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雪
[摘 要]大力发展农村社区教育,有利于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有利于建设学习化社区。但当前我国的农村社区教育还存在认识不够深刻、范围不够广泛、手段不够先进、内容不够丰富和体制不够完善等突出问题。农村社区教育要想更好地服务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应找准发展路径。本文通过对转型时期农村社会教育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力图从中找到农村社会教育存在的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
[关键词]农村社区 社区教育 教育贫困与异化
随着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城乡社区建设的兴起,“社区”一词成为社会学理论界和应用界的一个关键词。社会学理论对社区的定义强调了社区的构成要素。社区就是居住在某一特定地域中的一群人,他们的生活围绕着日常的互动模式组织起来,这些模式涉及工作、购物、娱乐等具体活动内容,以及教育、宗教、行政等制度和文化内容。 一般,延用了国外的城乡二分法,将社区分成了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农村社区主要就是指以农业经济为主,非农业经济为辅的社区。农村社区同样具备了社区的各项主要特征。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在教育”。农村的社区教育,是指满足农村社区成员的各种受教育需求而进行的各类正规的和非正规的教育活动。农村社区教育要求在一定地域空间内,由社区成员和社区内的学校共同参与,充分利用区域内各类教育资源开展教育活动。农村的社区教育,旨在提高本地区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本社区经济的建设和发展。因此,农村社区的教育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和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之一。近一时期,围绕农村社区教育发展情况和问题,社会学以及相关的研究学者进行了比较广泛的探讨。下面,笔者主要将近一时期,国内有关农村社区教育研究的观点等做一综述。
一、农村社区教育体制和规则研究
有关的研究认为,健全基地网络,完善县乡镇三级管理体制,是目前发展农村社区教育体制的重要方向。一些学者指出,各级行政区划都应该具有相应的社区教育机构与组织,并充分发挥这些社区教育机构与组织的推动与辐射作用,通过这些社区教育机构与组织,真正让社区成员从思想和行动上参与到社区教育活动和建设上来。一般来讲,根据不同的级别要设立不同等级的教育机构与组织。县一级的可设立“农村社区高等教育学院”,让高等教育学院走进社区。一方面,可以满足社区成员进修的需求;另一方面,农村社区的高等教育学院可以开设较多的与农业有关的学科来提高社区劳动力的素质,这是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生产率低的有效途径。乡一级可设立“农村社区教育中心”,自然村可设立“农村社区教育活动站”。这样就形成了覆盖全部农村的教育网络,能国使所有愿意接受教育的人得到接受教育的机会,感受到走进学校其实并不难。还有的学者认为,要建立明确的责权规则。高等教育学院应由乡镇主要领导任主任,有关行政部门、企事业单位负责人任委员,农村社区教育中心可以依托当地的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作为开展教育和培训活动场所,并由乡镇教委主管或成校校长任办公室主任。这是推进农村社区教育的关键。农村社区教育应该具有法人资格,承担法人责任。
二、农村社区教育的基本原则研究
(一)终身教育思想原则
任锦香和赵左英两位学者指出,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日益加快,传统观点认为的工作后就不再用学习的想法已经远远的落在了时代的后面。[5]1995年的《教育法》规定要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终身教育已是现代科学技术和信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技术和理念的日新月异要求农村社区的教育观念必须发生根本的转变。让学习活动和社会活动不脱节;让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相结合;让组织内容、教学内容和手段灵活多样,以此来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人接受教育的需求。
(二)农村居民全面发展原则
社会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是辨证统一的关系。没有中国农民的全面发展就没有中国社会的全面发展,谈社会和谐发展更是纸上谈兵。一个健全的人,他不仅是一个掌握劳动技能的劳动者,而且应该是有情感和追求的人。裘荣法指出,农村社区教育就应该把劳动技能、农业科学技术教育、法制教育、环境教育、人口教育以及文艺欣赏、审美教育、公民教育等丰富的内容纳入村民的生活范畴,以帮助农村居民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从而完成农村社区居民向现代人的转变。[6]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中国农村居民应该在文化生活的氛围中,人人讲礼貌,个个施才华,每个人对社区都有归属感,并愿意担负起自己的责任。
