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欣红 张 颖
【教学目标】
1.欣赏京剧、歌曲、古曲等有关《梅花》主题的作品,喜欢以音乐与戏剧、诗歌等姐妹艺术结合的形式抒发情愫。在学习《卜算子·咏梅》、《梅花三弄》的过程中感受体验古人和革命者的高尚品格与伟大胸怀,以冬梅傲雪的精神乐观地面对人生。
2.欣赏古琴、古筝、编钟与乐队等多种乐器演奏的《梅花三弄》,能够背唱音乐主题 ,知道主题在作品中出现过几次。聆听并学习分析乐器音色的变化与音乐表现之间的关系。
3.能主动探索音响与音乐,自制乐器;能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以《梅花》为题的旋律创作。
【教学准备】
1.要求学生课前搜集有关赞颂梅花的资料:图文资料、音响资料等。
2.多媒体课件,古筝、编钟(工艺收藏品)等乐器。
3.探索声音材料:玻璃杯或瓶、水、塑料小盆,每小组一套。
【教学重点】感受、体验乐曲所表达的音乐情感。
【教学难点】
1.自制打击乐器。
2.创作旋律。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1.巧妙设计,激发情感——作好铺垫。
[设计意图]以“花”为题,巧妙设计思路,将学生引入意境,在欣赏梅花中感受到梅花不屈不挠的高尚品格,激起学生赞颂梅花的欲望。
主线:猜出哪种花→由毛泽东诗词引出梅花→欣赏雪中梅花,感受梅花风采→教师激情演唱歌曲《红梅赞》,引起学生共鸣。
师:同学们,没有花的世界将是暗淡无色的,古今中外,诸多文人墨客都用独特的视角将花形诸笔端。如今,我们一提到富贵就会想到——(学生:牡丹);一提到花中隐士,就会忆及——(学生:菊花);一提到君子,就会想到亭亭玉立的——(学生:莲花),伟大领袖毛主席曾有诗句:“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它在丛中笑。(学生已经学过这首诗词,引导学生一起背诵)词中描写的这种不畏严寒,战天斗地的花的个性,同学们能猜出是哪种花吗?(学生:梅花),好!我们一起来领略梅花的风采。
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欣赏到生动的雪中梅花录像,感受梅花的风姿。(背景音乐:箫演奏的《梅花三弄》,字幕:梅花色香并佳,艳而不妖,秀而清韵,姿态苍雅清秀,傲霜斗雪。)播放结束停在漫天风雪中的红梅图上,教师即兴演唱歌曲《红梅赞》,感染学生情绪,激起学生对梅花的喜爱和赞颂之情。
2.以独特的方式学习、参与音乐实践——表达个人情感。
[教学意图]通过欣赏梅花,吟诵王安石、陆游、毛泽东等诗词,演唱有关梅花的歌曲,欣赏京剧《卜算子。咏梅》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喜欢以音乐与诗歌、戏剧、绘画等姐妹艺术结合的形式抒发情愫,展示自我。体现新课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音乐与相关文化”教学目标。
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有关赞颂梅花的材料,如诗、词、画、戏曲、歌曲等,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表达对梅花的赞颂。
活动一:对比欣赏陆游、毛泽东词《卜算子·咏梅》(也可配乐朗诵),比较两首词意有何不同?让学生了解毛泽东写这首词的时代背景。
活动二:欣赏京剧《卜算子·咏梅》,让学生感受京剧音乐风格,了解速度、力度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内涵。
活动三:即兴作诗、作画、表演等等(留给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时间)。
3.深化主题——赏析经典古曲《梅花三弄》。
[设计思路]以“情”为主线,让学生感受经典古曲的魅力,体会到乐曲以梅花抗严寒、傲霜雪的性格,来比喻人的品德高尚、纯洁和坚贞不阿;以“乐器音色”对比欣赏为手段,让学生聆听古琴、古筝、箫、编钟等乐器音色,感受不同乐器演奏的不同风格的《梅花三弄》,学习分析乐器音色的变化与音乐表现之间的关系;以“教师演奏”为亮点,分段赏析《梅花三弄》,让学生了解乐曲的结构特点是以乐器不同部位的音域性能进行了变奏而形成的,感受到其古老朴实的风格和手法特点。
(1)听赏古琴曲《梅花三弄》,初步领略古琴的风韵,感受乐曲情绪。(听的过程中教师提示学生注意听主题音乐)听后讨论:乐曲为什么叫《梅花三弄》?
(2)欣赏古琴演奏片断,让学生认识古琴,并了解其音色和简单的演奏手法。
(3)教师演奏古筝曲《梅花三弄》,让学生认识古筝并初步了解古筝的音色和演奏特点。(让学生动手试着演奏一下,感受乐器音色,激起对乐器的探索兴趣)教师分段演奏、学生欣赏,感受每段音乐所表达的不同情感。引导学生唱一唱主题音调,听听主题音调反复出现过几次。每次乐器的出现有何变化?音区、速度、力度、音色与情绪上有何不同?并聆听泛音的演奏效果,体会清亮透明的音色。
(4)出示工艺小编钟,让学生试着演奏,观看出土的编钟图片和编钟演奏片断,使学生认识这件古老的乐器。
(5)欣赏编钟与乐队演奏的《梅花三弄》,感受、领略乐器音色和丰富的表现力,分析乐队的演奏与古琴演奏有什么异同?
[谈话]刚才欣赏了多种乐器演奏的不同风格的《梅花三弄》,给我们带来不同的感受,下面我们也试着制作一件乐器,来演奏一下《梅花三弄》的音乐主题……
4.实践与创造活动——探索声音,自制打击乐器。
[设计意图]通过趣味性的小组活动,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引导学生对声音进行探究与创造活动,重视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探究过程,体现了新课标的“体验、探究、合作”的教学目标。该环节依据新课标第三部分内容标准领域三——创造之“探索音响与音乐”的要求进行设计的。
(1)教师用事先准备好的注入水的玻璃杯当作乐器,用小棒敲击演奏《梅花三弄》的主题音乐,引起学生兴趣。
(2)学生分成四个小组,用课前准备好的材料,如玻璃杯(瓶)注水调成do re mi sol la各音,可由一位能力强的学生担任组长,共同探索声音的奥秘,调好以后试着敲击《梅花三弄》主题。
(3)各组展示自制的乐器,并进行互评。
5.课堂延伸——音乐创作《梅花》。
[设计意图]新课标第三部分内容标准领域三创造中的“音乐实践”提出7~9年级能够独立地或与他人合作创作8小节左右的短曲。本课通过赏梅、颂梅、赏析音乐等一系列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与创造,激发创作的欲望,培养其音乐创造能力。
以宋代王安石的诗《梅花》为题,按下面的节奏,用五声音阶创作旋律并唱给大家听。
梅花
1=c 4/4
创作教学有一定的难度,可引导学生先朗诵王安石的诗,然后唱一唱五声音阶,写一写五声音阶,再请学生自己边唱边试着自己记出旋律。老师要在学生记谱上给予具体的指导帮助。
学生分组创作并演唱,教师要引导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但评价时一定要掌握以鼓励肯定为主的原则。
6.名言共勉——结束。
让学生谈谈感受。
师:有句话千古流传,有句话是至理名言“不经风霜冰雪苦,哪有梅花分外香”,愿每位同学有梅花的丰姿,有梅花的品格,今天,我们也以梅花精神共勉,构画自己美好的人生。
——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