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非正式组织职业道德的构建

2009-06-30 08:09冯文全
中国集体经济 2009年12期
关键词:学校教育职业道德德育

张 蓓 冯文全

摘要:梅奥提出的人际关系理论包括:人不只是“经济人”,还是“社会人”;新型的领导力在于提高职工的满足程度;在正式组织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产生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反过来作用于正式组织。当非正式组织中积极的方面占主导地位时就可促进正式组织的发展,如消极方面占主导地位时,阻碍正式组织的发展;通过高校学生德育课程的学习,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在管理中改变我们的管理方式和形成新型领导力,使非正式组织在行政管理和企业管理中处于积极向上的优势,帮助行政管理和企业管理良好运行和发展,从而促进现代化建设良好发展。

关键词:非正式组织;职业道德;学校教育;德育

西方管理思想经历了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现代理论及当代管理思想四个阶段,管理体系完善,思想影响深远。处于行为科学理论阶段之时,在霍桑试验的影响下,以乔治·埃尔顿·梅奥(GeorgeEltonMayo)为代表提出了人际关系理论,霍桑试验是在芝加哥郊外的西方电器公司是霍桑工厂中进行的,意在通过“照明试验”、“福利试验”、“访问试验”、“群体试验”来提高工人的生产效率,结果是这些都对提高效率没明显的作用,却意外发现人通过感情可以联系在一起,开启了对人性的探索,提出人际关系理论。他指出:人不只是“经济人”,还是“社会人”;新型的领导力在于提高职工的满足程度;在正式组织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亦称非正式团体是人们在共同的工作中形成的靠情感和非正式规则连接的群体。梅奥认为任何一个组织都存在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前者靠合理秩序而构成组织系统表、人员编制、组织规章、行为准则等构成正式组织赖以生存的主要因素,而后者考感情来维护,人们共同的情感和态度。共同情感也是一种价值标准,不仅存在与普通员工之中,也存在与上层管理之中。“在经济关系中,逻辑的经济的因素所起的作用远不如感情的,非逻辑的态度和情绪所起的作用为大”。在梅奥之后,亚伯拉罕·马斯洛(AHMaslow)在人际关系理论上提出“需要层次论”,人具有“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感情和归属的需要”,“地位或受让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以及卡特·勒温提出”群体动力学”,认为群体是非正式因素如活动、相互影响、情绪等联系在一起。

一、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关系

任何一个正式组织中都存在有非正式组织,这已得到证实,但是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的关系如何?正式组织产生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反过来作用于正式组织。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存在不同:组织形式不同,前者是有相应团体经协商或按法定的形式所形成,而后者是靠共同的兴趣、爱好和情感而形成;目标不同,前者有既定的目标,且不能随意变动,而后者没有明确目标,且目标随意性较强,易变动;核心人物的选举不同,前者要经过严格的选举,按照程序或法定,后者可以依靠个体单一方面的特长是否符合团体利益最大化而产生,无需法定。非正式组织在正式组织中产生并对正式组织产生影响。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是单个组织的两个方面,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那么非正式组织对正式组织有何影响?当非正式组织中积极的方面占主导地位时就可促进正式组织的发展,如消极方面占主导地位时,阻碍正式组织的发展。

既然二者关系已经明确,如何让非正式组织处于积极的状态显得尤为重要。当今社会,行政管理和企业管理中非正式组织依然存在,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职业道德面临挑战;教育改革取得成效,但也有不足,我们要加强高校德育教育,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等观念。以前的研究成果是对行政管理和企业管理以及高校非正式组织有一定关注和研究,但都是单一进行分析,所以本文有意使企业管理、行政管理和高校管理三者结合,通过对高校非正式组织的分析,加强对高校学生德育课程的培养,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在管理中改变我们的管理方式和形成新型领导力,使非正式组织在行政管理和企业管理中处于积极向上的优势,帮助行政管理和企业管理良好运行和发展,从而促进现代化建设良好发展。

二、非正式组织良好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20世纪80年代以来,萨特的“存在”主义,尼采、叔本华的“唯意志论”,以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比较盛行,所以在学校中也产生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一些个体。很多学生也以“功利”、“实惠”以及个人“眼前利益”作为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判断标准,价值取向倾向个人化。一段时期,我们片面地追求“升学率”,对学生进行“批量化”、“规模化”、“标准化”式的生产,我们把学生当成制造出来的机器,片面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学校中非正式组织是靠情感来维系成员之间的联系、地域、性格、距离等是形成高校非正式组织的主要原因和类型。由于地域,易形成和组成“老乡会”;“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性格兴趣相投的个体容易聚集,如各种研究型、学生型的团体、协会、文艺沙龙;距离是指在生活的空间范围也容易形成如以宿舍为单位的各种小团体。但是也有以利益,排他性而组成的非正式组织。就“利益型”来说表现在这种组织常会以利益而发生冲突,“小集体”不顾“大集体”的利益我行我素,比较冲动,而“排他性”表现在有些人经常逃课,不受约束或不遵守纪律,这样的同学也容易形成团体。

