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设计:让《风筝》飞得更高

2009-07-06 05:19冉德泰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09年6期
关键词:小兄弟风筝鲁迅

冉德泰

《风筝》一文写于1925年1月24日,后由作者鲁迅编入散文诗集《野草》。文章说的是小时候作者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不准兄弟弄这种“没出息的玩艺”,行为十分粗暴。待到明白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后,鲁迅醒悟过来,自己当年的行径,简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虽然事隔久远,鲁迅还是一心想补过,然而小兄弟却全然忘却,“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这篇散文中,有鲁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本文意蕴丰富,选编此文,无非是因为此文为我们提出了如何进行儿童教育以及人要勇于自我解剖,面对错误,改正错误的问题等等,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这些恰恰都具有广泛地指导性。学习此文,可以让我们体会人间至爱真情,学习自我解剖的精神,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由于本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不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而且文章中疑难的问题较多,所以学起来有一定难度,再加上初中生平时对冲突误解中的亲情体会不到或不深,所以创设良好的学习问题是很重要的。 那么如何进行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语言内部,汲取文本语言的养分呢?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初浅的看法。

一、从散文的线索入手设计提纲挈领的问题,促使学生整体把握文本

在写作中,用一根线把事件按一定顺序连起来,让这些材料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这根“线”就是叙事的线索。线索是在文章中起连贯作用的,读课文抓住了线索,就容易掌握段落结构,领会中心思想。本文课题“风筝”就是贯穿文章的线索。所以在指导学生充分预习后,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

从脉络的梳理中,使学生发现隐藏于物后的人的情感变化。促使学生产生疑问,从而激起探究下一个问题的兴趣。

二、抓住关键句设计具有层次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品味兄弟之情

问题设计:

“精神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

根据这一主问题,可以设计相关的问题:

1.小兄弟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从哪些字句可以发现?作者从哪几方面刻划描写?对小兄弟形象的勾勒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2.“我”做了什么?找出描写“我”行为的动词。你读出作者对文章中的“我”流露出怎样的情感?

3.“我”置小兄弟于怎样的处境?

4.“我”为什么会这样做?

5.为什么二十年前的“我”会把放风筝看成是没出息的孩子做的事?“我”认为怎样才算有出息?

6.从这次的冲突中你发现了什么?从二十年后作者对这一事件的评价中你发现了什么?

所谓层次性,就是先后的问题,条理性的问题。如问题1:第一问是在初步感知课文之后筛选、提炼、概括文章表层核心信息的问题,难度较低;第二问是对写作方法归纳,是在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上由易到难;第三个问题透过文字触摸作者的情感脉搏,有一定难度。这六个问题中1~4属于文本的探究,5~6属于文本相关知识的延伸。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人物形象的分析引领到对写作背景的分析、文章主题的挖掘、个人的学习体验,使学生认识到家庭是社会的一个细胞,家人冲突的深处,往往包含着深刻的社会和时代内容。

这样抓住关键句,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文本,设计一个提挈文章的主问题。问题设计突出精、少、实、活的特点,有效地简化教学头绪,使教学内容于单纯之中表现出丰富,于明析之中透露出细腻。

三、针对文本中能引起思辩的内容设计问题,体会鲁迅的精神高度

文本主题丰富,可以从多角度去审视,针对初一学生,笔者认为放在对鲁迅先生自我解剖精神的理解和学习上更符合学生的特点。因而就此设计问题:

鲁迅先生曾说:我的确时时在解剖别人,但我常常更无情的解剖自己。你能结合文章内容分析鲁迅先生所说的两个解剖吗?

问题从“对自己的解剖”和“对别人的解剖”引导学生思考。站在高处回视文本,激发学生跳出旧的思维轨迹,另辟蹊径,换一个角度看文本,培养创新的思维,将教师要传授的学习内容转化为学生想学习的内容,调动和拓展学生的思维。思维始于问题,思维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提问,不断解答不断追问,不断明朗的过程。萧伯纳曾言: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一下,还是一个苹果;但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一下,就有两个甚至多于两个的思想。所以应从过去的包办的讲析提问,转化为设计学生的多种活动,加强他们之间的交流,鼓励他们相互争辩。

四、设计开放性问题,适度拓展学以致用

针对能推动教学过程的文本内容设计开放的问题有利于学生的发散思维,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

设置问题如下:

“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鲁迅将在当时的社会和时代背景下所犯的错误,称为“精神的虐杀”,可是现实生活中,爸爸妈妈和老师却不准我们上网吧玩游戏,难道他们也是在对我们进行精神的虐杀吗?

模拟中央电视台“大家看法”节目,请学生针对这一事件,谈谈对爸爸妈妈及老师的做法的看法,对游戏的看法。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游戏,把握好游戏的“度”;学会理解家长与老师的“爱之深,望之切”。这种以问题为引导的局部开放形式,已在许多语文课堂上得以实施,而且常常涌现出动人的情景。这种设计,在推动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推进教学流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和教育的艺术和技巧就在于发挥每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使他们感到在脑力劳动中取得成功的喜悦。” 艺术地设计问题是教师精细阅读课文与精心思考教学的结果,是打开阅读教学的一把金钥匙。它不仅能够让学生探求的眼光进入课文的每一个角落,达到引导学生细细思考、深刻探究的目的,而且挖掘了学生的潜能,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学生在脑力劳动中获得了由衷的喜悦。真正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放到语文教学的重要位置,真正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

猜你喜欢
小兄弟风筝鲁迅
读懂你的诗样年华
最是一抹少年蓝
打饭即景
孔乙己
在手账中为风筝比心
学做风筝
心如止水
阿迅一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