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良艳
化学是以一门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新课标的高中化学更是突出实验的重要位置。那么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如何上好实验课,使学生从实验出发理解化学概念和原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化学教师应该探讨的问题。本文主要谈如何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造就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学生理解化学原理、概念,巩固化学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探究化学实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了最佳环境。本文探讨通过创新各种化学实验教学来深化和创新知识,对学生进行多种思维方法的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以演示实验为主线,奠定创新基础
创新的核心是思维,而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只有发现问题,才能引起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因此,教师应注意诱导学生质疑问难,让实验成为学生探求知识的有力途径。为此,在课堂教学中,为培养学生能力,开发智力,笔者把很多只由教师演示的实验,改为由几位学生上台一道随笔者讲解进行实验,也就是边讲边实验。这样既可以方便学生观察,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例如在学习“氯气的生产原理”时,笔者对实验部分就是这样处理的。先让学生回忆水中通入直流电的有关现象、反应方程式之后,笔者提示:“将电极插入食盐水中,接上直流电,现象又会怎样呢?”因为学生以预习,所以有的学生脱口而出:“现象不同。”笔者马上说:“还是让事实来说话吧!不过,你们思考一下为什么不同?”笔者首先让学生观看关于“浩瀚的大海”“海水晒盐”“氯气的用途”的录像,请学生观看氯碱工厂生产氯气的流程图,使学生知道海水中存大量的氯化钠,明白氯气的应用、生产原理等问题,然后与学生一道完成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实验。实验内容包括:1)电解饱和食盐水实验装置的连接;2)接通直流电源进行电解;3)检验倒扣在铁钉上的试管中收集的气体;4)观察倒扣在碳棒上的试管中气体的颜色,闻一闻气体的气味。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启发学生思考回答实验中产生的问题,形成科学的结论。
实验证明,边讲边实验教学是可行的好方法之一,经过这样训练的学生,操作能力,观察能力都比以前有明显提高。实验经这样处理,使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状态,变成学习的主人,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通过设计性实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不是天生固有的,而要靠后天培养,创新意识是创造发明的前提。要强化学生学习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激发创新兴趣。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在化学教学中,创新活动主要以创造实验为表现形式。在化学实验中运用知识,不仅是学习知识,而且是创新的必要途径。设计性实验能激发学生创新欲望,对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都起到重要作用。例如在学习Fe2+、Fe3+转化的探索实验,让学生在课前自己完成实验的猜想和设计,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和完善,并从中筛选出安全、有效的设计方案进行实验。这个实验的设计宗旨是让学生模拟和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即:问题→猜想→设计实验→探索研究→解决问题。以下是Fe2+转化为Fe3+的研究过程。
1)提出问题:Fe2+如何才能转化为Fe3+?
2)猜想:Fe2+→Fe3+,元素的化合价升高,因此在变化过程中,Fe2+作还原剂,需加强氧化剂(如Cl2、Br2、HNO3、酸性KMnO4溶液等)。
3)设计实验:向试管中加入1 ml 0.1 mol.L-1的氯化亚铁溶液,加入几滴新制氯水,振荡,再向试管中滴入3滴KSCN溶液,观察现象(溶液变血红色)。
4)探索研究:Cl2是强氧化剂,可氧化Fe2+——2Fe2++Cl2=2Fe3++2Cl-,产生的Fe3+与SCN-反应生成血红色物质。
5)解决问题:Fe2+转化为Fe3+时,需加入强氧化剂(如Cl2、Br2、HNO3、酸性KMnO4溶液等)。
对于Fe3+转化为Fe2+时,研究类似,结果:Fe3+转化为Fe2+时,需加入强还原剂(如Fe、Cu、I-等)。通过实验探索,使学生的创新兴趣得到充分挖掘,激发创新意识的产生,推动创造力的形成。
通过学生分组和课外实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许多心理学家和创造学家认为,创造由模仿开始,然后才逐步发展为独立创造。因此,让学生重复科学家的研究思路,不仅亲自获取新知,而且引发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化学创造能力是指进行化学创造活动获得创造成果的能力,是一般的创新能力在化学研究和化学学习领域中的特殊表现。目前教材中所要求的学生实验中,都规定相应的实验目的、实验用品和实验步骤,若让学生按教材的实验步骤进行演示,实际上是性质的验证实验,达不到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目的;而在分组实验中,让学生去发现,去创新,这样就可以锻炼学生的创造实践能力。例如讲“氯气的性质”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很快就掌握氯气的化学性质。
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开展课外实验活动,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参观厂矿,探索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设计实验习题,可以使学生增长知识,扩大视野,开发智力,激发学生探索研究化学问题的浓厚兴趣,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笔者结合课堂内容进行课外实验活动,主要有2种形式。
参观厂矿,考察生活如结合“氯气的生产原理”,组织学生参观烧碱厂,参观硬水软化,粗食盐水的过滤,电解饱和食盐水产生烧碱,产生的H2、Cl2引燃,制盐酸的整个流程,加强电解食盐水的知识;结合“铁的冶炼”,组织学生参观钢铁厂,了解高炉炼铁、转炉炼钢的原理,对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成立课外实验活动兴趣小组成立兴趣小组,利用课余时间,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课外实验。一方面,可以培养老师的小助手;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化学尖子生。笔者指导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开展小实验,如加碘盐的鉴定、腐竹中有无淀粉、酸雨测定、净水变色、白纸显字等。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验,认识和理解化学对人和社会的贡献和价值,认识化学就在身边,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使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实践,更好地培养创新能力。
总之,通过演示实验、设计性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和课外活动实验等创新实验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和非定势思维,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全面提高化学教学质量,效果明显,值得推广借鉴。
(作者单位:湖南省汨罗市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