年或少年的小孩接触中发现:比起父母他们更愿意接受来之教师和学校的教导。
第三,我国是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道德社会,在孔子的思想中,尊师重教是很重要的,这是华夏几千年来不变的延续,人们自出生到懂事的那刻起,家长及社会各界便授予其此种思想,学校、教师在中国青少年心目里始终是一种神圣的形象,对青少年的影响尤为重大。
第四,我国升学体制的弊端,使得学校和家长只注重孩子的成绩,不对孩子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进行辅导教育,使得孩子只知道成绩,不知道做人,只知道升学,不知道修身。而此时学校德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第五,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许多机制还不健全,在目前,对我国来说,采用社会形式的方式对青少年进行德育教育可谓少之又少,几乎没有。政府将这一重任赋予学校。
四、目前我国学校德育的现状和不足
(一)德育范围过于狭窄,对青少年的心理素质,法制教育等十分匮乏
很多锒铛入狱的青少年,在审问时对所触犯的法律表示惊讶,因为在他看来,他认为一些行为是不犯法的;对北京市100名在押未成年犯调查显示,学校经常进行法制教育的仅占11%,有时或很少教育的占64%,没有进行过法制教育的占28%。⑧还有另一些青少年犯罪动机相当可笑,只是因为同学嘲弄了他,心里便承受不了,丧失理智采取过激行为,最后导致犯罪。
(二)德育教育趋于形式
目前我国很多中小学校由于迫于升学压力,重智轻德,只注重学生的成绩,而将德育浮于表面。一位在校小学班主任透漏说:“思想品德的打分标准其实就是根据学生成绩的好坏,平时听不听话,估摸着打的分。”这样做使得成绩好的学生处处受宠,成绩差的学生处处碰壁,遭白眼,遭唾弃,人为的划分了等级。于是一部分成绩差的学生自甘堕落,开始游手好闲,一旦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便走上犯罪道路。
(三)教师不能很好的胜任德育工作
在我国,很多教师自身从未受过系统的德育教育,还有一些甚至不知道德育的概念及所涵盖的内容。教师本身就缺乏心理管理和法制的基本知识,让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来预防青少年犯罪,效果可想而知。
(四)德育实施手段不当
一些教师,对学生错误的行为采用体罚的方式进行阻止,不考虑他们的感受,增加了学生内心的怨恨,导致行为更加古怪。一旦有诱发因素,便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五、如何有效运用学校德育预防青少年犯罪
(一)创造良好的德育环境来预防青少年犯罪
德育环境是“教育者为实现德育目标和任务而设置或使用的具有教育因素的环境。”⑨俗话说:“环境改变人,环境造就人”,良好的德育环境会使受教育的青少年更易于接受,更能被感染,从而自觉的塑造自我,养成良好的品德,远离犯罪。因此学校,要杜绝社会不良人员、不良作风进校园,抓好校风建设,兴建一些课外活动场所和设施,组织有益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活动,努力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
(二)扩大学校德育教育的内容,突破传统德育理念
在组织好传统德育教育的同时加强青少年法制、心理等方面的教育来预防青少年犯罪。可根据中学生不同年龄层次,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制教育活动,如组织法制巡回报告,举办模拟法庭、讲座、图片展、知识竞赛、失足青少年现身说法等,使青少年法制教育更加形象化、具体化,让学生在法制实践中体验法律的作用,教育和引导学生养成依法律己、依法做人、依法维权的行为习惯。
加强心理教育。青少年违法犯罪,往往始于心理危机,青少年不良行为的预防矫治,应从“不良心理”开始。⑩在各年级学生中开设心理健康课,定期对学生心理状况进行测验调查,并对心理异常者及时进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解决成长中的烦恼。从而使青少年增加承受能力,提高心理素质,减少因心理素质差而冲动性犯罪。
(三)提升教师的德育水平和综合素质
在传道、授业、解惑方面,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就指出教师占有特殊地位:因为陶冶学生的品德,传给他们知识,培养他们才能,发展他们专长等等,都是教师的重大职责。豘孔子将提升学生的品德修养作为教师的第一己任。教师要完成这一要任,就必须加强自生素质,自身修养,为人师表。
(四)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方法,来预防青少年犯罪
德育要从学生思想实际出发,紧密结合实际,回答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只有教育者入情入理,才有受教育者入心入脑。
1.掌握青少年的内心动态,当出现问题时通过语言、文字等交流媒介,在心理方面给青少年帮助、启发和引导。豙教师可以通过自身对学生的了解,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询问和朋友式的交谈,从而掌握学生的内心动态,帮助他建立诉说和发泄的空间,使其得以宣泄,从而走出心理阴影树立正确的认识,避免因长期内心困扰,性格扭曲而犯罪。
2.及时化解青少年之间的矛盾、冲突。青少年尚属生长发育阶段,处理矛盾的方式并不成熟,这就需要教师及时予以引导,从而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交际方式,正确处理与同学、家长、教师的关系。从而避免青少年因为人际关系的僵化,走向孤僻,最终诱发犯罪。
3.尊重青少年的合理的个性需求。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个性和追求,青少年也不例外,我们对青少年进行教育时,不能一味要求他们尊重其他人的需求,而牺牲自己的需求。长期这样,他们容易产生不满的情绪,从而产生抵抗他人,抵抗社会的心理,增加犯罪的诱发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