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培养的相关研究

2009-07-05 10:02葛建伟
科教导刊 2009年34期
关键词:毕业生大学职业

葛建伟

摘要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基础。本文从高校、就业市场、个人与政府等方面提出了有关改进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当前,高校大学生出现了部分毕业生就业难的情况,并且该情况还将在一定时期,一部分地区长期存在。高校也

通过各种方式措施改进了一些就业工作局面。但高校在积极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同时,还应当重视大学生的就业质量。

就业能力高的学生自然而然会受到企业的青睐,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了他们就业的质量。而这个就业能力实际上就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在劳动力市场中的体现,包含专业能力、适应能力和求职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换来的,而是要经过长年累月的积累与锻炼。这三方面的能力主要依靠学校。但社会、就业市场和政府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和协调推进。只有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切实增强其竞争力,才能真正使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以过硬的专业能力,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职业能力而立于不败之地。

1 强化就业准备教育,将就业准备教育贯穿大学教育始终

1.1 教育引导形成正确的大学生就业观念

大学生就业观念不当是造成失业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大学生的精英人才意识浓,自身定位普遍高;被动就业观念强,主动创业精神差;静态就业动机强,主动就业观念弱。要提高就业率,就要改变大学生不当的就业概念,加强对就业质量的认识,建立科学客观的就业观、择业观与事业观。因此对大学生就业准备教育的重视是市场适应的大势所趋。对不当观念的指导就是要改变大学生对就业质量的认识,冷静客观地分析影响就业质量的因素,不能盲目追求高标准。如:对待收入问题要冷静、客观地分析,不能盲目定价。事实上,大学毕业生工资收入的下降,是与高等教育大众化联系在一起的。在高等教育规模较小的“精英化”教育时期,由于大学生的稀缺和用人单位之间的竞争,使大学毕业生的工资处于较高的水平;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学生供给增加和他们之间的竞争,引起大学生工资水平的相对下降;如果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在超越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的短时期内完成的,其大学生的供求可能急剧失衡,就业竞争将更加激烈,大学生的工资水平将以更快的速度下降。现阶段,如果对就业形势认识不当,就有可能使大学生盲目追求高薪和优厚的待遇而造成“有地方没人去,有人没地方去”的结构性失业。

1.2 科学规划大学生个人职业生涯

大学作为大学生实施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大学生一旦确定自己理想的职业,就会依据职业目标规划自己的学习和实践,并为获得理想的职业做好积极准备。其次,正确进行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自我分析即通过科学认知的方法和手段,对自己的兴趣、气质、性格和能力等进行全面分析,认识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职业分析是指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充分考虑职业的区域性、行业性和岗位性等特性,比如职业所在行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职业岗位对求职者的自身素质和能力的要求等。第三,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要根据职业和社会发展的具体要求,将已有知识科学地重组,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知识的整体效能。第四,培养职业需要的实践能力。除了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外,还需具备从事本行业岗位的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大学生只有将合理的知识结构和适应社会需要的各种能力统一起来,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2 高校应主动与社会对接,增强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培养

2.1 增强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契合度

高等教育的发展已经进入开放、与社会需求紧密衔接的时代,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机制应保持对就业市场中的人才需求的灵敏反应和积极应答。目前,我国高校现行的人才培养机制存在过于刚性的缺陷,突出地表现为课程中讲授内容多,学生自学内容少,学生自主选择小;专业设置面对市场需求的变化作出调整的能力太低;课程的广泛性或总量太少,难以在学科专业之间建立广泛的联系,也难以应对发展中的社会需要。所以,高校应适当调整专业设置,促进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主动适应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2.2 要增强专业技能培训课程

加强以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为主的综合素质培养;同时,应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为大学生提供更多与社会结合的实践和培训机会,借助社会实践平台,提高大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应变能力等,并使他们尽早了解到就业环境、政策和形势等,有利于他们找到与自己的知识水平、性格特征和能力素质等相匹配的职业。

2.3 强化就业指导对大学生的实用性

就业能力培训的对象,不仅是毕业生,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包括新生在内的各年级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就树立就业意识和职业意识,为职业生涯发展做准备。在内容上,既有就业意识的引导,还要有就业素质、就业能力、角色转换的培训;既要有面试准备、简历制作等一时之用的技巧,也应该有受用一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等培训,引导学生自觉地将专业的就业前景、自己的职业倾向、职业能力和个人素质综合考虑,做为就业选择的依据。在形式上,可以既有大型讲座,又有小班培训,还有谈话式的就业沙龙,并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逐步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就业指导必修课,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和社会、学术与实践、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减轻大学生角色转化时的矛盾和痛苦,使他们能够在就业大众化的时代,按照社会要求塑造自己。

3 高校要重视与就业市场的联系,建立畅通的就业渠道

要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就必须使学校与市场需求相结合。而仅从专业设置或课程建设两个方面还不够。重视与就业市场的联系特别是与用人单位的联系,以企业学校联动的优势,向更为专业的领域拓展。加大合作力度可以针对就业岗位的需要,尝试让用人单位参与课程设计;依托专业机构开展毕业生职前培训,使毕业生提前成为专业岗位的能手;建立企业信息库和毕业生人才库,召开人才交流洽谈会等。通过各种途径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积极培育毕业生就业市场,才能拓展毕业生就业渠道,为毕业生就业广开门路,提供更多可选择的机会。在国外,许多企业帮助高校将学生的可雇用性及相关技能的培养嵌入专业课程设置中,开发学生专业核心技能,并根据实际需要不断完善课程内容,保持课程内容与行业发展需求衔接,提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这不仅有利于增强高校人才培养对社会需要的适应度,也可以作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实践研究。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国内企业应该借鉴这一做法。就业能力建设并不是解决当前劳动力市场问题的灵丹妙药,它不能代替其他改善大学生就业市场状况的政策措施,而应与之配套进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改变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与社会要求的不匹配现象,帮助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和实现职业发展。

4 政府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当中的职责

促进就业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和任务,政府要做好宏观调控和市场导向功能的有机结合,通过制定政策和积极引导,做好公共服务和宏观监督,创造条件促进大学生就业观念的改变和就业能力的提高。要尽快着手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利用市场经济的资源调控机制,在专业设置、办学等方面给予高校更多的自主权,增加高校的灵活性,以适应市场的需要,避免造成“学了用不上,用的没人教”的被动局面。在办学体制上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在分配教育公共资源时,取消对私营教育的歧视,全面推进高等教育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

大学毕业生自主创办科技型、服务型企业,既实现自我就业,还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政府和高效相关部门应大力宣传科技创业先进典型,营造积极投身科技创业的良好氛围,鼓励、引导有一定基础的毕业生发扬自立自强精神,大胆创业。如组织优秀青年企业家、相关政府部门负责人组成专家指导委员会,对有意向、有条件的毕业生进行创业指导和辅导;积极争取创业基金,以风险投资、小额贷款等形式,为大学毕业生创办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积极组织各类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积极推动学生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帮助大学生发挥知识优势自主创业;借助所属地区和企业力量筹建大学生创业基地等。

探讨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这一问题,对于改进高等院校就业工作具有特别重要的指导意义。但这一问题的解决,还需要来自于政府、社会、家庭等其他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得以实现。

猜你喜欢
毕业生大学职业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至善
“新一线城市”吸引毕业生
我爱的职业
五花八门的职业
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51万
关于马术职业
盯紧!这些将是5年内最赚钱的平民职业
中国最美的十所大学
门槛最高的大学(前1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