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茂神韵 豪荡大气

2009-06-30 03:32邢秋桂
书画艺术 2009年2期
关键词:篆隶篆书大字

邢秋桂

一、萧娴的书法艺术之路以及社会影响

萧娴(1902年—1997年),字雅秋,号蜕阁、枕琴室主,贵阳人,解放后随夫一直生活于南京,是我国现代书法史上著名的女书法大家,被誉为“金陵四老”(胡小石、林散之、萧娴、高二适)之一。她在书法艺术上的突出成就,和两位人物(其父萧铁珊和其师康有为)的影响是分不开的,他们是她艺术上重要的引路人。笔者把萧娴的书法艺术成就及社会影响分为三个不同阶段。

(一)书法艺术道路的第一步

萧娴出生于书香门弟。她的父亲萧铁珊是南社社员,同时也是清末民初的书法家、诗人。萧娴幼承家学,书法以邓石如篆书入手,后临习《散氏盘》《石鼓文》,隶书以《史晨》《张迁》《华山》等汉碑铭刻,用功最勤。其父在篆隶书法上对萧娴的启蒙,使其少年时期便打下了坚实的书法基础。少女时代的萧娴,性格中颇有些男子式的魄力与才干。她喜写榜书,曾说:“似能抒我胸中之盘郁,此习竟至今不衰。”这是她抒胸中情怀,也是她一生的个性体现。13岁时,她“为广州新百货公司落成典礼书写丈二匹对联,字大如斗,人以为神,震惊海肉,被誉为‘粤海神童”;15岁时,为孙中山先生在广州组织护法军政府筹款劳军义卖,所书大字作品三天均售一空,此举受到孙中山先生赞赏,并得宋庆龄亲授奖状、奖章。20岁时,她拜师康有为,成为入室女弟子。康氏见其13岁时所临《散氏盘》不同寻常,认为她是“卫夫人以后一人”。曾在册页上跋文:“笄女萧娴写散盘,雄深苍浑此才雄。应惊长老咸避含,卫管重来主坫坛。”这是对她书法艺术的最高评价。青年时期的萧娴亲聆康南海的教诲,并对包世臣的《艺舟双楫》碑学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和学习。她继承并发展了康氏以碑学为主要命脉,致力于碑学研究的书学思想,潜心研究笔墨。在艺术界广交书坛名宿,刘海粟、徐悲鸿等都曾是她的师兄,对其目后的成长起到了重要作用。《石门铭》是康有为研究最深,也最擅长的书体。萧娴得到康氏的真传,并在老师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少年时期受其父萧铁珊的启蒙教育,以及青年时期受康有为的影响,使得萧娴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二)书法艺术道路的第二步

中年时期的萧娴,正逢抗日战争,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由于家境艰辛,不得不在广州,香港等地鬻书为生。香港出版的《九华堂所藏近代名家书画篆刻润格》一书中,于右任对她的书法大加赞赏,认为她的书法是“卫管复生,茂猗再世。女书家中,实罕其匹,海内名士,翕然誉之”。这是另一位书法大家对她书法艺术的褒奖,足以说明她当年在的影响。她所临篆书《临碣石颂》,被选人《当代名人书林》。抗战期间,她在成都与王东培联名举办书画展,引起轰动。43岁所临《石门颂萧娴临本》是她此时的代表性作品之一。解放后,萧娴定居金陵,生活稳定,潜心研究,书艺大进,艺术上获得了新的突破。如1956年所书擘窠大字行楷书对联“南天一柱,广厦万间”(54岁所书)气势开阔,充满豪情。此时她的书法艺术,日趋成熟,以“一盘三石”(《散氏盘》《石鼓文》《石门颂》《石门铭》)为主的个人审美追求逐渐形成。她认为:“人之精力有限,一腕一笔,日奋数小时则疲。我之临碑只在《石门颂》《石门铭》等三、四类而已。”她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写大字上。她所追求的三石,更为严谨、完善。这是萧娴书法艺术道路迈进的第二步。

