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形式”教学微探

2009-07-06 05:19王军女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09年6期
关键词:形式语文教学

王军女

【摘 要】当前语文教学,大多数重课文“内容”而轻“形式”,语文课堂重在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大意,品读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感悟人文内涵等等,极少关注作者怎么写。语文教学要让学生“知其然”, 更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就必须重“形式”,关注标点符号、词语、句子、段落、表达方式中的秘妙之处。

【关键词】语文 教学 形式

所谓“形式”,即是作者如何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问题。当前的语文教学,大多数重课文“内容”而轻“形式”,语文课堂重在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大意,品读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感悟人文内涵,等等,极少关注作者怎么写,这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是事倍功半。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 更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那么,语文教学如何重“形式”呢?

一、关注标点符号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选学课文《四季的脚步》是一首现代诗,诗歌每一节结构相似,标点符号的运用也很特别,每小节都含有两个“破折号”,对二年级的孩子来说“破折号”还是比较陌生的。在教学这一环节时,笔者先请孩子们猜猜这个新朋友是谁?再请孩子们讨论:“破折号处该怎么读?”孩子们试读之后很快发现:读到“破折号”要稍微停顿一下。最后请孩子们想一想:她笑着走来——,会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溪水唱起了歌儿——,会是怎样的声音呢?

这样学习“破折号”,孩子们不仅读出了“破折号”的停顿,而且还读懂了“破折号”的意思。当孩子们再次遇到“破折号”时,不光会读了,还会去想想它用在文中的好处。

二、关注词语

四年级上册《雅鲁藏布大峡谷》中有这样三个词:涓涓细流、帘帘飞瀑、皑皑白雪。在校“同课异构”活动中,有两位老师都留意到了这几个词,但教法略有不同。教法一:说说这些词有什么特点?这样的词还有哪些?教法二:说说这些词有什么特点?哪个词让你看到怎样的画面?这样的词还有哪些?你从词中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教法一仅仅是让孩子们了解了“AABC”这种构词方式和积累了一部分这样的词。而教法二还让孩子们丰富了这类词的内涵,了解了选用这类词的好处。

《小猴子下山》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一篇选学课文。文中出现了许多“又( )又( )”的词语。为了让孩子们学习并积累 “又( )又( )” 形式的词语,并会迁移运用。一位老师设计了这样的环节:

1.找出课文中“又( )又( )”的词语,并学会运用。

师:小朋友们读得可真投入啊!看,故事中的小猴子出来了,发现了吗?它的表情——?指名说。

师:你知道它为什么那么高兴吗?生:它看到了许多好东西。

师:是啊,它下山来看到的都是些好东西啊!课文中就用了许多好词语,为什么说是好词语呢?因为只要用上了这些词语,小猴子不告诉我们,我们一读就能知道它看到的东西有多么好了!比如说玉米结得……?生:又大又多。教师把“又大又多”的词卡贴在玉米旁边。

师:其他的呢?你能快速找到吗?

随着孩子们的回答,教师把“又大又红,又大又圆、蹦蹦跳跳”贴在相应的地方。

师:说小兔子也能改成又( )又( )的形式吗?

生:又蹦又跳。

2.指导学生读好“又( )又( )”的词语。

师:小猴子下山,碰到这么多好吃好玩的东西,难怪它会那么高兴啊!能带着小猴子那样高兴的心情读好这些词语吗?指导读词。

师:原来词语也是可以读出感情的哦!咱们也来读一读。

3.把“又( )又( )”的词语抄写在课本相应的插图上。

师:你们看,这么多的好词语,想不想把它变成自己的东西?那就请你挑选一个最喜欢的词语,认认真真地把它写在课文相应的插图上,那么这个词语就是你的了啊。

生:自由选词语抄写。

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有有心人得知。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小猴子下山》这篇课文,很多人都读过,留在大家脑海中的是小猴子的“丢三落四”。很多老师都教过,却极少有人去留意“又( )又( )”这种特殊的言语形式。语文课不是思想品德课,语文课应姓“语”。只有基于“言语形式”,语文课才能走上回家的路。

三、关注句子

《猫》这篇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是这样写的:

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它会找个暖和的地方,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过问。可是它决定要出去玩玩,就会出走一天一夜,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可是,它听到老鼠的一点响动,又是多么尽职。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一位教师在执教这一段时,先采用了引读的方法,师读:说它……吧,的确……生读:可是……然后请学生说说这几句话有什么特点,生很快找出了特点。教师又让孩子们在第三自然段中加入这几个词读一读。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孩子们对这种特殊的形式活学活用,现学现卖。

在学习“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这句话时,教师先请学生去掉语气词读一读,再对比读有语气词和去掉语气词之后的这两句话,感受有什么不同?学生很快感悟出了:有语气词的句子让我们感受到,即使猫一天一夜不回家,作者也不责怪。而没有语气词的句子,我们感受到作者对猫的责怪。加了语气词味道就变了,更能看出老舍对猫的喜爱了。这样一对比,孩子们真正了解了作者老舍在写这段话时的巧妙之处。

四、关注段落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一文中有这样两个典型的语段:

[语段一]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语段二]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在执教这一课时就很敏锐地发现了其中的语言规律,通过感悟使学生明白了语段一是将“我的母亲”倒置,并进行多次反复,所起到的表达效果是给人一种慢镜头的感觉,突出了母亲的辛劳,感受慈母情怀;而语段二中“立刻”一词的重复应用,则是给人一种快镜头的感觉,使母亲的一系列动作描写一气呵成,再次感受母亲挣钱的不易,生活的艰辛。看!两个语段承载了多么有价值的语言规律啊!

五、关注表达方式

《好汉查理》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篇略读课文,一位教师在教学这篇课文时紧紧抓住了文中“对话分行写”这一特点。在教学时,流程如下:①请学生初读课文标好段落,再指名读课文,然后问学生在这个美好的故事中,查理得到什么?杰西得到了什么?②再请学生读这个故事,分角色读。第一遍带旁白分角色读,第二遍去掉旁白分角色读。③聚焦对话描写。说说文中的对话描写有什么特征。孩子们很快找出了“对话分行写”与“提示语位置不同”等特点。再请学生讨论这样写的好处。学生讨论得出的好处有:对话分行写,意思不容易搞混,读起来简单;提示语位置不同,读起来不单调,有变化。④小练笔。内容:想象表达,为下面这段话续写查理和杰西的对话。“转眼间,到了第二年放暑假的时候,查理非常想念杰西,希望她能再来镇上度假。这一天,查理又来到了杰西去年住过的房子,发现杰西真的来了!她正微笑着坐在轮椅上,望着窗外……”接写要求:对话描写分段;至少用两种不同的对话描写方式。

语文课承载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语言。虽然,泛泛的读、无指导的自读等或多或少也能让学生积累一些语言,但是效率如何就不得而知了。课堂上,作为引领者的教师如果能有意识地发掘有规律的语言现象,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学习,积累和运用语言的进程定会加速,这就需要教师有关注语言规律的意识。

总之,语文学习必须同时睁大两只眼睛,一只眼睛注视思想内容,一只眼睛聚焦语言形式,结合具体文本,具体语言、具体情境,得“意”又得“言”。■

猜你喜欢
形式语文教学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
例谈机械能守恒定律几种形式的应用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