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玲
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教学的基本特征,化学实验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培养科学方法和创新能力均能产生积极有效的作用。课堂上教师应千方百计地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身体验化学实验操作过程,在化学实验操作过程中去发现新问题、萌发新思想、形成新思路、寻找新方法、开拓新领域、获得新知识和技能。化学实验对化学教学的具体作用有如下几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堂优质课,常常一开始就能扣住学生的心弦,而实验是激起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首要外部因素。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如果能巧妙地安排一些简单易做、变化莫测甚至让人匪夷所思的小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知的欲望,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如高一“钠”的教学,首先演示“水生火”的实验(在蒸发皿中放入少量乙醚和绿豆大小的金属钠,然后用滴管滴入2~3滴水,结果蒸发皿中冒出熊熊火焰),学生观看到这一违反“常规”的现象,既兴奋、又好奇,产生“水火不相容,为何水又能生火呢?”的疑问。这样巧妙地创设求知氛围,将学生引入到极兴奋的求知状态之中。
提高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
教师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情况下,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提出与新课有紧密联系,富有趣味性、启发性、开放性的问题。如:1)水为什么能生火?2)发生了哪些反应?3)结合本实验,能设计出其他类似“水生火”的实验吗?再如讲了Mg在CO2中的燃烧,但没讲Mg在SO2、NO2能否燃烧,在这里可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假设或猜想、验证猜想、得出结论,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问题的目的,是不把每个知识点现成的结论硬塞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书本,有针对性地独立思考甚至激起学生产生亲身体验实验操作的欲望,通过实践探究得出结论。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学生的探究热情被激发以后,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发展思维,首先让学生结合书本知识,紧密围绕要解决的有关问题,寻找信息,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运用猜想、估计、推理等方式设计实验,亲身进入探索情境之中。其次教师则要根据本堂课的学习目标,提供相关的实验条件。再次,教师根据学生的探究情况,做适当的点拨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疑难。如学习“钠的物理性质”时,做完课本实验后进入问题点拨:1)联系铁的物理性质,思考金属的物理性质一般包括哪些方面?2)由实验可得到钠的哪些物理性质?3)钠投入水中,有何现象?能得出何结论?4)怎么样归纳钠的物理性质?实验探究一定要围绕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设计,目标明确、层次分明,这样才能探有所得、究有结论。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讨论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如实验操作失误、现象理解的偏差以及由实验衍生出的知识问题。教师则要注意观察,注意提炼,适时点拨、引导,组织学生讨论寻求问题准确的答案。由于学生长期沉浸在自学自悟的认知探究活动中,学生学习的问题就会越来越多,问题倾向就会越来越大,求知欲望就会越来越强烈。教师则要引导学生大胆发问,大胆想象,互相争议,通过辩论、评论,有利于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激发出多向思维和换角度思考的能力;有利于形成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勇于表达和勇于表现的能力。在问题讨论中养成合作探究、团结互助的良好习惯。
培养学生的迁移创新和科学的猜想与假设能力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问题讨论,获得比较圆满的答案,从而产生了成功的喜悦,知识领悟能力、学习自觉性必然增强。教师应再次举例,启导学生进行知识类比,让学生通过联想,形成“新”的发现,得出“新”的规律,在面临新的问题情境时,能迅速找出新旧知识之间存在的共同要素,从而确定所需解决的新问题可归属于已有的何类知识的延伸或扩展,使学生获得的知识合理迁移。科学的“猜想与假设”使学生的薄弱环节,学生大多只是遵循教师预设的方案,探究教师想要的答案,思维发散十分有限。为此,要利用化学史如原子结构的“西瓜模型”“行星模型”到“电子云模型”,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发现的科学精神,让学生敢于猜想与假设;通过“反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让学生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改变原有理论的适用条件或保留原有理论而重新解释反例、指导方法让学生善于猜想与假设,如铁生锈原因探究的假设,启发学生从生锈的铁所处的周围环境(空气、水蒸气等)出发,提出铁生锈的各种假设;加强对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发展学生猜想与假设多样性品质。
化学实验在提高学生素质上具有整体的、综合的、独创的功能,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发挥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激励学生改进实验方案,引导他们通过实验去发现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那种自觉的、勤奋的、实事求是的、敢于创新的精神,从而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作者单位:河北省迁安市赵店子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