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游记的环境伦理思想内涵及其启示

2009-07-05 10:02
科教导刊 2009年34期
关键词:伦理思想伦理学游记

徐 迎 周 健

摘要中国古代游记是记述先贤古人在祖国大好河山中游历、考察等活动的文章,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历代游记的基本价值取向。挖掘和提炼中国古代游记中的环境伦理思想,对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规范旅游者的行为,提升旅游开发者的道德责任,启发研究者的理论思路,都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古代游记内涵现代启示

中图分类号:B82文献标识码:A

中国古代游记是记述先贤古人在祖国大好河山中游历、考察等活动的文章,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历代游记的基本价值取向。中国古代游记是中国哲学土壤中生发的一朵奇葩,蕴含着丰富的环境伦理思想内涵,包括:整体的自然观的哲学基础、人化的伦理观的价值取向、可持续的保护观的实践途径以及和谐的人地观的伦理目标。挖掘和提炼中国古代游记中的环境伦理思想,对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规范旅游者的行为,提升旅游开发者的道德责任,启发研究者的理论思路,都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970年代兴起于西方的环境伦理学是一门关于人类与自然的道德关系的学说,它认为人类行为道德的最基本准则就是尊重生命、生态系统和生态过程,通过对自然的道德关怀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虽然环境伦理学还是一门新兴学科。但是就其思想渊源来看,却是源远流长的。法国思想家施韦兹在其著作中多次提及中国古代思想家的相关论述。美国哲学家,国际环境伦理学学会主席罗尔斯顿认为:东方传统文化思想对伦理学的理论突破会有所帮助。近年来许多学者开始发掘我国古代哲学、宗教作品中的环境伦理学思想,但对我国古代游记中的环境伦理思想却鲜有问津。事实上,昭示人与自然和谐是中国古代游记的基本价值取向,它们之中蕴藏着丰富的环境伦理学思想,以致有人将我国古代游记定义为是“一种揭示和展现人与自然关系的独特文体” ,并指出它们“在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比较多地看到人和自然的融洽与亲和”。所以为了更全面地了解中国古代的环境伦理学思想,这里拟对中国古代游记的环境伦理思想内涵做一初步解读,并从中探析其现代启示。

1 中国古代游记中的环境伦理思想内涵

中国古代游记开始于魏晋,成熟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到今天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概括起来,中国古代游记中的环境伦理思想内涵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1 哲学基础——整体的自然观

环境伦理学的基础在于对世界的总体看法及人在其中地位的认识。古代中国和西方哲学都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但在西方哲学观念中,人与自然是分开的),“自然界是理性研究和思考的对象,是被科学所操纵和掠夺来最大限度服务于人的工具”。中国哲学则不然,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体的)。在我国古代游记中就蕴含着“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整体自然观思想,强调天人合一、物我为一,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思想。东晋文学家孙绰在畅游天台山时,面对自然美景,感到“浑万象以冥观,兀同体于自然”,人与自然不知不觉的融为了一体。唐代散文家柳宗元被贬永州后,写出了《永州八记》,元和四年秋(809年),他游览法华寺时, 见到西山美景,尽收眼底, 不禁“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神释,与万化冥合”,诗人在美景中心神安定,形体舒适,和万物的变化暗暗相合,与大自然浑然一体。清代诗人方苞在游雁荡山时,面对秀丽明媚的山川河流,发出“万感绝,百虑瞑,而吾之本心乃与天地之精神一相接焉”[的感触,天人合一之情油然而生。正是以这种整体自然观为哲学基础,我国古代游记中大量的环境伦理思想才能茁壮成长,也正是以这种整体自然观为哲学基础,才指导人们在对待自然万物时,不是站在自然世界的对立面,而是追求人与自然的整体协调。

1.2 价值取向——人化的伦理观

环境伦理学试图把人之外的自然界纳入伦理关怀的范围,倡导在深刻的伦理关怀和道德情感指导下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倡导爱护自然、珍惜资源的道德态度,以达到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目的。

承认自然是我们的母亲,人类是自然之子。明代诗人袁宏道游天目山时就称“天目山某等亦有些子分”,是说对天目山来说,我也属于子孙辈。所以不管人类发展成什么样,人与自然之间都是母子亲情关系,人类对母亲的感激与敬爱之情应该是永恒不变的。把自然景观当成我们人类的知心好友,以朋友的方式对之,徐霞客认为“下至一涧一阿,禽鱼草木,亦贤人君子”,所以人类应该爱护一草一木,珍惜一景一观。正是人与自然在冷冰冰的功利关系之外有了一种亲情、友情的关系,才能人伦化的相处,游客对待自然时才能有一种道德责任感。在湖南郴县游乳仙宫时,徐霞客由于“足袜淋漓,恐污宫内”而退避,后至中观,又因“观门甚雅,中有书室,花竹悠然,乃王氏者,亦以足污末入” 。正是徐霞客有了一颗和自然人伦化相处的心,他这样一位爱景如命的人,才能过风景名胜却不入,细微的举动典型表现出他爱景护景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1.3 实践途径——可持续的保护观

