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凤
在当前的教育教学中,无论是多么优秀的班级,还是多么普通的班级,总会出现不均衡的学习程度,学生要么是出类拔萃的,要么是学习感到困难重重的,其中还有更多的是平平常常的。由于学生的接受水平、认知水平以及社会实践经验等等的不同造成了他们的千差万别,笔者认为,这终究是学生理解能力的差别,以至于最终反映到表达上,出现了更为显著的差别。
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动脑筋,想想那些切实可行的方法。笔者曾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摸索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那就是巧用对比,学生在对比中,对问题的理解会逐步加深。
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通过比较,学生可以发现文章写得好,好在何处;词语用得妙,妙在何方。从而加深理解,在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然后又能指导写作,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对比能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比较,可使语文一课一授的方式演变为课内外联系,运用新旧知识贯通的方式,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明显增强。
对比可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提高已越来越引起语文界的重视,而要达到这一点,单凭一课一授的方法是不行的,只会获得一些支离破碎的知识;只有通过比较,才能使学生获得较全面的文学知识,从而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对比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语文素质。语文教学如果仅仅局限于语文课本,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是不可能的,必须加大阅读量。而要达到这一点,需要教师的指导。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课文同类的角度进行比较阅读,就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弥补课本的不足,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面从几方面来说明一下。
1.词语的对比。在语言表达中,运用不同的词语,表达效果也明显有异。语文版五年级上册第一课《想当一棵树》中,诗的每小节开头都采用了相同的句式:“想当一棵树,先要学会它的沉默”;“想当一棵树,先要学会它的姿态”;“想当一棵树,先要学会它的雅量”……连续几小节都用“先”要学会。教学中,让学生按照平时表示顺序的词语去换一下,即用“先”、“然后”、“接着”等词语,并引导学生体会其表达效果,学生认识到用这些序词,那树的品质就有了主次之分,显然它“沉默”无声的优点是最为主要的,最应学习的,而其它的品质则不显得多重要、多突出;而作者都选“先”要,那树的“沉默”、“姿态”、“雅量”……这些品质都是主要的,这些优点都很重要,都是不可缺少的,应该同时去学习,是不分先后、主次的。通过选择的对比,学生对树的优秀品质感受更深了。
2.句子的对比。相同的意思用不同的表达方法,其表达效果也会大不相同。同样,在语文版五年级上册第二课《美丽的三谭印月》中,结尾一段是这样写的:“月色溶溶,灯影朦胧,波光闪闪。众多游人到西湖赏月,划船,一片欢歌笑语。这不就是人间天堂吗?”笔者首先让学生认识到结尾一句是反问句,并让他们把它改为另外的说法,学生说可以改成这样的句子:“这就是人间天堂啊!”这两个句子形式不同,语调不同,但意思一样,但为什么作者没有采用第二种说法呢?通过对比朗读,学生认识到,句中已经蕴含了作者对西湖景色由衷的赞叹,但还是以反问的语气去肯定自己的意思,以不容置疑的口气进一步强调、突出对西湖景色的称赞,这比第二种说法表达效果更好。
再如,选读二《酸枣情》中有句:“伴着枣香,我的失眠竟奇迹般的消失了。”笔者启发学生采用不同的说法来表达这句话的意思,有的说:“我已不再失眠了。”有的说:“我的失眠症从此消失了。”……学生通过比较理解出——原句不仅有失眠症消失的“快、意想不到和不可思议”,而且还有作者那种无意中被治好的无比兴奋的喜悦,这是其他句子无法表达到的。
3.语言风格的对比。我们的文章和影视剧作品中的人物语言几乎都是文绉绉的书面语言,即使是六七十岁的老人,还是十几岁的孩子,抑或是村姑野夫,说话中都会用不少的词语(实际上都是作者的语言),都失去了活生生的个性语言,看不出年龄、身份、文化水平的区别,失去了生活的真实与自然。偶尔看到方言土语,倒觉得无比自然、舒服、亲切。如张爱玲有一文中写道:“他们为娶我,一分没花。”多自然啊,那是因为没有拿腔说“一分钱”,只一字之差,感觉有天壤之别,这就是大家手笔。又有一作家写喝水:“我们头也不抬地喝着,真甜!”感觉直接说出,言简意赅,真实自然,其实当时都会有那样的感觉。
口语化语言运用得好的作家大有人在,冯骥才就是其一,在语文版五年级十册中,有一篇他的文章《刷子李》,上面此类语言比比皆是,让学生深深体会到了语言的妙道。如“那白点儿即刻没了,再一松手,白点儿又出现了。奇了!”“没了”、“奇了”的口语化表达,多真实啊!作者若说“没有了”、“奇怪了”则大为逊色。再如“行内的生气愣说不信。”把这句说成:“行内的生气非说不信。”是不是韵味大减呢?还有“倘若没这一手,他不早饿成干儿了?”“完了!师傅露馅儿。”等等,这些生活化的语言就是最美的语言,原汁原味,无需雕琢,胜似加工润色,一板一眼的书面语。
4.文章构思的对比。文章布局谋篇不同,那么它们的主题、情感也将大为不同。写雨天让伞、帮助同学的习作司空见惯,却都落入一定的俗套。而一学生却写雨天放学回家,在校门口看到盼望家长来接的同班同学,她和同学同撑一把伞,并送同学回家。等小作者回到家,已淋湿了半个身子,妈妈见了很是恼火,同学说清原因,妈妈更是恼羞成怒,严厉斥责。这位同学依此写成文章《不该做的好事》,并在结尾写道:“本以为做了件好事,却不料换了妈妈的一顿臭骂,我做错了吗?老师不是经常让我们去帮助别人吗?到底谁说的对呢?”文章到此戛然而止。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学生认识到此文有新意,尤其结尾更是委婉含蓄,令人回味无穷,言虽尽而意犹存。这是那类俗套的助人为乐的作文所望尘莫及的。
对比的方法可运用到教学的每一环节和学习活动的每一项中。在阅读中,选择不同程度的学生去读,能让其他学生从不同的阅读表现中感悟到如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到“唱读,一字一词地读”是错误的。在课堂上回答问题,通过对比不同学生的回答,让学生学到怎样表达是准确的、全面的、深刻的、到位的、有创意的。在造句中通过对比,让学生学习什么句子是通顺的、完整的、生动的、富有趣味的。
对比的方法还可用到日记指导、作业指导、口语交际指导中,甚至还可运用到课文思路的多种再设计的指导中。总之,它可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对比方法的运用,终究会对学生的学习大有裨益,也终究会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