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军
摘要:情感是人类特有的高级而复杂的体验,情感教育是把情感作为人的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对其施以教育的力量,使人的情感层面不断走向新质,走向新的高度,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和人格特征。时下的中学生很需要接受情感教育,而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特征突出的学科,对情感教育的进行与实现有着颇为有利的条件。结合新课标对如何在语文课中进行情感教育,在情感教育中进行创新,对于提高语文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语文课;情感教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08—0157—02
情感为人类所特有,情感教育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还可促进其智力成长,提高学习效率。同时,情感教育可以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去从事良好的社会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因此,要想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必须重视情感教育。
一、情感教育的内涵
情感教育,是一个与认知教育相对的概念,它指的是把情感作为人的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对其施以教育的力量,使人的情感层面不断走向新质,走向新的高度。情感教育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
理性认知随文化水平提高可能升高,但情感体验不一定与之同步发展。人在情感方面的发展需要给予特别的、专门的关注及其教育影响,而首先需要建立起情感教育的意识。
二、进行情感教育的必要性及有利条件
(一)进行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一般地,积极稳定的情感,能提高人的身心活动能量,从而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而消极否定的情感则会抑制人身心活动能量,从而降低工作和学习的效率。如果我们教学工作者注意对学生进行健康情感的教育与培养,教育教学的质量就会成倍的提高。情感教育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还可促进其智力发展,提高学习效率。同时,情感教育可以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去从事良好的社会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友善合作、宽容等心理品质。因此要想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必须重视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教育的精髓所在,成功的情感教育不仅能陶冶学生爱祖国、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加深其对人生意义的体验和感受,懂得如何做人,而且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各种能力,有利于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反过来说,情感还是学生对学习形成兴趣和动机的力量,只有在激发其情感的前提下,教学的各项任务才能圆满完成,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要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就要注意教学中情感因素”。[1]总的来说,学习成就情感教育,反过来,情感教育促进学习目的的实现。
(二)在语文课中进行情感教育的有利条件
1.就语文课的课程目的而言,情感教育已被纳入其目的之一。新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其中很引人注目的一点在于,新课程改革的课程目标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出发,加强了课程目标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重要维度,也就是说,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课的重要内容而不是一种外在的附加的任务,这就把情感教育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2.就语文课的课程性质而言,进行情感教育,语文课不但有着义不容辞的义务,而且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课与别的自然学科的课不同,它与情感教育的联系很紧密。它兼有认知训练和非认知训练两方面的内容,因而它对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如爱国情、同情心、利他精神、想象力、创新意识等,都具有更加直接和重要的作用。
3.就语文课的课程素材而言,现行教材所选篇目皆系“文质兼美”,形神俱佳,贮藏着大量的情感因素:有诸如《趵突泉》、《土地》、《桂林山水》等表达对祖国、故土、人民的热爱赞美之情的文章,也有《大堰河》、《背影》、《孔雀东南飞》之类描写亲情、爱情之类的篇幅,更有许多寓情于理,颇具思想深度的佳作。课文中蕴含着人类各种各样的情感体验。接触语文教材,就是进行情感体验的机会与途径。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过精心选择的,里面蕴含了许多情感和态度方面的内容:一是道德,课文中歌颂、赞美的人物可以作为学生模仿的榜样,从中习得为人处世的价值标准。二是审美,课文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描绘的美好意境,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
作为语文课的教学素材,生活就是语文的来源。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素材直接进入语文教学之中,生活中的情感随即也进入语文课堂,从而很自然的有了语文课中的情感教育。情感教育在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的当代社会显得尤为重要,而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使得语文课成为进行情感教育的良好平台。
三、语文课中的情感教育的创新途径
(一)领悟课改精神,设计科学的教学目标
