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才成
探究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是要改变至今仍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大量反复操练的学习方式,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的变革。本文就高中数学探究教学的教学原则谈以下几点。
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就是教育者借助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将人类的优秀文化科学知识和经验转化为受教育者的品德、才能和智慧,从而将社会的精神财富内化为学生主体性素质的过程。建构主义认为,个体是通过积极主动的心理建构获取知识的,学生学习的目标不是由教师硬性设定并强加给学生的。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学生应当是建构活动的中心、认知行为的主体,学生作为主体的作用,体现在认知活动中的参与功能,而这也正是主体性教育的精髓。主体参与要做到全员性、全面性和深入性的统一。全员性,就是要使学生身与心、知与情都动起来参与学习实践,而不是单纯地在认知方面参与教学活动;全面性,就是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上,给学生阅读、思考、交流、活动的时间和机会,而不是某个环节上让学生主体参与,其他环节依然是教师主宰课堂;深入性,是指要不断提高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质量,要保证每堂课学生有一定量的理性参与和创造性参与活动,要重视观察、概括、推理、联想、想象等多种思维活动,重视多向、逆向思维。通过参与学习活动,不断培养学生
的主体性,即自学的能动性、独立自主性。
主导性原则
随着教育教学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在课堂上至高无上的地位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但这决不意味着教师从此成为可有可无的角色。强调学生主体参与的同时还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教师不应被看成是“知识的传授者”(更不用说是“知识的贩卖者”),而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因此,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教师是课堂教学过程的策划者和导演者——如何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如何诱导启迪思维;如何循序渐进引向纵深;如何挑起纷争推波助澜;如何力排众议,正本清源。数学课堂不应是教师自己唱“独台戏”的舞台,而是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活动场所;学生不应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有思想、有感情,能够主动思考问题的主体。教师要努力创造一个供师生共同活动的教学过程,要充分信任学生,允许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知识,在活动中历练能力,在活动中获得发展。总之,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他是数学建构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和评估者,服务于学生的建构活动。如果在课堂上仅有学生探究,而无教师引导,则容易放任自流;仅有教师的传授,而无学生的探究,将会违背培养具有主体性一代新人
的终极目标。因此,教学活动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活动。
问题解决原则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也是数学发展的动力源泉,用问题可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和调动探究意识,展现思维过程。所谓问题解决原则,就是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按照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围绕教学内容设计出阶梯式的问题系列,从而创设一定的思维环境,把学生的思维带到最近发展区,激发学生积极主动、自由地去想象、思考、探索,从而解决问题或发展规律,并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通过问题解决,对学生进行元认知开发,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与素质的提高,并促进智力结构与非智力结构(动机、兴趣、信念、意志等)同步和谐发展。这一基本的教学原则也是与建构主义理论所倡导的观点相吻合的。
适应性原则
适应性原则是指问题的难度、提出方式等必须适应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在探究教学中,探究内容既不能过于复杂,需要太长的时间进行探究;也不能太过简单,学生很容易就可以得出结果,从而失去探究的兴趣。一般情况下,探究问题的解决所需要的能力应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内,学生通过对他们已有的知识、能力的提取和综合,经过一定努力是可以进行探究并能得到结果的。
探索和执行心智发展的适应性原则,其目的就是要使问题的难度、教法的选择与学生心智发展的顺序协调统一起来,有效地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事实表明,那些远远高于或低于学生原有心智发展水平的问题,不但不能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反而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自卑感或者变得骄傲自满,从而降低学生的探究兴趣,
影响其能力发展。因而并不是所有学科内容都适合探究教学,必须遵循适应性原则。
民主性原则
民主是人们进行科学探索的重要保障,是解放人类智慧、推动创造的动力。而探究教学要求学生在现有科学结论的基础上,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且还要对此进行科学性和批判性的反思。因此,探究教学更需要一种民主的气氛和民主的方法。民主性原则就是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千方百计地使学生能大胆发言、质疑问难,特别是敢于发表不同见解、别出心裁、标新立异。对于正确的见解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不正确的见解也不要批评,可采用讨论、辩论的方式,集思广益,达成共识。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在探究未知过程中师生关系的平等性。教师要理解和尊重学生自己所有的学习行为,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成就感,从而使学生各自的创造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作者单位:广东省阳春市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