(三)书法艺术道路的第三步

萧娴晚年时期的书法艺术更加辉煌灿烂。她曾任江苏省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江苏省书协顾问、南京市书协名誉主席、江苏省美术馆书法家等职务和国家一级美术师职称。她多次参加全国性重大的书法展监以及中日书法交流活动,在日本、东南亚、东欧、北美等国展出书法作品。1980年,她先后在南京、贵阳、济南举办个人书展;1981年,她在江苏省美术馆举办个人书展;1983年,她应贵阳市邀请,回归故里举办个人展,并引起轰动;1984年,南京电视台摄制电视片《大笔豪情》,整理记载了萧娴书法技巧;1985年人民美术出版社的《萧娴书法选》收录了她50多件书法作品;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石门颂》萧娴临本,还有《中国书法》《书谱》《书法》《书法家》《书法报》《书法艺术报》《人民日报·海外版》《人物》等书法报刊,对她书法艺术作了全方位的报道和评论,使萧娴晚年时期的书法艺术在社会中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奠定了她在中国现代书法史上的重要地位。笔者以为,晚年是萧娴擘窠大字的鼎盛时期,书艺的高超,已达到了“心手双畅,人书俱老”的境界。这是她书法艺术道路的第三步。擅多种书体,但篆隶行楷,尤其是晚年的擘窠大字,是她最终的落脚点。她用毕生的精力去研究“一盘三石”,艺术成就也都在这“一盘三石”上。

萧娴的书法作品,篆籀气息很浓。她认为:“学习书法应以篆隶入门。楷书是从篆隶而来,篆是圆笔,隶是方笔。圆笔方笔掌握到了,不论写楷书、行书或草书都不难掌握了。”这说明她无论写篆隶行楷书体,都渗入着篆隶的用笔方法。打开萧娴的作品集,我们欣赏到她每幅篆隶行楷作品,都始终贯穿着一根线,这就是篆隶笔法的渗透。

《散氏盘》是商周金文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铭文,是草篆之先河。萧娴晚年时期写《散氏盘》具有根本的变化,如所集《散盘》擘窠大字联“湖心微月至,墙东新柳斜”(87岁所书),体现了雍容大度的金石气,其谲奇恣放的形质,真率稚拙的情趣,醇古朴茂的意韵,以及跌宕呼应,婉转圆润的线条给人以凝重含蓄的感觉。她将老辣与稚拙、雄健与恣肆、灵动与深茂、遒劲与厚实有机地相契合,风韵粲然,代表了她一生的精华。

《石鼓文》是篆书中的经典,萧娴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习。她曾说:“《石鼓文》它有彝铭的血统,上承金文,下接小篆,入籍于稀世之巨石,组成诗篇,凡此足以令人神往。能得此笔,可书诸篆。其行笔平稳而有重轻,圆转自如而见抑扬,平均着力而节奏分明。”萧娴晚年的很多篆书作品中,以《石鼓文》用功最多,如集《石鼓》大对联:“好花微雨湿,古寺夕阳多”(84岁所书),方整茂密,擒纵严谨,用笔凝重浑劲,粗细一致,写出了拙朴雄厚,古茂神韵的气势。这是她晚年具有代表性的篆书之一。她写《散氏盘》任其恣肆和率真,而写《石鼓文》则注重平整与严谨,这是她将《散氏盘》与《石鼓文》在用笔上进行了深入分析之后取得的成果。

《石门颂》是摩崖刻石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汉碑之一。萧娴在《石门颂》碑刻上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如其代表作《石门颂》临本(80岁所书),用长锋羊毫书写。虽在书写上加大了难度,但她运用捻管笔法,使其作品神完气足,独具风韵,线条挺劲圆润,富有弹性。另外,她运用涩进力推之法,使圆笔中锋之线,充

猜你喜欢
篆隶篆书大字
饶宗颐老照片一组
张晓东《篆书国有岁以团扇》
鲁大东篆书苏轼“人生十六乐事”
傅山“碑学先声”的源起之说
傅山《杂记》
“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新时代·新风采上海市第七届篆隶书法展”举行
没开灯
清·傅山论书句
容易吗
我说当代篆书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