很多学生现在感觉就业比较难,而企业感觉“人才缺少”,这是一个值得深思是问题,很多企业在招聘人时不会片面地只看证书和分数,而是看工作中的能力,具体为自我控制和调节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以及爱岗敬业的态度,很多毕业生在这方面比较欠缺而被企业“拒之门外”;进入工作单位之后,总会发现单位会存在各种各样的小的团体,根据年龄、性格、爱好、地域、学历等把大集体在无形中划分成各种小集体,无论是事业单位还是企业,对于行政管理者和企业管理者来说都存在同样的困扰,在执行具体的方针政策时经常会感受到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这种压力有时看不到、摸不着,但处理不好却会影响一些政策的执行;利用职务犯罪的案件同样值得关注,这类案件往往牵扯人员较多,涉及金额较大,办案阻力较大,如“厦门远华案”。这样的问题让我们不得不对职业道德的问题进行反思,同时对教育进行反思。

非正式组织不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对我们国家及集体产生的危害性是极大的,就像“远华案”一样,涉及人员多,资金大,造成损失大,这类案件符合《犯罪学》中群体犯罪的特征,而且有心理学依据。据心理学研究表明是以人具有群体归属感和从众心理造成的。群体归属感是根据马斯洛的精神层次需要理论产生的,人的需要主要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是指渴望父母、朋友、同事、上级对其表现关爱、温暖的同时,渴望自己有所归属。它不属于低层次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不会威胁到生命。所谓群体归属感是个体自觉的归属所参加群体的一种情感,但是,群体归属感满足与否关系到人的健康成长,满足能使能长寿、健康、精力旺盛,否则就会生病。而从众心理是现实或想象的群体压力下,个体改变自己的立场、观点、态度和看法,顺从多数人的意见,产生与多数人一致的言行。正是因为具有这样的心理学基础我们就更应该加强指导和预防,我们预防的重点更应该放在学校教育中尤其是高等教育中来。

三、使非正式组织朝积极方向发展

(一)要正确看待非正式组织

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已经得到证实,任何正式组织中都存在非正式组织,这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其次非正式组织如果处于积极状态,可以促进正式组织的发展,处于消极状态时,阻碍正式组织的发展。

(二)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树立良好职业道德观念

1、转变教育观念。“教书”和“育人”同等重要,我们不仅要注重智育教育,还要发展德育教育。我们以前把德育教育和智育等同起来,这是不对的,有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成功有20%来自于智力因素,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智商,而80%归结于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也是我们所说的情商,我们对情商的培养其实就是我们所进行的德育教育。

2、转变教育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实行民主的原则,表扬和批评相结合,提高学生思想认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言传和身教以及对学生采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教育方法,同时关注“弱势群体”,使非正式群体中积极正向发展的一方处于主导地位,关注和引导消极方向积极转变。

3、教育内容的转变。我们对学生除开讲授基本的知识技能外,还要注重德育教育,树立正确人生观及道德观念,发扬大公无私,先人后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进行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民主、纪律、法制教育及组织文化教育和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

(三)转变管理模式,增强新型领导力

我们现在处于“知识化”、“全球化”的新时代,管理者要具有新时代的时空观,个性张扬已经凸显,专业化和柔性化管理相结合,注重管理中的人性管理和柔性管理。领导要改变以往的领导方式,采取“权”与“威”相结合的方式,领导是一门艺术,新型的领导力更要注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庆海.管理学概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郭咸纲.西方管理思想史[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3、周三多,陈传明,鲁明泓.管理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4、刘烨,秦丽娜,彭建新.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关系辨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2).

5、方蔚琼.略谈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特点及其管理[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1).

6、刘邦惠.犯罪心理学[M].科学出版社,2004.

7、黄向阳.德育原理[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其中,冯文全为该单位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学校教育职业道德德育
傅维利,于颖:教师职业道德具有独特品性
浅谈新时期高职高专院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基于加强企业职业道德建设的思考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公民教育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调查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