(三)差异性教育原则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差异性教育原则,也是发展农村社区教育需要确定的基本原则之一。这一原则,一方面是指农村社区之间的差异;另一方面则是指农村社区居民之间的差异。
社区教育的宗旨是立足于本社区,服务于本社区。因此,社区教育必须针对本社区的经济文化、人文风情等特点制定相应的教育策略。从地域上看,每一个县或乡镇、村,其资源状况、产业结构比例、经济部门的劳动技术水平、区域经济结构、文化传统、教育基础等都有所区别,这些区别对农村社区教育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即各地社区教育应具有地域特色,而不应该是社区间保持同一性,形成千篇一律。
农村社区居民自身的文化程度和思想素质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有的农村居民可能根本就没有受过教育,甚至只上过几天学。虽然在我国推行9年义务教育已经有很多年了,然而在农村仍然存在着很多孩子并没有读完初中甚至是小学。但是,随着我国互联网和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很多传统主要靠体力的劳动岗位已经慢慢退出历史舞台,新型的劳动岗位更多是需要文化知识支撑才可以胜任的。另外,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要想在城市工作和生活,接受教育对于中国的农村居民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可是由于一些居民的基础知识薄弱,因此在设立教育机构的时候,不能开设单一大专院校等。例如,可以设立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等来满足不同文化程度人的需求。另外,还可以按照时间分配来设立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等。
三、农村社区教育资源研究
目前,农村社区正处在快速转型的特殊阶段,社区教育资源也随着转型期间的特点而进行大范围的重新整合。在转型期间,社区教育并没有在外出打工的浪潮中衰退,反而很多民办学校蓬勃的发展了起来,对优化配置社区教育资源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一些学者认为,由于外出打工的原因,很多农村社区变成了“空壳社区”,社区中留下了大量的留守儿童和老人。很多地区针对这一特征,在由当地教育方面比较德高望重的老人的带领下,吸引师资创办社区学校。这些社区学校的特点是:学校负责学生的生活、学习、安全等各种问题,但学校收费平民化,每学期只比公办学校多100元左右。学校开通亲情电话,学生能够与外出打工的父母经常联系等。整合后,教学质量可以明显提高,教学设备不断更新,学校服务性逐渐增强,趋向多元化。
四、信息技术教育研究
发展信息技术教育,是发展农村社区教育的新希望。互联网出现以后,现代信息技术一方面扩大了城市和农村的差距;一方面也为农村社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一些学者强调,让互联网走进农村,可以为农村社区的经济提供服务。例如,通过建立“电子商务中心”使得当地居民及时掌握市场行情,了解市场动态和市场需求等信息,从而为他们的生产服务。另外,目前远程教育越来越成为教育的主要方式。通过互联网把远程教育引进农村社区,不仅可以解决师资问题,而且还可以让农村社区居民享受和城市居民同等水平的教育机会。
五、农村社区教育贫困与异化问题研究
目前,在农村社区教育方面仍然还存在着很多没有解决的问题。一些学者认为,农村社区的教育贫困是比较严重的问题之一,要想发展好农村社区的经济建设,就必须解决好这些问题。
有学者指出,农村社区的教育存在着两方面的贫困。一方面是教育物质资源的匮乏,这是农村教育的外在贫困;另一方面是教育的内在贫困,这主要是指在“升学主义”主导的贫困农村教育目的的异化,即贫困农村的教育既没有为受教育者提供应有的生存发展资源,也没有为社区发展提供新的动力资源。在导致这种异化的原因中,其中有一个原因值得关注:在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农村教育的现代化出现了以教育“城市化”取代了教育现代化的现象。陈媛在研究中强调,农村社区的教育现代化不应是农村教育的“城市化”,而应是农村社区教育的“现代农村化”,[7]即,在农村社区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不是要让他有了“手艺”就离开了他所属的农村社区去城市,而是要让他发展农村社区,实现农村现代化。而实现这一目的途径只能是改变农村社区教育的课程设置,把“普遍的科学知识”和“本土知识”结合起来,从教育发展的“城市化”向教育发展的“农村化”转变。
参考文献
[1]雷少波《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及其价值思考》,《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7期
[2]徐江霞《中国社区建设正在兴起》,《江南论坛》1998年第1O期
[3]董鸿杨《论社区服务产业化实体化社会化的价值》,《学术交流)2000年第1期
[4]俞可平《社群主义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5]任锦香,赵左英。农村社区教育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突破口[J]生产力研究, 2007(13)
[6]裘荣法。办好农村社区教育为新农村建设服务[J]新农村,2007(7)
[7]陈媛。贫困农村教育异化对个人和社区发展的影响[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