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武金
近几年来,在中小学英语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一部分小学生会“说”不会“写”,一部分中学生会“写”不会“说”。听力跟不上正常的语速,阅读理解不了文章的内容,“听、说、读、写”能力畸形发展。“四会”达不上教学目标。尤其是农村中小学生表现突出,英语教学中存在着“聋子”、“哑巴”、“瞎子”和“瘸子”现象。
中小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畸形发展,除了一些客观原因之外,英语课文教学策略也是影响中小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英语课文是学习语言知识和训练语言技能的综合材料,是目标语言知识的高度凝练,是掌握基础知识的必要阶梯。认真学好课文,掌握好语言基础知识,是每一位学外语者的必经之路和基本方法。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语言的各种要素,诸如字、词、句、语音、语调及语法知识的学习和训练主要是通过课文进行的。如通过朗读课文训练语音和语调,通过课文句子的学习掌握字词的用法,通过句子结构的分析学习语法知识,通过整篇课文的学习增强语篇意识和提高语感能力。通过课文学习不仅可以获得有关外国天文、历史、地理、民族文化习惯和科普知识等,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运用语言能力。
笔者总结三十多年的教学经验,回顾教学英语的经历和体会,主要采用了如下的英语课文教学策略:
1.翻译法。首先,静听课文录音和教师示范朗读,模仿课文录音,自我大声朗读课文。其次,理解课文大意,熟悉课文内容,翻译课文句子。再次,看译文口头说出英文。然后,按照译文笔头翻译成英文。最后,将英文对照课文进行自我订正。这样经常训练,能迅速提高“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能力,效果显著。
2.听写法。听写生词、词组、短语、句型和课文中精彩的段落,然后要求学生将听写的内容朗读出来。对于训练学生的“听、说、写”的能力很有帮助。
3.提示法。给学生提供课文中重要的单词、短语。让学生按顺序,以词造句,连句成篇。然后,将短文朗读出来,这是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说话能力。如:The third unit of Book 7A。How do people celebrate Halloween?→celebrate→favorite→on October 31st→dress up→play“ trick or treat”→make pumpkin lanterns→have Halloween parties→eat lots of special chocolates and candies.
4.问答法。教师设计出一些概括课文内容的问题,使用疑问副词when、where、why、how(many/much/soon/often/old/long等)和疑问代词what、who、which等,逐一要求学生口头回答。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教师问,学生答;二是一个学生问,另一个学生答。这是训练“听”和“说”的好方法。
5.看图说话法。教师展示课文图片,学生根据图片内容说上几句和十几句英语。教师根据课文段落内容画上简单图画,由学生看图说话,从而把课文大概意思说出来。这对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有好处。
6.表演法。对于具有对话或戏剧表演内容的课文,分配给各组学生课后准备。上课时,让各组学生到讲台上表演。这样不仅能满足学生的表演欲望,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能力的舞台,还能营造较为轻松的学习气氛,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英文兴趣和自信力。
7.缩述法。缩述法就是让学生把较长的课文缩为一个梗概后复述出来。学生可以把课文分成若干部分,根据各部分的关键词,经过加工形成课文梗概,这对训练学生的语篇意识和“说、写”能力有显著效果。
8.改述法。改写课文的体裁、人称和时态等形式,然后将其口述出来,这对训练学生“说、写”能力以及语篇和语感能力有效果。
9.填空法。将课文的整体结构呈现出来,抽去句子中的生词或新词组,让学生概括原文内容,将其补充完整。这对于训练语感能力、写作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有好处。
10.泛读法。课文教完后,教师根据该课文的体裁和内容,去英文报纸上或其他材料上找出与该课文同类体裁、同类内容的文章,将其打印出来发给学生,作为课后补充阅读材料,扩大词汇,并扩展学生的视野,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学习英语的兴趣。
在具体的英语教学实践过程中,还应该理解和弄清“听、说、读、写”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语言的认知过程看,“听”和“读”是语言知识的“输入”,“说”和“写”是语言知识的“输出”。如果没有知识的“输入”就不可能有知识的“输出”。所以,应该提倡复述课文,最好是能够背诵课文。因为复述课文或背诵课文是在“听、读”和理解课文熟练到一定程度上产生的结果。精读课文后,千方百计地使课文中的字、词、句子、语法等知识长期记忆在头脑中。
只有通过多听、多说、多读和多写,把外在的知识内化为新知识,才能为“输出”运用做好铺垫。在运用阶段,才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交际。反过来促进知识的“输入”和“内化”层次的提高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从“听、说、读、写”能力之间的相互辨证关系来看,“听、说”是口语,“听”是基础,“说”是结果。“听”是“说”的前提,“说”是“听”的提高。“读、写”是笔语,“读”是基础,“写”是结果。“读”是“写”的前提,“写”是“读”的提高。没有大量的阅读就不会写。“写”的能力是从“读”得来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这个道理。
任何语言都包括口、笔语两种。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不能偏废任何一方。只会“听说”不会“读写”,变成光会说话的“瞎子”;只会“读写”不会“听说”,变成了语言上的“聋子”和“哑巴”,这些都不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所以“听、说、读、写”是语言基本的四种表达能力必须全面培养,均衡发展。“听、说、读、写”是教学目的,同时也是教学手段。它们之间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和相互提高的有机整体,缺一不可。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所以,在具体的英语课文教学过程中,应该遵循英语教学的客观规律,始终贯彻执行“听说领先,读写跟上”的教学原则,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掌握和使用正确的英语课文教学策略,强化“听、说、读、写”基本技能的训练,促使学生在“听、说、读、写”能力上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