语文课具有得天独厚的育人功能,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要有人文要素。教学要“以人为中心”是新课程区别于传统课程的显著特点。语文课的资源几乎都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相关。对社会文化、人类情感、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等都有广泛涉及。说“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2]新的课程标准根据如此一些观点和提法拟定编制,特别突出了语文课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作用。所以,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是非常必要的。
(二)吃透教材,准确地把握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语文教材,是由各类文章构成的一个储满情感的仓库,往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为学生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通过学习语文我们更多看到的是主观感受,是内心情感,是个人见解和人生观。教师如果在教学中能充分利用情感因素,使学生在情感上与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就会大大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语文课必须进行情感教育,依据文章情境创设教学情境,展现多层次、多形态的情感场,以“文章情”为基调,用“教师情”来诱发唤起“学生情”。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具备一桶水”。要想在语文课中使“文章情”表露出来感染学生,教师就要熟练地掌握教材,细心地体味感情,必须吃透教材。罗曼·罗兰曾说:“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教师要把知识和感情传授给学生,必须在备课时首先增强自身对课文的真切感受,应拥有丰富的知识和饱满的思想感情,应运用自己已有的语言文字去熟悉、研究课文,对文学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并通过作品语言领会作品内容,通过自己的感情来领悟作家情感的脉搏,引起感情的共鸣,并把这种感情保留下来,作为语文课中情感教育的前提条件。
(三)从诵读入手,引导学生品味情感
诵读是学生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和获得作品情感的基本途径。它把无声的视觉文字化为有声的听觉语言,把储存信息的符号载体还原成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情实感,使作品中的人物、情景跃然纸上。教材中许多名篇的深厚意蕴,若不借助于诵读则体会不出,如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陈然的《我的“自白”书》等。作品中的豪迈激情、愤怒伟岸无一不是通过铿锵有力的语言、节奏和谐的韵律表达出来的。而教师则可以通过范读或指导学生诵读,读出节奏,读出意境,读出感情,这样更能使学生受到强烈的艺术熏陶,很快的进入审美的情感之中,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如果能以灵活多变、新颖独特的导入语,或是有意创设一些能引起学生精神活跃的问题,把学生带入新鲜的情境中,就很容易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情感。就拿导语的设计来说:要从情感出发,以情击情,引导学生沿着这条感情轨道,走进课文,走近作者。如在教授鲁迅的《故乡》这篇课文时,作为老师,可以这样设计导语: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故乡,我们都深爱自己的故乡,每当我们离开故乡,我们就会分外的思念故乡,想念亲人。鲁迅先生也和我们一样,也有着一样的故乡情愫,那么,我们一起跟随着《故乡》中“我”的足迹,一起感受一下鲁迅先生的故乡情节吧。
(五)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强化学生的情感感受
语文教师还必须根据文体特征来组织课堂教学。从文体特点而言:诗歌、散文、小说等都既是语言艺术,又各自具有其本身的文体特征。诗歌教学主要是多读,通过朗读传情,适当引导学生体会分析其意境与韵味;散文教学主要是注重品味其“形散神聚”的特点,也要强调多读;小说教学主要是立足于情节、人物、环境的分析与鉴赏,所以在学习小说的时候可以采用“角色扮演”这一教学形式,使得学生设身处地的去品味小说内涵。因而从课堂教学方式上讲,教师不可能只采用一个教学模式、运用同一种手段、按照一样的程序。所以语文教师要及时根据文体的不同调整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以引导学生品味课文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
特别是在现代教育技术大行其道的环境下,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使教学形式生动活泼了不少,也算是为情感教育的实现提供了一条捷径。
(六)将语文教学与生活相联系,与实践相结合,以生活实例进行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塑造更完整人生——生活世界是生成情感教育资源的肥沃土壤。教师应该善于发掘真实事例所蕴含的有价值的情感因素,将其生成情感教育的资源。情感教育需要回归生活世界,还因为“当课程回到充满生机和情感的现实生活世界,教师和学生就可以一同面对真实的自然事实和现实的文化活动,产生丰富的感受和体验。通过这样的探究活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也有了平等的对话、友爱的协商、自由的建构。“语文课和师生的现实生活融为一体,可以获得对真善美的丰富感受和体验,共同建构人生意义。”[3]当学习朱自清的《背影》这篇课文之时,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父亲,然后将学生自身的情感与课文中作者和父亲的情感相联系,找到其中共同之处,从而引发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心灵的触动。
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实故事是最具有亲和力的情感教育资源。这些故事可以是媒体报道的典型事例,也可以是身边普通人的感人作为,因为它们真实,所以令人信服;因为它们令人信服,所以更具有感召力。师生们亲身创作的“教育故事”不仅可以验证情感教育理论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也为情感教育提供了动态的课程资源,这种资源是更有说服力的,也是更具长远作用的。
参考文献:
[1]王松泉,王柏勋,王静义.语文教学心理学基础[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2]王安琪.如何从三个方面设计教学目标[J].中学语文教学,2007.
[3]刘晓伟.情感教育塑造更完美的人生[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彭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