中国古代游记中所体现出来的这些环境伦理思想并非镜中花、水中月,而是确确实实在实践中规范人的行为,提升人们爱护自然、珍惜资源的道德修养与责任感。这与我国古人在游历大好河山时流露出的人类是自然保护者的思想不谋而合。我国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在游历楚地时看到“自州至永明,松之夹道者七十里”,不禁由衷的赞叹“栽者之功,亦不啻甘棠矣”,植树造林、爱护自然的行为得到了徐霞客的大力赞扬。在谈到旅游景观规划的要点时,徐霞客强调“点缀得宜,不掩其胜”,就是要求人工景点的建设应与自然风光浑然一体,相得益彰。[他在粤西登叠彩山时,发现一洞“高可丈五,而高广盘曲,亦多垂柱,界窍分岐,而土人以为马房,数马散卧于其中,令人气阻”。自然美景被糟蹋为饲养场,令之扼腕不已!在桂林猫儿山的白岩洞,当徐霞客看到“出洞而东,有庵两重,庵后又有洞甚爽,僧置牛栏猪笠于中”,不由得发出“此中之点缀名胜者如此!”的愤慨,表现出对破坏自然美景的不满。明代“公安派”代表人物袁宏道的游记一直倍受推崇,在其游记作品《齐云》中,他不但对肆意毁坏自然资源的行为严厉谴责,“青山白石,有何罪过,无故黥其面,裂其肤?吁,亦不仁哉”,而且希望立律令来保护自然环境,“俗士毁污山灵,而律不禁,何也?”从赞美、惋惜、不满、谴责到合理规划、要求立法等等这些充分表达了人类作为自然保护者应该履行的责任和义务。由此可见,古代游记中的环境伦理思想对生态环境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1.4 伦理目标——和谐的人地观

怎样的人地关系才是最理想的呢?通过与自然景观的频繁接触,我国古代游记提出了自己的伦理目标,既一种和谐的人地观,以对自然的道德关怀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最终达到和谐相处的境界。这既不是人对自然的卑恭臣服,也不是人对自然的狂妄征服,而是推崇一种最和谐的人地关系。在唐代诗人权德舆的《许氏吴兴溪亭记》中就描述了这一幕和谐的场景,当他游观吴兴郡溪亭时,看到“鸥飞鱼游,不惊不喁”,人在自然风景中惬意徜徉,鱼儿鸟儿在人周围闲适自在,人没有伤害鱼鸟之心,鱼鸟也不畏人,当地人置身其中更是心情“陶然,心与境冥”,这既是自然之幸,同样是人类之福,其乐融融的景象尽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以这种和谐的人地观作为理想目标,将成为提升人们道德人格的内在动力,对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更为根本,会极大的促进天地万物的可持续发展。

2 中国古代游记的环境伦理思想的现代启示

通过对中国古代游记尤其是代表作品中环境伦理思想内涵的挖掘、梳理,可以清楚地发现,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其基本价值取向。这与近代工业文明以来天人对抗的思想传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为重塑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生态环境及其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借鉴价值。

2.1 有利于迅速融入当地文化,提高公众环保意识,促进旅游环境问题的解决

“如果这种伦理观点与各种文化传统相容的话,它被接受的可能性就大得多,而一旦被接受,它也会迅速成为文化的一部分”。而由我国古代游记中提炼出的环境伦理学思想,以其鲜明的东方传统特色,成为一个桥梁,使环境伦理学的基本原理在我们传统文化中找到支持,非常有助于人们尽快接受它,体现在人们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上,使爱护自然、尊重自然蔚然成风,从而根本上促进旅游环境问题的解决。

2.2 有益于引导和规范当今旅游者的旅游行为,提高审美情趣和道德责任

我国古代游人在旅游中更注重审美感受和道德修养,重视人与自然的交融。游人与自然美景的关系是那样的亲近,是朋友,是母子,而不是对立的敌人。这种道德伦理的关系会很好发挥出力量,正如刘湘溶先生说的“道德手段在调控人类行为中的作用是任何其他手段都不可取代的”。通过这种道德伦理观念的教化,人们无限膨胀的欲望才会维系上心灵的秩序,妄自尊大的野心上才能加上一把道德的锁。

2.3 有助于提升旅游开发者的道德观和责任感,确保自然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古代游记中的环境伦理思想使我们懂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是最美的风景。事实上,我国古代游记作者中不乏为旅游资源的规划者、开发者。唐代著名诗人韩愈就提出“宜其与山水……智以谋之,仁以居之” 的真知灼见,要用智慧来谋划山山水水,同时也用仁爱来保守自然风光。在白居易的《冷泉亭记》中称在余杭郡“从山复湖,易为形胜”,前人已建五亭,他认为这“五亭相望,如指之列,可谓佳境殚矣,能事毕矣。后来者虽有敏心巧目,无所加焉。”白公充分认识到这里山水与亭阁的特点,聪慧理性的“故吾继之,述而不作”。独孤及在慧山“深源因地势以顺水性,始双垦袤丈之沼,疏为悬流,使瀑布下钟”,依据山水自然的特点来创造自然美,开发资源,不正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吗?

2.4 有裨于启发环境伦理学研究者的思路,为旅游伦理学的形成提供养分

我国近两千年来的古代游记中蕴含的环境伦理思想内容,是中国古代生态智慧中枝繁叶茂的一簇。它为现代环境伦理学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独特的研究视角和重要的思想资源,尤其为旅游伦理学的孕育发展提供了参考和养分,有裨于旅游相关理论的研究者开阔思路、融会贯通。在它融入现代环境伦理学后,将会为环境伦理学的完善做出更大的贡献,在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和保护自然旅游资源上发挥出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伦理思想伦理学游记
阅读理解两篇
地心游记(十)只剩我一个人
寻梦环游记
寻梦环游记
超市游记
中国梦视角下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研究
浅析西方伦理思想对会计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与当代中国道德建设
第三届全国生命伦理学学术会议将于山东大学召开
一部探究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精品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