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连国
摘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中明确指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创造性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那么,什么样的学习素材才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欲望呢?怎样这一要求落实到教学实践当中去呢?本文就如何将书本知识还原为学生的生活问题的提出、实施操作、成效和注意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数学教学书本知识还原生活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
1 问题的提出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中明确指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创造性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那么,什么样的学习素材才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呢?怎样将这一要求落实到教学实践当中去呢?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就如何将书本知识还原为学生的生活问题进行探索和尝试,力求取得理想的效果。
2 具体实施方法
众所周知,把书本知识创造性地还原为学生的生活问题,将学生熟悉的蕴含着数学知识的生活实例引进课堂,这样做,毫无疑问会使学生亲身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自己身边到处存在着数学问题,从而有效地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大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青岛泰山版七年级数学教材第十三章《走进概率》的第二节,课题是《确定事件与不确定事件》,过去我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认为学生已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就完全放手学生自学,结果发现不少学生掌握得不够好,其原因在于该部分教材内容过于抽象,虽然在我们成年人眼中,的确是简单容易的,但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的想象力还不是很强,再加上生活体验较少,就难免会造成理解上的偏差。今年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我借助于一副扑克来设计了教学过程,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上课伊始,我向学生出示一副扑克,然后告诉他们:“老师有这样的本领,就是你从这副扑克牌中抽出一张,不要告诉我,我能找出你抽出的是什么。”然后,我请一名学生上前,抽出了一张,我故意背过身去,让他向同学们展示后递给我,我背对同学们将牌切了两切,然后回过身来,将学生抽出的那张牌找了出来,看到同学们惊奇的样子,我将谜底告诉了他们,“答案很简单,只要记住最后一张就可以了。”边说边向他们演示了一遍,并问他们:“这样做能保证万无一失吗?”
经过不长时间的交流,大家统一了意见,因为紧贴着的两张牌不大可能切开,所以大多数时候准确,但不能保证百分之百无误。接着我要求学生就生活中的不确定现象进行举例。
看到学生对不确定事件有了准确的把握,我又将扑克分成了两堆,左边一堆4个A,右边一堆没有A,学生一看就清楚,从左边任抽一张是A,而右边全部抽完也抽不到A,初步明确了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的意义,接着我让同位中一人列举生活中的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实例,另一人说明事件类型。
不到10分钟的时间,学生就掌握了确定事件、可能事件,为使学生明确可能性大的事件也有可能不发生,可能性小的事件也有可能发生,我从左、右两堆中各抽出了一张进行了交换,问:“假如我们的游戏规则是抽到A的赢,否则判负,你将选哪一堆抽?”
“左边!”学生异口同声。
师:为什么?
生:左边的四张牌中,有三张A,而右边的50张牌中仅有一张A。
听完学生的回答,我又将左边的三个A拿到右边。问:“现在你将选哪一堆抽?”
“左边”、“右边”。这次的回答不再一致了,我让他们按小组进行讨论。
经过讨论,同学们的认识统一了,“还是左边的,因为抽左边2张牌的2名同学中必有一人抽到A,也就是说每个人抽到A的机会是1/2,而抽右边那堆牌的52名同学中仅有3人抽到A,也就是说每个人抽到A的机会是3/52,左边抽到A的机会大。”
在学生们交流完练习题和习题答案后,我发放了当堂检测题,结果班中50名同学中仅有2人因粗心没能全对,而上交的作业中正确率更是达到了百分之百。
在这节课中,当老师的悠闲自在,学生也学得轻松愉快,可以说道具扑克功不可没,正是由于它的出现,引发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3 取得的成效
把书本知识创造性地还原为学生的生活问题,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的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使学生认识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激励学生更好地学好数学,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自觉地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引导和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
4 操作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把书本知识创造性地还原为学生的生活问题,这需要教师能够吃透教材和了解自己的学生,在选取素材时,不要以我们成年人的眼光来看待,而要以学生的生活背景为前提。