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治
摘要在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急速推进的背景下,需要加强系统化的求职与就业指导,构建生涯发展理念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运行机制。本文就西方生涯发展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进行了阐述,对就业指导运行机制的重要组成环节作了介绍,可为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生涯发展就业指导环节与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生涯发展理论的提出,是职业指导向生涯辅导转变的标志,是职业发展史上的分水岭。生涯发展理论是高校就业指导的理论选择,研究好生涯发展理论,并用其指导高校就业指导运行机制的构建必将对我们的就业指导工作有
益影响。
1 生涯发展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社会处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时期。工业革命之后,一方面新兴的职业快速更替,职业门类日益分化青年人面对这种态势,对各种职业的需要、条件、待遇等无法深入了解,很难正确地做出职业选择。另一方面,社会职业专门化就业前如果没有接受过专门训练或训练不当,就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基于此,当时一些社会改革家、学校行政官员和教师掀起了一场旨在教育青少年如何了解自己、他人以及周围世界的指导运动,这样就业指导就应运而生了。
职业指导的正式创立一般以美国帕森斯1908年在波士顿创办职业指导局为起点。帕森斯主张在公立学校开设职业课程,配置专门的职业咨询工作者。1909年,他出版《选择职业》一书,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的职业指导理论,即特性因素理论。
威廉姆逊在帕森斯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特性因素理论,他按照理性的方法将职业指导分为分析、整理、诊断、预测、咨询(处理)、追踪六个步聚,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指导方法,被称为“明尼苏达辅导学派”。由于这套方法教导意味很重,所以他的观点及采用的方法又被称为“指导学派”。
1920年至1940年,受威廉姆逊的影响,大学盛行职业指导。威廉姆逊于1932年在明尼苏达大学开办了大学测验部,后来又改名为学生咨询和测验部。1939年他出版了《如何给学生咨询》一书,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其匹配理论,这种强调直接建议的、以咨询者为中心的方法,在1930-1940年间占据了职业指导的主导地位。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咨询者为中心的“指导学派”的观点受到质疑。最先向特性因素论提出挑战的是人本主义心理学派。1942年,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发表的专著《心理咨询和心理疗法》,他认为应当给予当事人自我认识的机会,赋予他自我成长的责任,咨询者应充当一面镜子不断反射出当事人言语和情绪的反应。1951年,罗杰斯的《当事人中心疗法》问世,标志着这一理论流派走向成熟。受人本主义思潮和精神分析派的人格心理学的影响,一战以后出现的理论流派还有罗欧的需要论、鲍丁的心理动力论等。
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金斯伯格和萨伯提出了职业生涯发展理论。1951年,金斯伯格出版《职业选择》一书,对青少年职业选择的过程与问题作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职业发展的空想阶段、尝试阶段现实阶段二个发展阶段,认为职业在个人生活中是一个连续的、长期的发展过程。1957年,萨伯出版了《职业生涯心理学》一书,在此以前他仍然使用“职业发展”一词,这是首次使用“职业生涯”概念。萨伯通过大量的、全面的研究,提出十一项基本命题和成长、探索、建立、维持、衰退五个发展阶段,构成生涯发展理论的基本主张和框架基础。1976年至1979年,萨伯在英国进行了为期四年的跨文化研究,之后提出了一个更为广阔的新观念——生活广度、生活空间的生涯发展观(1980年)。这个生涯发展观,除了原有的发展阶段理论之外,较为特殊的是加入角色理论,并将生涯发展阶段与角色彼此之间交互影响的状况,描绘出一个多重角色生涯发展的综合图形。这个生活广度、生活空间的生涯发展图形,萨伯将它命名为“一生生涯的彩虹图”。生涯发展理论综合了差异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自我心理学以及有关职业行为发展方向的长期研究成果,汲取了这四大学术领域中有关生涯发展的精华,构成了一套完整的生涯发展理论。
在生涯辅导不断向前推进的过程中,马兰博士1971年提出“生涯教育”一词,他发表了有关生涯教育的演讲:“所有的教育都是或者都将是生涯教育。”可以说,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美国生涯教育运动又对生涯辅导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
