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玉萍
怎样学好数学,是刚步入初中的同学面临的共同问题。学生在小学学习数学时,往往偏重于模仿,依赖性较强,独立思考和自学的能力不够,很少去探究知识间的联系和应用。到了中学,这种学习方法必须改变。那么如何学好数学呢?下面从“几个把握”谈一谈笔者的建议。
把握课堂,使探究活动更有价值
课堂教学不仅仅是掌握知识的教学,它需要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感受和体验成功学习的快乐。
数学教学不仅仅是课堂教学,要激活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就要把课堂做大,把学生的课前、课后带动起来。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课前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收集材料,采集信息,寻找问题解决的依据,自主探究发现数学知识和规律,形成自我尝试问题解决的思想方法;课中,教师组织学生交流,思辨各自观点,提出存在的疑问和问题,达成认知共识,形成数学思想和方法,进行相关问题解决;课后,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应用课中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进行数学实践活动,达到再学习、再发现和再研究的境界。
优效教学,就需要教师留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多一点,空间大一点,环境宽松点。致力提供新材料,设置新情境,提出新问题,让学生感到课后还有很多的问题没有解决而且有兴趣去解决。这样的学习过程,把学生被动的学习变为了主动的探索,这不仅符合小学数学内在的本质,而且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既激发了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习能力,更是学生获得获取知识的方法。
把握学法,使学习活动更富生机
优效教学,需要教师把握课堂教学的起点,把准教学的节奏、难度、深度和宽度。这就要十分清晰学生要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这样学?
数学教学不只是计算教学,也不只是结果教学。它不仅要使学生学会数学知识,还要使学生学会数学方法;不仅要使学生学会数学思维,还要使学生形成数学技能;不仅要使学生学会独立学习,还要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并且形成对数学知识和数学学习的情感,体悟数学的价值。因此,必须把学生过去的接受性和被动性学习,变成学生的主动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发现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
“自主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方式,更是学生学习的一种能力、一种品质,它需要学生的主动投入、参与、体验和反思。“自主学习”并不等于学生“自己学习”,也不等于学生“自由学习”。自主学习也是学习的一种手段,它是实现教育效率和效果的捷径。学生学习数学决不仅仅是学习知识,形成技能;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决不仅仅是速算能力;数学学习决不是为迅速地得到正确的答案;数学知识不仅仅是外显知识,还有默会知识。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应考虑学生学习的基础、目标、动机、习惯、内容、策略、过程、结果和评价等因素,去精心设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这样才能使学生获取有效的自主学习。
关注经验自主学习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因此,正确把握学生学习所需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经验、思维能力、思想方法、学习习惯、学习兴趣、价值观念和意志倾向等,是有效展开学生自主学习的保证。
关注差异学生的学习是从依赖走向独立的过程,自主学习是有教师帮助的。学生刚开始学习的时候,通常由于知识较少,也没有经过自主学习的训练,在学习和自主学习两方面的进展必然都很缓慢,在很大程度上仍然要依靠教师的指导,教师就可能要花比传统教学中更多的时间去指导学生,指导的内容包括学习的内容和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通过一定的训练,才能使学生将自主学习的策略内化。同时,教师要十分清晰学生间学习的目标、学习的方式、学习的能力和学习的品质的差异性,以便有效地组织和展开学生自主学习活动。教师要充分照顾到学生间的差异,允许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提出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提出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运用自己熟悉的方式、方法和策略解决问题,教师要适时地给予放手,给予指导,这就可以使学生在各自原有的水平上都得到发展,从而体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课改理念。
关注独立在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时,教师要注意根据学习内容,向学生提出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学习目标,注意创设让学生独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的情景,并给予适宜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尝试进行问题解决。当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时,他们可能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可能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可能找到的方法比较繁琐、费时,也可能找到比较简捷、灵活的方法,不管怎样,教师都应该积极鼓励和肯定学生。另外,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意识和习惯。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水平和能力常常会表现出差异,教师必须要正视和充分利用这种差异,积极鼓励和引导那些花时少、问题解决快的学生去认真检查,去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创新精神和学习品质。
关注交流合作交流既可以集聚学习信息,相互启发,又可以集聚智慧,取长补短,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能力。交流什么,怎么交流,什么时候交流?是一个科学的命题。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学生在交流和比较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及适合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交流活动让学生感受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比较问题解决多样化策略中各种方法的特点,学会优化方法,选择适合自己的一种和几种方法,体验问题解决的成功快乐。同时,教师要结合不同水平、不同能力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积极鼓励和要求学习能力高的学生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问题,并与人交流。
交流不只是简单地相互讲述和“吵吵闹闹”,教会学生学会倾听,学会提取信息,学会相互点拨是有效和优效交流的保证。同时,合作交流必须建立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没有独立的思维活动,合作将是高耗低效。
把握评价,使思辨能力不断彰显
在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习惯于学生快速得出正确的答案,信息的采集也局限于获得正确的信息。对错误的、有偏差的结论,不是直接否定,就是视而不见,失去了极为有利的学生思维活动时机和有价值的学习。真正的、有效的教学,应该是各种信息不断碰撞的教学,各种矛盾解决的教学,各种问题研究的教学。学生学习的情趣,对数学的态度及最终的学习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所设计的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评价,特别是过程性评价。
评价的方式与方法是多样的。教师一要培养学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评价,精心的组织与训练学生,让学生养成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的习惯,从而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二要引导学生学会相互评价,对学习信息进行相互处理。相互评价过程是一个思维碰撞的过程、再造的过程、优化的过程和建构的过程,远优于教师简单的直接评判。
(作者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第八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