生涯发展理论是一个纵向研究的理论体系,它站在自我发展、角色发展的高度研究问题,站在整个终生发展的高度研究问题。它完成了职业指导向生涯辅导的转变,这个转变是一个从静态到动态的转变,是一次指导到多次反复指导的转变,是以个体生涯发展历程为重心到组织生涯、个人生涯相互作用的转变。生涯发展理论是日前广泛使用、有现实价值的重要理论,无疑是高校就业指导的理论选择。
2 高校就业指导运行机制各环节
2.1 第一个环节——大学生生涯规划
帮助学生了解自我,了解职业,结合专业教育,找准个人定位,是做好就业指导工作的首要环节。这一环节应放在刚入校的大一阶段进行,以对大学学习生活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其后的几年中按照自己所拟定的计划,有步骤地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
实际上,大学生正处于生涯发展的关键阶段,必须面对许多关于未来发展的重大抉择,比如学业、职业、人生价值等,但是生涯发展方向的不明确使得学生经常出现焦虑、目标与兴趣模糊不清,缺乏求学动机、学生角色投注不足、学业成绩偏低等现象。针对上述现象,可开设“大学生生涯规划”课程,通过深入系统的教学,帮助学生明确目标,不虚度大学四年的光阴。在内容的设计上,可着眼于既能够让学生充分认识自我,科学地树立人生目标;同时又能够帮助其将职业设计理论运用到规划未来的工作和人生的发展方向上,制订出正确的学习计划,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创造成功的人生。
2.2 第二个环节——就业指导课程
可根据学校教学计划安排,在大三下学期开设系统的就业指导课程,具体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其一,合理安排课时,倡导小班授课以及充足的课时量,以确保授课效果。其二,授课内容创新,在课程的理论部分,除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例如就业形势、就业程序和就业政策等必须讲授的内容之外,大多数内容可采用讨论、辩论、老师点评等方式进行,让学生们在反复辩论及老师讲评的过程中,分清什么是正确的择业观、最有效的就业渠道和方法有哪些、应该保持一种什么样的就业心态等等。其三,授课形式创新,特别是在讲授面试时,可采用多种形式的模拟面试。其四,现场现身说法,邀请企业资深人力资源管理人士以及上一届毕业生对学生进行现场招聘演示,对学生的应聘情况评分并进行指点。请毕业生介绍就业经验,让同学了解不同企业和不同成功就业人士的案例经验。其五,职业礼仪训练,邀请专业人士介绍面试的着装和职场礼仪。
在整个过程中,可利用现代仪器手段,对每一个学生进行全程录像,帮助他们发现自己言行举止的弱点,反复演练,不断修正自己,提高应试能力。
2.3 第三个环节——具体问题指导
在大四阶段,可根据具体情况集中进行专门的就业指导,采取阶段性的“问题集中——专门辅导”的模式,及时且有针对性地解决就业指导方面存在的问题。
2.4 第四个环节——毕业职前教育
毕业是人生又一个转折点,帮助毕业生尽快调适好心态,缩短角色转变周期,也是重要的一环。在这个环节中主要是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其职业情感,熟悉职业习惯等,学会与领导和同事相处,使之尽早适应新的工作岗位。
2.5 第五个环节——毕业跟踪反馈
可通过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毕业生情况加以跟踪分析,从而起到对就业指导运行机制多方面的完善。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高等院校人才培养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和严峻的挑战。面对竞争和挑战,高等院校如何办学,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能否满足社会的要求,这些问题解决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办学活力和长远发展。为此,开展一定规模的毕业生跟踪调查,并在广泛调查基础上,进行深入的比较和分析,针对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改进,有助于对高校毕业生质量的提升。主要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其一,根据社会反馈调整学校专业学科结构。其二,根据社会反馈调整教学计划(开设课程)和内容。其三,了解用人单位要求,迅速联动反应。其四,开拓就业渠道,主动出击寻找就业市场。
大学生就业,如同工厂销售产品。销售产品需从生产环节就开始抓起,优质才能优价。同样道理,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也不能到学生毕业前夕才做,而应该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从学生入学伊始抓起。在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急速推进的背景下,需要革新就业指导理念,构建生涯发展理念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运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